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41年前,成龙首次闯荡好莱坞,票房大卖,却没能复制李小龙的成功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7   浏览次数:189

作为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动作演员,成龙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从1962年的《横扫江南七霸天》开始,成龙的戏龄,到今年刚好一甲子。

六十载演艺生涯,成龙在演艺圈,有过高峰时的辉煌,也有过低谷时的失意。

毕竟,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为巨星,成龙的演艺之路也非一帆风顺。

70年代初,成龙被导演罗维发掘,希望他能够成为“第二个李小龙”,因此取艺名成龙,但在1978年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成功前,成龙在影坛始终郁郁不得志。

《醉拳》之后,成龙找准了定位,专注于出演民初功夫小子喜剧,将功夫武打与喜剧杂耍相结合,终于在影坛闯出一片天,成为小有名气的武打明星。

1979年,当时的嘉禾公司急需再捧出一位动作明星接班,于是邹文怀立刻签下成龙,并大力支持成龙自导自演电影《师弟出马》,影片依旧在东南亚地区相当卖座。

很快,嘉禾公司对外宣称,要投资6000万美金,与好莱坞公司合作,为成龙量身打造6部电影,将成龙打造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位打入西片市场的功夫巨星。

嘉禾不惜重金与华纳影业合作,邀请指导过李小龙的《龙争虎斗》的导演罗伯特·高洛斯出山,为成龙写剧本,远赴美国拍摄了电影《杀手壕》。

影片上映后,香港本土票房尚可,但远不及成龙之前的作品,考虑到电影的成本,就更属于赔本赚吆喝,再加上影片口碑反响平平,而在北美市场也没有达到出品方嘉禾的预期。

此片的失败,也是成龙凭借《醉拳》成名后的首次遭遇事业打击,而之后去好莱坞拍摄的《炮弹飞车》系列和《威龙猛探》同样未达到预期,导致成龙大受挫折,可谓铩羽而归。

但没有这次挫折,也不会促成成龙回归香港后的风格转型,所以成龙在后来的采访中曾提及,对于这段早期闯荡好莱坞的经历,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好莱坞让我狠狠受过伤,也给我最高的荣誉”。

本期被遗忘的冷门片,就来聊聊这部成龙的首部好莱坞电影——

《杀手壕》

The Big Brawl

影片上映于1980年。

编剧兼导演罗伯特·高洛斯,是活跃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导演,1972年,他与嘉禾公司合作,指导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影片在香港和北美相继票房大卖,也令罗伯特·高洛斯名声大噪。

然而1973年,罗伯特·高洛斯与李小龙继续合作《死亡游戏》时,因李小龙突然去世,导致影片项目夭折,最终经历了替身补拍、剧情改写后,电影拖到1978年才上映。两度与嘉禾公司合作,让邹文怀再次找到罗伯特·高洛斯,请他出马为成龙打造一部好莱坞电影剧本。

高洛斯当时已与嘉禾合作多次,已是轻车熟路。而彼时的成龙刚刚在香港影坛站稳脚跟,虽然小有名气,但在片场话语权有限,更何况是去好莱坞拍片,语言不通加上中西方文化隔阂,让成龙处处受制。

更大的问题在于,成龙无法适应好莱坞的拍摄风格,嘉禾和外国片方都希望成龙能够复制李小龙的成功,因此成龙虽然担任电影的武术指导,但导演和片方都极力限制他的创作,要求他在动作风格上追求一板一眼的打斗,最终导致成龙演起戏来束手束脚。

既没有拍出李小龙那般凌厉的武打效果,又失去了成龙原有的诙谐搞笑风格,搞得动作场面冗长乏味,不伦不类。电影上映后,香港票房500多万,虽然还是算卖座,但比之成龙当时在香港主导的其他电影,票房要远远不及。

电影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当地的“杀手壕”格斗比赛即将拉开帷幕,两支芝加哥地区的黑帮都意欲在比赛中胜出,而其中一方的王牌选手——杀人王老李的呼声很高。

