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还翻拍?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17   浏览次数:169

最糟心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心爱的作品被翻拍得奇奇怪怪。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上映了,我犹豫之下还是买了电影票,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评分没有骗人,作为好莱坞商业片,勉强能看,但就翻拍经典来说,称得上是又一桩惨案。

为什么说是“又”呢?

这是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第二次翻拍阿加莎的作品了。

上一次,肯爵拍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一句话形容他自导自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即最装逼的大侦探波洛、最薄弱的推理过程、最本末倒置的悬疑片。

超强的卡司和华美的服化道,都让一切显得更加气人。

如今回想起那部电影,我脑海中能浮现出的只有肯爵版波洛造型奇特的胡子和他不错的身手,没错,肯爵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给自己加了不少动作戏,狄仁杰和元芳的活儿自己一肩挑,堪称劳动模范。

一次拍不好,就应该有自知之明,别继续拍了,但肯爵不信邪,可能对自己的导演才华有充足的自信,他又翻拍了《尼罗河上的惨案》。

问题还是一样,本末倒置。冲着看悬疑片去影院的观众,一定会对着充斥于全片的各色爱情桥段感到疑惑,而肯爵快要溢出来的自恋情绪,更是让人费解。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长解释波洛胡子的起源,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加那么多爱情戏,明明《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个故事里已经有足够复杂的爱情线了。

只能解释为他太过自恋。

多说一句,凭借《贝尔法斯特》,肯爵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这也令无数影迷哀嚎,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才华有限,对于阿方索·卡隆的模仿,甚至称得上拙劣。

拿奖肯定是拿不了的,如果能拿,就是更大的惨案了。

还是肯爵能早日迷途知返,好好演戏,不做导演,他仍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维兰德演得挺好,就别祸祸波洛了。

话说回来,对于这个新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本身是并不推荐的,但如果你周末没事非得去电影院转转给自己找不痛快,我觉得它比起情人节上的那几部国产爱情片,它还是要好一些的,至少演员的颜值和服化道,还能值回一点点票钱。

当然,它真正应该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是1978版和2004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喜欢看悬疑片的观众可以任选一版来看,彼得·乌斯蒂诺夫和大卫·苏切特对波洛的演绎都堪称经典,我更喜欢前者一些,可能是因为78版电影感更强,简·伯金这种传奇巨星的参演,也是增光添彩。

如果不把肯爵这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和这两部前作进行比较,如果他拍的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经典,可能我也不会觉得这部电影有多烂,顶多是平庸罢了。

但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真不该拍得这么不好看。

借这个机会,我倒想多推荐几部根据阿婆小说翻拍的影视作品给大家,这座宝山如果能被肯爵抛砖引玉带到更多观众面前,他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大家通常喜欢叫她“阿婆”。在推理文学界,阿婆的地位毋庸置疑。

阿婆的作品不但多,而且精。一生一共写了80部小说,部部经典。

好的文本,当然会受到影视剧的青睐。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影视化阿婆小说的风潮就没有停止过。年年都有人拍,经典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其中有两个系列,最为经典:

《大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

先说波洛,也有人译成波罗,都可以。

肯爵翻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都出自这个系列。

这位身材矮胖且留着小胡子的比利时神探,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主角之一。

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的脑海中就会涌出一部部经典的作品,那些诡计就好像是昨天才看过一样清晰。

随便列几部吧:

除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高尔夫球场的疑云》、《罗杰疑案》、《三幕悲剧》、《帷幕》等名作也都非常精彩。

我的建议是:

关于波洛的每一部电影电视剧,除了肯爵的两部,都可以找来看看。

因为只要开始看第一部,就肯定还想看下去。直到你看完最后一部。

波洛这个系列的改编版本很多,甚至日本也拍过自己的波洛,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彼得·乌斯蒂诺夫和大卫·苏切特饰演波洛的两个版本。

前者更早一些,但是拍得比较少,只有六部。

《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这两部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阿婆经典之作,首推彼得·乌斯蒂诺夫的版本。

不但对小说文本达到了高度还原,彼得·乌斯蒂诺夫这位两夺奥斯卡最佳男配的超级戏骨更是将波洛演得惟妙惟肖,充分诠释出了波洛身上诙谐风趣的特点。

总之,看完这几部电影,你会爱上波洛,更会喜欢上乌斯蒂诺夫。

但毕竟乌斯蒂诺夫演的太少,而且那几部作品距现在都有些久远。

大卫·苏切特则基本上演全了波洛的故事。

每当有人让我推荐英剧,我都不会漏了ITV拍的《大侦探波洛》系列。

13季70集,从头到尾刷一遍应该算是剧迷和推理迷的最高享受。

这一系列剧集有三绝:

