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冯碧漪:生活不易,但生活本身,始终闪闪发光-冯碧漪与李阿姨、孔叔叔
文 | 冯碧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2021 年 8 月 19 号,《亲爱的小店》北京组开拍,我第一次前往位于燕郊的宝利来蛋糕店。在动身之前,导演组在办公室里向我通知了节目规则:「使用共计 3 万元的改造经费,从开拍当日开始计算,嘉宾要在一个月内让该小店业绩翻番。」
我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作为《小店》的联合出品方,在节目前期筹划时,我对节目的大概方向自然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对于自己作为改造官要面对的具体境遇却一无所知。我从未参与过实体经营,但几年做企业的经验已足够让我认识到,「短时间内业绩翻番」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的事。在那个时刻,我甚至一度觉得这个目标是荒谬的:从健康经营的角度来说,业绩本身就应该渐进、可持续地增长,而不是一蹴而就。导演组设立如此短期内让业绩翻倍的目标,似乎只是在制造绝境,挑战嘉宾极限。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从北京城区驶向燕郊的车程格外缓慢。抵达宝利来时已是下午 2、3 点钟,许是因为天气太过阴沉的缘故,推门进到小店里的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黑白照片里的旧年代。约莫 20 平米的店面灯光昏暗,大量的面包、糕点旁边还塞满了各种饮料、糖果跟小零食。面包上覆盖的保鲜膜皱皱巴巴地堆成一团,仔细看,很多价签跟产品都摆放错乱。店里唯一明亮的角落是左手边一间小小的裱花间,里面有位正在忙碌的阿姨,穿着鲜艳的黄色制服,飞舞着双手在为一块蛋糕胚装点着奶油。
李阿姨和她弟妹在做蛋糕
我忐忑地走上前打招呼。等阿姨手头闲下来时,我们在小店堆满杂物的二楼坐下,进行了初次交流。李阿姨人很和善,为我介绍了店铺的背景,也表达了决定参与《小店》拍摄的动机。「每天都忙忙碌碌,赚的钱却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想要改变,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我认真记录着她的表述,也坦诚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什么烘焙行业的大拿,经营经验也少,对改造十分忐忑,但会尽全力完成目标。此外,在我看来,小店长远的发展远远比这一个月的收入增长更为重要,如何在尽量完成短期目标的同时对店的长远发展也产生帮助,才是在我看来最要紧的事。
阿姨听得十分认真。话题还未来得及更深入,她便又匆匆跑下楼,去制作一个客户着急要取的生日蛋糕。
改造前的蛋糕店一角
01
拧巴的改造期拉开了帷幕。说拧巴,是因为从宝利来回来开始,我内心就有两套逻辑开始疯狂打起了架。
第一套是节目要求的,也是我必须完成的「商业逻辑」。从商业的角度说,像李阿姨这样的小店,无疑是处于行业末端,在「被淘汰」的边缘徘徊的存在。面对行业内越来越多连锁店跟外卖店的挤压,生存本身就意味着必须进行发展,而发展,就意味着要进行许多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为标准化、规模化的增量成长创造空间。宝利来二十多年来都是作坊式经营,要从「小店」脱胎成「大店」甚至「多店」,有许多固定动作必须完成,且需要的绝对不只是一个月这么简单。
第二套是商业之外的,「人」的逻辑。哪怕只是首次粗浅的交往,我也已经感受到了这家店里承载的,许多关于「人」的羁绊:这里安放的,有一个家庭的努力,还有无数周边老客人常年光顾的安全感。这些人情,聚集在这个似乎被时代发展遗忘的小空间里,陈旧,但也浓烈,让人觉得踏实心安。
我真的能使用商业逻辑拯救宝利来吗?或者说,我真正好奇的是,宝利来真的需要被拯救吗?
阿姨会做很多造型别致的蛋糕
02
时间不等人。一个月的改造期带来的压迫感,犹如有个巨型钟表每天在我心里倒计时(事实上,因为压力太大,我产生了无数焦虑的情绪,还一度面对镜头崩溃大哭。想必节目组是体恤我的个人形象,没把这一段剪辑到正片里)。来不及找到让这两套逻辑自洽的合理性,我决定,且也只能决定让商业这条腿先跑起来。在身边团队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做调研、设计方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跟李阿姨完成提案并开始实施改造。我无法在一个月内让宝利来变成鲍师傅或好利来,但至少有许多基础设施可以先帮助李阿姨进行完善跟提升。无论最终是否能完成「业绩翻倍」的目标,这些改造能为小店带来的价值,我们确信都是长长久久的。
但《小店》没有剧本,其内核是纪录片而非真人秀。虽然导演再三强调业绩目标的紧迫性,但在这之外,节目也为我,这个对经营其实无甚自信的,多少有点对不起「商业菁英」这个名头的改造官,留了足够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于是,在「商业改造」这个游戏的主框架之外,我开启了另一个自己更感兴趣的副本:对「人」的探索。
我发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我发现了李阿姨作为一个女性的故事。她性格隐忍善良,但同时又向往自由。身在广西,嫁到温州,跟婆家学习做蛋糕,一路带领小店打拼至今,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勤劳,也是对支撑生计巨大的信念感。阿姨从不施粉黛,每天盘着头发,把自己安放于宝利来的帽檐下,起早贪黑地劳作。但在极为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她也喜欢刷抖音,看电视剧,也会向往有一天不再需要经营店铺时的公路旅行。
