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歌手》也有烦恼,精挑细选的歌王候选人,观众看来没一个能打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184

《歌手当打之年》突围赛结束,《歌王之战》决赛即将拉开帷幕。据官方消息,萧敬腾“煽动”好友林俊杰担任嘉宾歌手,这无疑为决赛添了一把火。

在第11场突围赛中,之前被淘汰的袁娅维和吉克隽逸,不负众望,在“意难平”的呼声中成功获得仅有的两个突围名额。

此外,在整个10轮淘汰赛中幸存下来并成功保持节拍的华晨宇,周深,米希亚,徐佳莹和萧敬腾,这五位初涉歌坛的歌手正式发布了《歌王之战》《歌手当打之年》大名单。

随着往期节目中“周深达拉崩吧”“袁娅维被淘汰”等热点话题的发酵,华语音乐的这块“试验田”依然保持着人气和地位。

无论歌手是新人还是实力派歌手,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向往和敬佩都是发自内心的。

因为《歌手》本身就是乐坛的一块“试金石”,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认可,也见证了太多的“亮点”。

就像那个让所有人都为之惋惜的曾一鸣,最后登上了《歌手》的舞台,他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会输。奇袭失败,38岁的曾一鸣在镜头前“认命”,流下“时代的眼泪”。这不是他的亮点时刻。

回到有资格角逐歌王的七位歌手。

仔细回顾他们的成长,你会发现,除了国宝级日本歌手米希亚,其他六位扎根洪妙的歌手都是2007年之后通过选秀崛起的新生力量。他们没有经历过乐坛“神仙打架”的时代,却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时代的青睐,顺势扛起了乐坛“主力军”的大旗。

如今,在优质歌手资源稀缺,音乐逐渐成为艺人附属品的环境下,《歌手》努力做新生代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中流砥柱,这本身就值得尊重。

但是《歌手》这个“玩的年”也有烦恼和困难。这些经过舞台磨砺的“种子选手”和“歌王候选人”,没有一个能在观众眼里演好。

这里有一个“悖论”: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当打之年”这个主题,但大家会更关注谁会是歌王桂冠的得主。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一季进入《歌王之战》的七位歌手,没有一位具备全民“歌王”实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点都没错。像刘欢,这样在乐坛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拿到歌王奖杯就会被引来吐槽,而这群年轻歌手就要承受更多的争议。

2007年,凭借《超级星光大道》一战成名的萧敬腾,将“摇滚元素”和“流行文化”完美融合。凭借《王妃》103010》等金曲,的代表作,他在歌坛有着稳固的地位,被冠以“歌王”的身份,是当今流行歌手的“成功模板”。

08年,靠《海芋恋》走红的徐佳莹,被《超级星光大道》103010等经典作品包围,被“金曲歌后”的身份加持。《徐式情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新一代情歌典范。

2013年,《快男》冠军华晨宇被大众公认为新生代歌手的代表。个性歌手的矛盾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他的个人风格,一方面是围绕他的全方位争议和热议,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粉丝和流量;

2014年,《身骑白马》让周深独特的声音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他是才艺属性的代表,通过唱《寂寞沙洲》,登《中国好声音》等优质综艺节目获得了巨大的全国人气。

同样依靠《大鱼》为大众所熟知的袁娅维和吉克隽逸,近年来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可以轻松驾驭。

从理论上讲,这样一场“新生代”歌手的比赛,势必会打造一场脍炙人口的视听盛宴,但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尤其是每年的“歌王争夺战”,都是掌声和口水的齐飞。刘欢,一个咖啡馆似的歌手,拿了“歌王”还被吐槽。当“歌王之战”成为烫手山芋。毕竟大家都很难调整过来。在观众眼里,虽然叫“当大”,但没人会玩。

从《声入人心》第一季到今天的《我们的歌》,在节目不断创新的同时,观众的审美也在悄然变化。

从韩红, 韩磊, 李玟等知名歌手,在邓紫棋, 李荣浩, 梁博, 赵雷等新晋黑马,或小类但受欢迎的歌手和团队如盖、艾格、旅行团,《中国好声音》通过不同圈子、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创造了广泛的流行认知。

/p>

节目也的确通过良好的内容输出为市场挖掘了大量被埋没的歌手,黄绮珊、邓紫棋、A-Lin、黄致列、李健等等,他们在参加节目之后迎来事业的“春天”或者是“第二春”。

于是,每年谁会成为一跃成名的“黑马”,也变成了《歌手》一大看点。

这样的状况从去年开始发生了转变。

据数据显示,2019年《歌手》收视率创下历史新低,每期不足1%,而这一季以“当打之年”为主题的《歌手》,在豆瓣上的评分低至5.7,刷出了这档王牌音乐综艺的历史新低。

尽管节目组不断变着花样想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可这些努力仿佛并未生效、或者说是收效甚微。

本季《歌手》开播第一期时,“洪涛哭了”登顶热搜,大家在追忆这档王牌综艺辉煌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档节目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局面”的惋惜。

可是,《歌手》的衰退并非个例。

综艺圈一直有个“火不过三季”的魔咒,纵观曾经大火的王牌综艺诸如好声音选秀、快男超女选秀,大都已经垮了,而《歌手》走到第8个年头,且每年都有不俗的成绩,实属不易。

坦诚而言,在“音综”泛滥的当下,华语乐坛稍有才气的歌手都已经被推进了大众视线,能挖掘“宝藏”的《歌手》如今举步维艰,是环境使然而非靠一档节目的运作就可以改变,毕竟歌坛的家底儿都已经被挖空了。

