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06   浏览次数:214

前言:

最近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叫《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后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深邃的思想一举“爆红”。在第二期《天工开物》之中,用“穿越”的创意情节,加上优美的舞美以及特效,将古今中国的发展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节目还安排了,宋应星与袁隆平,这两位科学家举行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交织着两代人的炽热情感。不得不说这是个十分走心的节目,但有不少观众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宋应星是明朝人,在满人入关之后,他也是不肯降清归隐山林,但是节目组中晚年的宋应星,却留着一头辫子,这让很多观众不能理解,甚至有人直言这是节目组出了大错。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宋应星这个造型到底是不是节目组的错误呢?

拒绝“雷人”情节从书中寻找答案

毕竟古代距今遥远,现代人又无法“穿越”,那时的社会与文化对现代人来说都是一知半解。对于神秘的古代社会,现代人也是十分神往,所以众多古装影视剧的火爆,原因也是在于此,但有很多古装影视剧都不太严谨,出现过许多“雷人”的错误,让观众们大呼受不了。而对历史有一定认识的观众,例如读过《中国历史全知道》的网友,更是对这些低级错误嗤之以鼻。再来看此节目中的宋应星发型问题,我们也能从《中国历史全知道》书中,研究明代与清代的过渡史中得到答案。《中国历史全知道》中,记载明代末期中原人的发型,也记载过女真后裔满清统治者的独特文化,与政权交替时期天下人的发型变革问题。

宋应星的家世与背景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应星的生平。宋应星是十六到十七世纪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思想家。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的江西,当时明朝已现末世之相,宋应星家是个破落的地主家庭,他家里人口多,读书人也多,祖上也曾经“阔”国,其曾祖宋景官至南京左右副都御史,与三部尚书。宋家拥有一千亩以上的土地,宋应星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靠着出租祖上留下来的土地为生。在宋应星出生之后之后,由于不慎家中起了一场火,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至于家道中落,当时宋应星有两个个哥哥与一个弟弟,他自幼聪敏好学过目不忘,与哥哥宋应昇一起祚塾读书,随后在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宋应星与宋应昇参加江西乡试,都高中了举人。但是接下来宋应星两兄弟,六次赴北京会试都名落孙山,看着同学们先后获中进士,宋应星深感对不起曾祖。

“高光时刻”著成《天工开物》

按照明代规定屡试不中的举人,可以被揭选授官,宋应星在崇祯四年揭选,被任为分宜县学教谕。工作稳定的宋应星,时常发表言论,痛斥朝廷的腐败,并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可行改革措施。也是在六次北上赶考的途中,宋应星走遍全国,根据所得资料,编著成了大名鼎鼎的《天工开物》,本书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的各种技术,欲为明朝农业与手工业贡献力量。崇祯十六年,宋应星到亳州任知州,此时的明朝已经是气数已尽,果然在次年李自成攻进了帝都,明朝宣告灭亡,紧接着急速清军入关,宋应星成了亡国之人,看着故国换了天,宋应星便辞去了官职隐居而去。南明建立后,宋应星曾寄希望于此政权,但南明实在是不争气,迅速被清朝所灭,绝望的宋应昇服药殉国,心灰意冷的宋应星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绝为清廷效力,在1666年于贫困潦倒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天工开物》的伟大价值

宋应星做过最“高光”事,莫过于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他将中国数千年的农业,与手工业技术进行了一个大总结,使得这些珍贵的技术得以流传下来。宋应星详细记述了很多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还对贵金属的冶炼也十分有研究。《天工开物》中还有关于水稻的品种事例,深入研究了气候与土壤、栽培方法,对于水稻的生长影响,提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这为后世中国培养新品种水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典籍里的中国》,安排宋应星与袁隆平会面,的确有历史渊源与深刻的意义,这一情节让很多观众大呼看哭了。不过还有一些观众说,该哭的是宋应星,他是个伟大的爱国人士,却被安排上了辫子,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关于晚年的宋应星,到底是不是辫子头,我们十分有必要深入探究一下。

满清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衣冠和发式,与其生生活方式、政治意识有着紧密的关联,是该民族心理与意识的外在彰显,并具有一定的传承和稳定性。众所周知女真人习惯把头前部铲光脑后留辫子,而明朝时期的中原人,都是大顶挽髻满头蓄发,而后将头发挽在头顶,这就是束发的样式。因此束发与剃发,是区分女真人与中原人的主要特征,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为了打击中原人正统的思想情结,拉近二者的心理意识与地位,以便在中原人心中形成正统意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剃发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清人认为中原人只有剃发梳辫,改易与自己相同的习俗,才算是真心归顺清朝,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后,下达剃发命令通行全国。