与此同时,在当地有一位年轻的功夫高手阿龙,他有着矫健不凡的身手,出场就是在一座钢铁吊桥上训练,展示自己过人的身体素质。

阿龙的父亲,在唐人街经营着一家中餐馆。这天,阿龙带着洋女友一起回家,见自己的父母。结果刚好撞见,几个当地黑帮的打手来唐人街收保护费,还打伤了阿龙的父亲。

年轻气盛的阿龙见父亲被打,因此奋不顾身追了出去。在餐馆的后巷中,阿龙与黑帮打手们展开较量。阿龙身手不凡,轻松地打倒了黑帮打手,将其赶走。

虽然赶跑了黑帮,但父亲却责怪阿龙,总是惹是生非,习惯用拳头解决一切,不如自己当医生的哥哥稳重,阿龙对此不以为意,反而惦记着跟哥哥借钱,带女友一起参加溜冰大赛。

离开餐馆,阿龙来到附近的一家武馆,阿龙的叔叔是武馆的主人,一位精通武术的功夫大师。阿龙从小接受叔叔的训练,因此才有一身不凡的功夫。

在武馆练功这场戏里,能够明显看出港式功夫片的影子,成龙作为武术指导,还是在片中用了不少港片中的武打风格,利用一些小道具,展示自己身体的灵活度和武打动作的节奏感。

阿龙带着队友一起,去参加溜冰大赛。阿龙靠着利落的身手,成功夺下了冠军。

然而就在不久后,阿龙的一位队友却被人打成重伤,而出手的人正是当日被阿龙打跑的黑帮。

原来,黑帮打手在阿龙手下落败后,黑老大听说唐人街居然有阿龙这样的功夫高手,因此吩咐手下,绑架阿龙的队友,威胁阿龙替自己参加杀手壕格斗大赛。

可没想到,手下办事不利,绑架阿龙队友时,遭遇激烈反抗,混乱中,手下将阿龙队友给捅伤。

黑老大于是打电话给阿龙,提出想要约见他,并安排了几名打手,打算试试阿龙的身手。

阿龙单枪匹马赴约,面对两名黑帮拳手,阿龙居然不落下风,而且就提取材,利用身边的道具作为武器,最终将黑帮拳手给打败,令黑老大对其非常欣赏。

为了逼阿龙就范,黑老大盯上了阿龙身边的家人。

恰好阿龙的大嫂要过来,阿龙哥哥因为要做手术抽不开身,就让弟弟帮忙去接。然而在回中餐馆的路上,阿龙中了调虎离山计,等转头回来才发现,大嫂居然神秘失踪了。

绑架阿龙大嫂的人,正是黑老大。黑老大讲出条件,威逼阿龙替黑帮参加杀手壕格斗赛,打败杀人王老李夺下冠军,到时就会放了他的大嫂。

阿龙表面答应,回家后找叔叔商议。叔叔推断,人可能藏在黑老大的住宅。

夜晚,阿龙和叔叔一起趁着夜色,打算潜入黑老大的住宅救人,结果却被发现。阿龙和叔叔虽然打倒了多名打手,但奈何黑帮手里有枪支,阿龙和叔叔因此被抓。

黑老大警告阿龙,别想救人,只要赢了“杀手壕”比赛,自己自然会放人。无奈之下,阿龙只有加强训练,准备参加“杀手壕”大赛。

接下来又是一段传统港片风格的杂耍式练功戏,叔叔为了尽快提高阿龙的功夫水准,用尽各种办法对阿龙展开特训,甚至想出在跑步机后面加钉板的套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终于迎来了杀手壕格斗比赛开幕的日子。

“杀手壕”大赛的比赛场地在室外,没有规则,可以借助地形、道具随意打斗。以至于还没有正式开始,其他参赛选手就开始相互打了起来。

在叔叔的指导之下,阿龙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比赛中的黑马。绰号“杀人王”的老李,是“杀手壕”大赛的上一届冠军。阿龙的出现,威胁到了老李的蝉联冠军的地位。

于是,老李的幕后老板,另一伙本地黑帮抓走了阿龙的叔叔,威胁阿龙输掉比赛。

此时的阿龙进退两难——

要救大嫂,就必须赢得比赛,可赢了比赛,叔叔估计就会没命。

一边是大嫂,一边是叔叔,犹豫不决的阿龙不敢出手,在格斗比赛中只能四处躲闪,拖延时间,导致一直落在下风。

危急时刻,被抓的叔叔居然自救脱困。叔叔趁着看守不注意,挣脱了绳索,然后趁机逃了出来。接着叔叔来到钟楼塔上,提醒阿龙自己已经脱困,借此鼓励阿龙专心比赛。

看到叔叔脱困,阿龙终于可以专心打擂,此时的阿龙再无束缚,施展全力将老李给打倒在地。

老李见打不过阿龙,就故意将阿龙引到附近的剧院里,并设下了埋伏的杀手,想要将阿龙给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

然而阿龙却干掉了所有杀手,并最终将作恶多端的老李给打败,夺得了冠军。

电影最后在阿龙夺冠后拥抱女友的画面中结束,对于阿龙被黑帮绑架的大嫂却连提都没提。

作为一部成龙早期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本片的缺点非常明显,整个剧本和故事几乎完全是迎合西方观众的趣味和审美,实际上片中阿龙这个角色,不管是换成华人功夫高手,还是日本柔道大师亦或是其他类型的武术高手,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和推进。

而老外显然无法理解和欣赏成龙独树一帜的动作风格,导致片中的成龙完全没法放开手脚,在动作戏上也显得笨拙滑稽。

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在于风格的拧巴,一方面可以看出成龙努力在动作设计上花心思,片头成龙徒手爬桥、轮滑比赛、练功过程,以及以条凳为武器与人比武,都可以看出港产功夫片的影子。

但另一方面,好莱坞的拍摄剪辑风格,完全体现不了功夫武打的干脆利落感,镜头剪辑被处理地很写实,导致多数的动作场面都显得迟缓、拙劣、如同儿戏一般,这与东方观众理解的武打设计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同样糟糕的还有毫无个性的角色设计,男主角阿龙就是个典型的热血青年,阿龙的女友完全是个符号化的角色,甚至没有一丁点性格可言,严重怀疑编剧和导演,只是为了让女演员和成龙在武馆内有一场亲热的戏份,才强行安排的女角色。

《杀手壕》在北美上映时,外国观众抱着成龙是李小龙之后的又一位功夫巨星的期待,但走进影院后,却对此片大失所望,美国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李小龙那种招招致命,拳拳到肉的风格,可成龙的风格显然不是这样,最终导致影片反响不及预期。

成龙本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很差,整部视频的拍摄过程让成龙不堪回首:“一个连摄像机都没碰过几次的美国导演,指挥武师出身的成龙做规定动作,成龙连想要翻个跟头都不行”。

但即便此片口碑失利,但毕竟票房不算太差,嘉禾公司仍旧不死心,又于次年让成龙出演了众星云集的《炮弹飞车》系列,但成龙在这部电影里却完全没有存在感,表现甚至还不如《杀手壕》。

算上之后的《威龙猛探》,成龙首次去好莱坞发展可说是以失败告终。

正是在好莱坞遭遇打击和挫折,让成龙决心专注于香港本土市场发展,当时的成龙已经觉察到功夫小子喜剧太过泛滥,于是他开始同师兄洪金宝合作,将自己招牌的喜剧武打和实战动作风格结合,推出了《A计划》和《警察故事》两个系列,由此真正开启动作巨星之路。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