因此,在观众对这类模式逐渐审美疲劳而又没有优质内容持续输出的环境下,无论是谁来参加《歌手·当打之年》,在观众眼里还是没有一个能打的。

「歌手的衰落,是时代的影射」

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开播打开了国内“音综”行业的大门,这档收视率高于4%的现象级音乐综艺。

不同于之前芒果系的超快系列选秀,此类需要从“相貌”、“技能”、“人设”等多方面考量的素人选秀,只将聚焦点放于“声音”,辅以素人明星“互相反选”的新形式为行业者提供了模板参考。

为了让观众最大程度感受到现场live的震撼,好声音团队号称国内最顶配的音响设备无疑为素人歌手大大加分,这和之前选秀上几乎很少“修音”的快男超女相比,显然是一次听觉上的升级和改观。

随后,为了对标好声音,2013年湖南卫视主打的《我是歌手》在一片“不看好”的声量下突出重围,“明星比拼”模式从这里开始野蛮生长。

毫无疑问,不论《我是歌手》还是《中国好声音》,都是依靠于“内容输出” “事件营销”的方式达到了各自的巅峰。

当时国内音乐产业体系尚未完善,歌手的宣发模式也较为单一,而这两档节目的诞生、火爆恰好满足了市场环境下的曝光需求,甚至名次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即使在这场比赛中落败,只要能留下镜头那就是提升歌手调性的重要手段。

正因如此,随后《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位置、《歌手》的参赛者,都能请到大众心中的“超一线”明星,因为这是一场节目组和艺人的“双赢游戏”。

尴尬发生在2018年。

对于音乐行业而言,2018年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里诞生了《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声入人心》等多个爆款综艺。

从业者也用“偶像元年”/“嘻哈元年”来归纳这一年开始的行业格局转变——以“情歌”为代表,处于统治地位的流行音乐逐渐垂直化、分众化、圈层化,那些之前只能用小众标签来形容的“民谣”、“电音”、“嘻哈”等形式的音乐,通过相关综艺输出不断割分着音乐市场。

偶像音乐一跃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大众和小众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观众审美越发众口难调。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2018年后看到无论是《歌手》还是《中国好声音》,他们基于过去几十年间华语乐坛固定审美下的传统音乐内容输出以及“唱功型”参赛选手的取向方式,从“巅峰”到“落寞”,这套方法论正在逐渐失效。

在2018年之前或许能通过媒介手段制造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明星”,但在如今分众当道的市场下,任何一种音乐类型都不可能获得绝对意义上的大众共识:这是时代的趋势,无法阻挡

「歌手的衰落,是华语歌坛后继无人的表现」

我相信没有人怀疑《歌手》的权威性。

从华语乐坛的主力军到后起之秀,《歌手》几乎把华语乐坛上有分量的人物悉数延请了一遍,当然,有很多人是请不来的。

在一个个老面孔打着“重出江湖”的舆论热点背后,无论“回锅肉”这个名词如何被网友吐槽,我们始终会看到同一批面孔出现在不同节目中的现象,“衰落”成了审美疲劳导致的必然结果。

由于2014年后综艺节目的泛滥,国内稍有才气的歌手都已被各大选秀发掘、曝光,那个万军之中一匹黑马的现象级状况也愈发稀少,这也侧面证实了为什么《偶像练习生》等新人选秀节目会突然爆红,因为观众太需要一些新鲜血液的刺激了。

然而,偶像与歌手始终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偶像依托于技艺之外的属性能轻易获得大众认可,犹如火箭少女101中的“国民锦鲤”杨超越,可歌手却是需要天赋、时间、资源同步堆叠才能造就的千万分之一。

于是,在华语乐坛逐渐“无人”、市场需求量却不断增高的矛盾下,空洞乏味的网络爆款“神曲”伺机而出,而能够真正称得上“歌手”这个称号的音乐人却依旧稀少,那些网络爆款在过去几年的不断迭代中证明了其生存周期的短暂性。

幸运的是,《歌手》显然看清了这一点,“流量”不代表“好作品”,否则我们将在这个华语乐坛的“试炼场”看到一大票爆款歌手同台共舞。

尽管这档老牌音乐节目近年来的声势每况愈下,但是它的出现从任何角度而言都是华语乐坛阶段性的反馈。

如何在有限的歌手资源状况下为观众打造不一样的视听亮点,这一季的《歌手·当打之年》表现得十分出色。然而,这都没能让观众最大程度感受到节目组的诚意。

那个能够激起大众讨论的《歌手》渐渐成为了选手粉丝们的专属,如果不是前几季的忠实观众,已经很少有新人愿意在各大类型综艺横流的夹缝中关注这一档认真的“音乐节目”了。

很难想象,《歌手》节目组是如何将这些新生代的佼佼者一一聚齐在这个舞台,没有受到疫情风波影响持续录制,他们必然是顶着“观众厌倦”“歌手难邀”的现实状况一步步将这一季的节目呈现了出来,而这档节目也始终担当起了一个音乐综艺应该有的责任——帮助观众建立正确审美,传播流行音乐文化。

遗憾的是,这一季《歌手》后,又有谁能担起大众意义上“歌手”的角色呢?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那个音乐黄金的年代,那时候没有神曲、没有“流量”,有的只是真心喜爱音乐并愿意不急不躁地将他们的直观感受谱写成旋律的“匠人”。

在未来,或许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会不断垂直化分割听众,那个大众意义上的“流行金曲”/“流行歌手”将慢慢消逝。

但《歌手》这样一档有责任的节目,我终归是希望长存的,因为它给听众,甚至说给华语乐坛树立了一个标准:“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什么样的人才能配之「歌手」的称号”。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