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少年的你》入围奥斯卡,意味着什么?-距离《英雄》被提名已经过去18年,而距离《卧虎藏龙》得奖更是已经过去20年,无论是否能得奖,《少年的你》能被提名都已经很难得。
不论是纵向对比历届被提名的华语片,还是横向对比这次选送的华语片,“凝视他者”的视角变化都很有微妙。
1.从凝视他者到共通折射。
《英雄》《卧虎藏龙》都有着鲜明浓烈的东方元素、取材于中国武侠或历史故事,《喜宴》《饮食男女》则是站在前现代和现代观念交界处、站在东西文化的对比中,讲述东方传统家庭的爱和羁绊,而《少年的你》则是一个区域化背景相对模糊的故事,。
如果说《卧虎藏龙》《英雄》给非华语区观众的第一观感是“凝视他者”,通过格外不同的文化范式、服饰礼仪、武侠世界去完成陌生化的情绪体;那么《少年的你》则是一部某种意义上去除“他者”化的影片,这部电影描述的问题更“现代”(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具体纪元),更不东方。
你当然能知道影片实际的拍摄地点是哪里,重庆这座城市独具的特色和高低起伏空间结构、的确是影片叙述风格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但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核是少年之爱、校园暴力等没有鲜明地域限制、没有专属文化烙印的部分。
安排这个故事发生在东京、纽约或者伦敦,一位成绩优秀但被欺负的优等生,一位混迹于社会边缘的问题少年,他们之间相惜相知相爱的故事依旧能成立、问题张力也并不会被减损。
至于故事里压抑的考试背景,理解为升学压力、晋升压力、成功学压力,放在任何不同的背景里,形态会不同、程度会有差异,但这依旧是放之四海都存在的问题。
这点或许可以参照《寄生虫》,《少年的你》电影品相自然不能和《寄生虫》相提并论,但《寄生虫》里讲述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只能发生在韩国”;故事肌理细节通通落地在韩语社会里,但将内核移植到德国或者日本的富人区穷人区,这样的天壤之别依旧可以存在、人性悲欢可以相同。
相反,《卧虎藏龙》就很难被拍(注意是拍不是说翻译)成法语版或者西班牙版,儒道观念、武侠世界观、江湖格局,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特色;西方的骑士故事没办法长成这样。
或许,现代故事的发展轨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趋同,内核矛盾折射现世矛盾的作品、往往可以在横向地理坐标上被挪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的折射基础。
当然这不是说当年的《卧虎藏龙》《英雄》纯靠“陌生化”的外在效果取胜,故事的外在元素和内容肌理是中式的,但《卧虎藏龙》的电影叙述逻辑和好莱坞商业大片本质上没有区别,《英雄》更是有些解构、通过推测来构建三次有同有异的环形时间观。
2.情绪共振的优势和边界。
再看看此次三部华语影片(中国内地选送的《夺冠》、中国香港选送的《少年的你》、中国台湾选送的《阳光普照》),最终获得提名的是《少年的你》。
从某种程度上说,《阳光普照》或者更“东方”一些。(有些意外这次被提名的反而是《少年的你》)。
《夺冠》是和一代人情感记忆、民族情绪息息相关的作品,对于没有这份经验的异国群体而言,受众情绪可能会完全不同。
抛却关于电影品相本身、人物原型等问题的争论,只谈“情绪共振”这一个问题。
根植于某种文化土壤、时代记忆的作品,基于这份文化背景产生的情绪共振,在集群内部是巨大的优势;但当面对更多元的不同背景的群体时,这份特色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文化差异而减损、有折扣。
(《卧虎藏龙》《英雄》是东方故事,但不是情绪共振型的作品)
这也是诸多华语主流影片在走出去的时候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让“我们共同的情绪共振”同时辐射“他们”。
《少年的你》不是《夺冠》这样的基于集体记忆“情绪共振”式作品。
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故而在这样的阶段中,双语语境中阐释这种差异的作品也始终是某种程度上的刚需。
从这个角度来说,《米纳里(水芹菜)》其实是站在美国人视角讲述的韩国故事,以英文世界的惯性思维准则去衡量故事中韩语原生家庭的文化差异,这样的模式接受度更高(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米纳里》和《喜宴》有些类似)。
3.问题凝视之上的爱之愿景。
《少年的你》中压抑的高中氛围,完美优等生霸凌同学的教育悲剧、家庭悲剧、人格悲剧等等问题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最打动我的始终是少年之爱。
电影不是只描述问题的“问题报告”,这个暗色调故事里暖色的部分是少年之吻的真挚,无以复加的浪漫、天真、纯良、美好。
魏莱的故事折射的确实是“人性的扭曲”,但真正打动大多数人的落点依旧是少年最洁白的爱。
对比早期著名华语片,《少年的你》在揭示人性深渊上的力度的确难以企及,但少年之爱就是无国界、无障碍的动人因素。
(写稿的我还在路上非常仓促,就聊到这里)祝贺《少年的你》,愿世间魏莱美丽外表之下不再扭曲,愿世间陈念和小北都能平安长大,都有爱、都明媚。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