头发在中原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中原人认为头发是生命的象征,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即剃去犯人的头发。有人会问刑罚的目的是让罪犯感到痛苦,所以在古代也是肉刑居多,但剃发视乎对犯人并没有任何损失,为什么髡发会成为一种刑罚呢?这就涉及到了古人对于头发的观念了。中原人将头发视为人体的精华,代表着生命,是一生都不能损伤的。对于犯人甚至宁愿死,也不愿被取走等同于生命的头发。可见髡刑虽然不伤害犯人的身体,但就是那种“侮辱性”极大的刑罚。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情节,说曹操下令不许马匹践踏庄稼,有犯者死罪,可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庄稼,曹操为了以身作则,当然不可能自杀,就割去了自己的一截头发代替。可见古人用头发代死,表明了头发与生命处于同等地位,头发被断送,表示自己失去了生命死过了一回。

知识分子对剃发令的态度

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清人,受自身文化影响,都是剃发垂辫,并在入关之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强迫中原人也剃发,但在将头发看得等同于生命的中原人来说,突然被剃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在接到命令之后,大批的中原知识分子认为,剃发令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对这种精神上的戕害很是抵触。其中出生在明朝,对明朝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以处世的心态来面对新朝。例如顾炎武就曾说过:

“天下之变,莫甚于君臣父子一旦相失永诀于天......”

按照儒家传统思想来说,国变之际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忠君思想与伦理道德上,士人殉节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宋应星的哥哥宋应昇,最后服药殉国就是其中彰显。

活下来的人肩负重大使命

而那些活下来的人,该如何自处,已经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选择了。很多明朝旧民求死而不得,只能以生为死,他们为反清复明,或者为传承道统、养亲抚孤而生,活着是为了更大的使命,所以很多明朝的旧民,活下来也是理所应当,宋应星就是其中代表。他们勇敢地活下去,就是肩负着恢复明室,维护中原人正统地位与传统文化的职责,在清朝宣布“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时,明朝的旧民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方式。有举起兵器直接作反的,例如昆山的杨永言,集合自己的兄弟与书院学生谋划起兵,还有很多人联合各县义士起兵。还有很多人选择流亡海外,眼不见心不烦。

南方人民对剃发令的反抗

昏聩的南明政权覆灭之后,剃发令推行到江南地区,多尔衮强硬施行剃发令,他甚至下令为了剃发,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在太湖民众听闻要剃发,皆是非常惊愕,在江阴很多士子甚至打出

“头可断发不可剃”

的口号,南方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头发,反抗清政府的霸道统治,甚至先前已经归降的人,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在南北两直隶、河南、山东、川陕等地均已剃发之后,唯独剩下一些南方地区违抗命令,清军怒而攻城,城破之后清兵在城内将所有未剃发的百姓全部杀死,而大批的百姓早已先自杀而死,例如江阴守城十八日,城内死了九万七千人,城外死了七万五千人。南方人民为保护头发,奏响了一曲曲悲壮的乐章。

剃发令阻碍清军统一步伐

事实上剃发令也的确阻碍了清军统一的步伐,从1644年满清入关,到1645年攻下南京,用一年就统一了长江以北,但足足花费了20年才统一江南地区,这证明了剃发令是个错误的统治政策。南京被攻下之后,弘光朝廷瓦解,清廷在接管南京的过程中,并未遇到太大困难,但剃发令下达之后,受到大量的江南百姓反抗。剃发令的推行,使得清军在南方军事行动中接连受挫,延缓了对全国的统一。这也让民众更加思念故明,他们鄙视剃发,而满清统治者强令他们剃发,只会引来他们的敌视,并感叹追思前朝的发式,怀念曾经的生活习俗。虽然满清人起初推行剃发令,是为了保护自身文化不被中原人同化,但并不为中原人所接受,人们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予以反抗,对清初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

尾声

了解了清代剃发令的前前后后,再谈宋应星在节目中的辫子问题,很明显那已经是晚年的宋应星,更明显的是他活了下来,也代表着他被强制剃去了头发,所以他脑后的辫子也不算违和。有人会说宋应星隐居,就是留着头发也没人发现,但事实上清廷曾多次召宋应星效力,均受到了他的拒绝,而且宋应星还不许自己的后代为清廷效力,可见清廷是知晓宋应星的存在的,既然能在衙门“挂名”,那么宋应星想活下去,将自己的实用技传给后世,自然要接受剃发令,与宋应星一样,生于明朝活在清朝的知识分子顾炎武与黄宗羲,也都是被迫剃去了头发。否则以清廷推行剃发令的强硬态度来说,不剃发就会没命,所以晚年的宋应星“穿越”到现代,剃发垂辫并不是节目中的失误,反而彰显了节目组的严谨史学态度。

【参考资料:《典籍里的中国》,《清代剃发政策考论》,《中国历史全知道》】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