我发现了一个三口之家的故事。阿姨的丈夫孔叔叔身体不好,在店里表面上只做些导购与送蛋糕的琐碎工作,但实际上却是个极为冷幽默的实干家,也是阿姨许多决策背后的主心骨。阿姨与叔叔的儿子帅帅是个宝藏男孩,虽然才十四岁,但极其乖巧懂事,在学业之外会来店里尽力帮助爸爸妈妈做杂活儿,也会暗自观察、消化店里的冷暖变故,帮爸爸妈妈减轻压力。「帅帅什么都知道」,我在这一个月时常开玩笑地对李阿姨说。
李阿姨与孔叔叔在店里工作
我发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孔叔叔的弟弟也在河北开蛋糕店,对方更为红火的经营激励着叔叔,但也加深他的焦虑感。在李阿姨与叔叔迁居燕郊开起宝利来后,李阿姨的弟弟妹妹都曾来店里帮忙,如今,妹妹出去单干,靠在燕郊卖菜过得也算不错。李阿姨的弟弟则一直留在店里,陪伴着姐姐,带着自己的妻子与儿子,每天在烤房里忙碌。
我走进了李阿姨一家的故事,也走进了她的两难。改造进行到后半段,当我对李阿姨施压,希望她能对产品进行品质上的升级时,几次对话,话题都落在了「弟弟」上。李阿姨的弟弟已跟着姐姐打工二十余年,如今,他一个人担任着面包师的重任。从外人的角度看,弟弟的出品是存在巨大漏洞的——烤出来的面包经常时大时小,蛋挞经常塌陷,烤枣糕会忘了加红糖。然而,弟弟去年曾突发脑梗,病愈后就回到店里继续劳作。即便时常会提前下班去钓鱼,但他每天都是清晨到店,十几年来,也不曾为了工资跟阿姨争执一分一毫。弟弟的妻子也在店里帮忙烤蛋糕,虽然痴迷于抖音直播,但在李阿姨为了父母的医药费犯愁的时刻,也第一个想办法筹钱为李阿姨分担。
这就是李阿姨的故事,是一家人的故事。宝利来不止是一个店铺,更是一个家的生计与希望;因为亲缘的羁绊,许多商业上的「追求」难以被达成;但是,也正是因为亲缘的牵挂,它变得鲜活,变得可爱,变得「亲爱」。
小店改造结束前,帅帅送给风马牛的一幅画
我是那么热爱宝利来的这些故事,以至于,当我走近这些人物之后,我几度忘记了自己「商业改造」的主线,而执着于深入他们的生活。也正是因此,在「商业改造」的主逻辑里,我开始感到无力,并一次次地自我质疑:商业,究竟能带宝利来走向何方?
03
我和李阿姨唯一的一次争执发生在改造期的最后一周。彼时,我忙于将方案里提出的若干计划落实——抖音营销、产品升级、店面改造等,都需要阿姨牺牲一些营业时间来配合。然而,时逢中秋,正是阿姨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阿姨每天都在疯狂地做月饼,以至于对我提出的改造开始推辞,「碧奇(李阿姨十分可爱,在这一个月里,始终称呼我为「碧奇」),我最近实在忙死了,每天都要做月饼,这些改造的事情,能不能等到中秋之后?」
我何尝不希望等到中秋之后,然而,改造期的倒计时迫在眉睫,一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正好落在中秋。我试图用强硬的语气劝服阿姨牺牲些做月饼的时间,但与此同时,我又比任何人都理解她的忙碌。小店的本质是生计,宝利来一毫一厘的收入,都用于了支撑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单是双方父母治病与孩子的教育,每个月堆积起来就已是惊人的账单数字。一个月的改造期迫使我被一套所谓的「商业逻辑」推着向前,但过程中,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人的逻辑」才是小店的立身之本。阿姨没有理由不趁着中秋这个高峰全情以赴,而我们所谓的「商业改造」,在这样的时刻,似乎自大地凌驾在了「生计」之上。商业与人情,经营与亲情,孰高孰低,最终的判断者,应该是阿姨,而不是我。
不是所有的小店都需要被「拯救」,也不是所有的「拯救」都有统一模版。商业从不是终点,商业只是我们抵达更好的生计、更幸福的生活的手段。我相信,这一个月的经历,让我跟李阿姨都更确信了这一点。
04
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此刻,《小店》五城的故事都已落下帷幕,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周一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五个故事,是五家店主与改造官全情投入的努力,也是一个庞大的制作团队点滴心血的凝结。我们热爱这些故事,但也会反复地问自己,在短视频爆炸、快消式内容横行的这个时代,《小店》的故事为什么有价值?大家会因为什么而愿意观看这些故事?
我无法揣测大家的心理,只能代表自己——其中一期的改造官、联合出品方的 CEO,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亲爱的小店》是一个真实而善良的节目。在今天的社会土壤里,我们能够让标签化的「精英」与「小店店主」在镜头下聚合,为了「业绩翻倍」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本身就已是一段十分理想化的、但又充满真实挑战的经历。
镜头无法记录全部人间事,但它留下了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部分。如果你也喜欢真实的生活,那你一定会喜欢《亲爱的小店》。烟火气是人心之向往,但其本身,就是生活。宝利来的改造让我走近了生活,而我,和你一样,都是活生生、努力而脆弱的人。
希望你喜欢《亲爱的小店》。生活不易,但生活本身,始终闪闪发光。
别忘了打开腾讯视频,观看《亲爱的小店》· 北京篇。
本篇作者 | 冯碧漪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