阿婆的脑洞绝、ITV的制作绝、苏切特的表演绝。

有了这三绝,《大侦探波洛》就具有了极强的可看性,又有着时间所不可改变的魅力。

其实,这个系列最吸引我的是故事背后的“人味儿”。

阿婆的故事当然是好看的。

我这里不讲任何一个故事,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没有哪个故事你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或者说:

就算你能猜到凶手是谁,你也猜不到破案的过程。

从最扎实的物证推理到洞察人心的心里推断,阿婆利用波洛这个角色,算是把推理小说能玩出的花样都玩全了。

但看到后来,你会发现:

原来阿婆不但脑洞厉害,对人性的理解更是深入骨髓。

在《大侦探波洛》里,杀人凶手中有各色人等,但说到底,还是因爱生恨的多。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在阿婆的小说里都是罪恶的源头。

这不是因为阿婆要报复社会,而是她找到了悬疑小说真正的精髓。

让这些案件真正成为经典的其实是罪恶背后的人性。

于是,我们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能看到凶手心底的柔软。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我们则看到了侦探波洛的挣扎。

也是因为阿婆给这些故事中注入的生命力,我们一部一部看下去,逐渐和波洛成了朋友,在最后一集《帷幕》到来的时候,才会怅然若失,如丧考妣。

1975年,《帷幕》发表,波洛在书中去世,《纽约时报》登出了讣告。

这也是一种对阿婆的敬意。

《马普尔小姐》的名气要比《大侦探波洛》小一些,但同样经典。

在这一系列里,阿婆塑造出了从英国乡村走出来的侦探老奶奶马普尔小姐,这个一生未婚的“奇怪女人”,和波洛一样也为我们带来了太多好看又回味无穷的故事。

这一系列改编的影视剧里我最喜欢琼·希克森奶奶的版本。

据说阿婆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写信给BBC建议让琼来演马普尔小姐,因为作者认为她的外形和气质最适合。

后来BBC出的这版,琼的演绎也确实让人过目不忘。

当然,杰拉尔丁·麦克伊万和茱莉亚·麦肯齐后来的版本也不错,都值得一看。

毕竟是阿婆的作品,毕竟都是马普尔小姐。

《马普尔小姐》中我最推荐这几个故事:

《寓所谜案》、《谋杀启事》、《煦阳岭的疑云》。

都是细思恐极,值得反复琢磨的好作品。

在《大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之外,阿婆的作品里还有不少被改编成了相当成功的影视作品。

比如传奇导演比利·怀德1958年执导的《控方证人》。

这部电影我就不多做介绍了,真正的神作,六十多年后再看仍不会觉得过时,反转一个接着一个,看完之后,你就会把膝盖献给伟大的阿婆和同样伟大的比利·怀德以及芳华绝代的玛琳·黛德丽。

比《控方证人》更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还有《无人生还》。

这部开辟“暴风雪山庄模式”的经典之作,也被拍过好多遍。

英国人拍,美国人拍,日本人也拍。

《无人生还》的故事精巧又寓意深沉,书名就是剧透,却丝毫没有削弱悬疑感。

这里我还是推荐15年BBC出品的三集片,制作精良且忠于原著,优点是画风清新、演员颜值比较高,适合年轻观众。

推荐了这么多作品,最后再说说阿婆其人。

不列生平了,太啰嗦。讲一个她的故事。

1926年,阿婆刚刚写完了《罗杰疑案》。

凭借这部小说,年轻的她在英国文坛声名鹊起。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阿婆的母亲病逝了。丈夫没怎么安慰她,反而疏远了家庭,并最终为了别的女人离开了阿婆。

阿婆一不哭二不闹三不上吊。她失踪了。

著名作家的离奇失踪,震动了全国。

英国警方在经历了12天的大规模搜寻之后,在一家酒店里发现了改名换姓的阿婆。

安然无恙。

她的丈夫却因此声名狼藉。

看过大卫·芬奇那部《消失的爱人》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故事太熟悉了。

在我心里,阿婆就是那个夜色中出走的潇洒女人。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那样的故事吧。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