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先不谈抄袭与否,《漫长的别离》遇到《纸船家庭》,包贝尔差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4   浏览次数:187

1月3日,编剧、导演徐本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指出,包贝尔在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当中的导演作品《漫长的别离》涉嫌抄袭自己的硕士毕业作品《纸船家庭》,并且列举了一些抄袭点。包贝尔方面也随即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向网友们讲述了自己《漫长的别离》的创作过程,否认抄袭。

好在,两部作品都可以互联网上免费观看了。是否涉嫌抄袭,每一位看过两部短片的网友,都可以产生自己的看法。其实,我这篇文章更想谈一谈两部作品的质量水平,尤其是在题材、内容非常相同的情况下,更能够看出两位编剧导演,在创作上真正的水平高低。不妨先抛出我的个人论点:把两部作品放到一处对比,才能发现包贝尔在导演叙事上,是多么差的一个导演。

先说徐本宸编剧导演的这部《纸船家庭》。在短片当中,故事背景放在了一个中原地区的小城。姐姐开一家小店,但收入非常不好。而妹妹正在上学,准备毕业工作的档口上。故事的冲突点是,姐姐率先拿到了父亲的复查结果,是癌症扩散的状态上。基于家庭的财力,姐姐做出了不再治疗的决定。而妹妹并不同意这个决定。

父亲得知自己癌症之后,走上古城墙,并且和大女儿有了一段对话。父亲知道,癌症晚期是非常疼痛的,所以,他提前积攒了止痛药,希望到时候能够有用。稍后,父亲带大女儿来到一个山洞,并且告知大女儿,自己一旦不行了,就去这里等死。大女儿认为,父亲这么说,是不理解自己。

这部短片的结局,则是父亲和大闺女回到家中,小女儿对姐姐不满,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最终,父亲决定,自己的病,不治了。《纸船家庭》是一部较为含蓄的电影,没有明显的冲突,但人物角色内心的戏份张力更为饱满。换言之,徐本宸的这部作品,是不替代观看者抒情的,因此,每一位观看者都会有自身的感受。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扎心的地方是,父亲找一个洞穴等死——在我们农村,有些老人会提前给自己挖好坟墓,等死。这种写实,让观看者情感复杂。

再说包贝尔的《漫长的别离》。在这部短片当中,生病的则是母亲,产生分歧的,则是兄弟二人。哥哥在病房当中照顾癌症晚期的母亲,弟弟通过送外卖赚钱。哥哥家中已经面对了财力紧张的问题,孩子上幼儿园的每月三千元已经拿不出来了。而弟弟这边,发现深圳那边有一种四十万一针的药物,可能对母亲的病有帮助。

短片的高潮部分,是弟弟要求哥哥卖房,给母亲治病,去打这种针,哥哥说出自己的难处,弟弟辱骂哥哥,哥哥和弟弟殴打起来。影片的最后结局,则是病房当中,母亲把弟弟与哥哥都叫到自己身边,一大段煽情之后,表示自己不治了。最后,哥哥、弟弟和母亲,离开医院,坐车回家。

聊完了两部短片的内容,包贝尔导演的作品,算不算抄袭呢?还是那句话,每位观看过这两部作品的网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也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徐本宸导演这次有点哑巴吃黄连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下大量的电影,在创作上,都有类似的问题:影片的核心情感是别人已经用过的,叙事路径也是别人的,但是,在表面化的人物关系构建上,则自己做了移花接木。

两部短片,核心情感都是面对上一辈的绝症,子女们如何在分歧当中最终达成共识。而两部短片又有表面化的不同,徐本宸导演的作品,是姐姐和妹妹面对这种问题。包贝尔的作品,是哥哥和弟弟面对这种问题。当下很多院线电影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看着主线故事、核心情感都是别人的,但就是因为对表面化的人物关系动了手脚,就很难证明是抄袭。

现在,要证明抄袭成立,不仅仅要看核心情感,故事主线等等,还要看故事的具体编排当中的台词、画面等等,有没有大规模的抄袭存在。所以,影视剧作品的抄袭诉讼,是非常难打的,主要的难点,就是需要一个专业的编剧导演小组,去依据自己的专业见解,给出抄袭或者不抄袭的各种佐证,法官们在法庭上,参考这些佐证,进行判决。找具体的台词和画面的佐证,不是太简单。

我今天真正重点聊的,是当包贝尔的《漫长的别离》遇到了徐本宸的《纸船家庭》,包贝尔到底差在哪里了。徐本宸的叙事,是非常克制,因此戏剧张力十足。而包贝尔的叙事,是非常煽情的,因此情绪都被导演自己嚷嚷没了,戏剧张力就丢失了。包贝尔《漫长的别离》不过一个小短片的时长,却至少运用了两大段煽情,这放在影视剧创作当中,是可以归为“狗血序列”的。

第一处煽情,是哥哥和弟弟坐在楼梯上,继而弟弟煽情,哥哥煽情,然后发生肢体冲突。第二处,是母亲把哥哥和弟弟叫在病床前,开启了大段的煽情模式。不客气地说,这两段内容,实在是给狗血剧爱好者们看的。这样的内容,放在电影作品当中,不仅仅是编剧导演的不成立,而且是对低端审美趣味观众的一种“媚俗”化处理方式。

与之相比,徐本宸编剧导演的《纸船家庭》,则在角色情绪上,都做到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克制。父亲,是克制的。两个女儿,也是克制的。女儿和女儿之间的冲突,也没有上升到肢体冲突上,甚至于连言语冲突,都非常克制。这是非常精准你地写实。当然,这种写实,会让很多狗血剧爱好者们看着不过瘾。优秀的电影,不是让谁过瘾的,而是对现实和艺术负责的。

不仅仅角色情绪上的克制,更是影片最终走势上的“莫大悲凉感”。包贝尔的《漫长的别离》,悲凉感根本出不来,全靠煽情在里边瞎喊叫了。而徐本宸编剧导演的《纸船家庭》,最大的悲凉点在,父亲告知大女儿,自己会山洞等死。而大女儿真的担心父亲会离家出走,希望真有那一天,父亲要先告诉自己。这就是影视、小说艺术本身的特点了:越克制,反倒是越悲凉。

刘震云老师说,在哲学的尽头上,小说出现了。徐本宸编剧导演的《纸船家庭》,最终的悲凉感,便是哲学说不太清楚的了。而包贝尔使劲煽情的《漫长的别离》,说清楚的话,根本用不上哲学。这就是艺术和非艺术短片之间的差别。(文/马庆云)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