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26岁截肢,69岁登顶珠峰,北京硬核大爷夏伯渝的人生,到底多传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1   浏览次数:229

2021年接近尾声,而年度最感人的励志电影《无尽攀登》如期而至,让不少观影人热血沸腾。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无腿老人夏伯渝用一生追逐梦想的故事,他从26岁第一次挑战珠峰,到69岁第五次攀登时成功登顶,用了整整43年的时间来完成梦想,一辈子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或许,单从这些总结概括的数字来看,我们无从感知这个老人对于梦想的坚持和执著。可如果你看到过他成功登顶时的那段视频,眼泪一定会夺眶而出,感慨于他的毅力和勇气。

或许,我们常常会惊讶于某个人取得的成绩,却忽略了成功二字背后的含义。就像夏伯渝老人一样,要经历多少的困难险阻,才能最终站在了实现梦想的地方。

好在,镜头可以有鲜活的记忆,电影可以帮我们记录和传播,夏伯渝老人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电影,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硬核大爷,走进了他的逐梦之旅,也见证了他的传奇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的选择构成的,有时候一次无心之举,往往就决定了我们往后的人生。

夏伯渝老人的登山梦,也是这样开启的。

那一年,中国登山队征集队员,报名参加的人都可以免费体检,冲着这样的福利,夏伯渝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好像天注定的一样,体检结果出来后,夏伯渝身体超好,被选定为登山的好苗子,就这样招进了国家登山队,还被挑中去攀登珠峰。

身强力壮的他,因为身体素质超好,在团队里被称为“火神爷”,可也是身体给了他自信,才导致第一次攀登珠峰他就失去了双腿。

1975年,夏伯渝跟着队伍首次挑战珠峰,在海拔7600米的高度时,有一位队友丢失了自己的睡袋。

在极寒的天气下,没有睡袋的危险性可想而知,可夏伯渝还是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自己挨着冻扛了一夜。

就这样,年仅26岁的夏伯渝因为双腿冻伤不得不截肢,永远地失去了双腿。

对于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没有腿怎么登山呢?或许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是夏伯渝不一样,他在心理暗暗较劲:即便是穿上假肢,我也要登上珠峰。

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熬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坚持每天负重训练,只想着有一天,可以重新为梦想出发。

直到2014年,带着假肢的他,终于盼来了第二次机会,也就在距离顶峰只差244米的时候,突然遭遇了雪崩,为了保命,他们放弃了。

2015年,夏伯渝第三次挑战,又不幸遭遇了尼泊尔大地震,现实的残酷再次击碎了他的梦想。

2016年,不死心的他又来了,这一次,他发誓无论如何都要登顶。

可天不遂人愿,只差最后94米的时候,突然刮起了高空风,危险一下子就降临了。

这是夏伯渝距离目的地最近的一次,他不想放弃,可看到身后跟着自己的5位年轻的队友,他再次犹豫了。

实现梦想固然重要,可比起实现梦想,他更想那些年轻的队友可以好好活着。

于是,他再次选择了放弃,而这一次,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再来一次?毕竟,他已经67岁了。

每次出发前,他都跟妻子反复保证:这是最后一次,我一定注意安全!

可这算什么保证呢?放弃对他而言不可能,登山的危险也不可控,谁也说不好会有什么意外。

不过,这次回来后,夏伯渝老人确实消停了两年。到了2018年,已经69岁的夏伯渝,又一次向珠峰发起了挑战。

值得庆祝的是,这一次,他靠着自己的假肢,一步一步挪到了顶峰,实现了这个终其一生的梦想。

那一刻,他泪如雨下,他说:“哭不仅仅是因为实现了登顶珠峰的梦想,更是觉得这么多年,自己愧对了家人。”

是呀,对于夏伯渝这个不着调的逐梦人来说,登山意义重大,可以让他放弃一切。

可对于背后要承受更多压力的家人来说,几十年的默默支持,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其实,登山是个花费很高的运动项目,夏伯渝老人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他每登一次山,就要花费四五十万。

为此,他曾卖掉了家里的房子,还把原本打算买车的钱给用了,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个梦想真的很烧钱。

所以,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才显得更加重要,实现梦想的是夏伯渝,但真正的功臣,是一直在背后支持他追梦,却又担心他安危的家人。

如果只是听说夏伯渝老人的故事,可能我们不会有特别深的感触,但看了这部电影,才近距离了解了夏伯渝。

从路演点映开始,这部影片就收获了一大波好评,甚至有不少家长主动带孩子去影院观看,因为它有着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对我们大人来说,夏伯渝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怕晚,就看敢不敢。

对于孩子来说,守住内心最初的梦想,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追逐梦想的过程比梦想开花结果更为重要。

或许,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能给人观影时不错的感官感受,还能让观众从影片中体悟人生,找到方向,做出改变。

一个69岁才实现梦想的大爷,让多少生活中的我们自惭形秽?

人生漫漫,路还很长,梦还很远,好在,我们还有时间去努力实现!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