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郭麒麟亲妈:因嫌郭德纲穷抛夫弃子,身价上亿换不来儿子承欢膝下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58

最近,电视剧《赘婿》正在热播。作为该剧的主演,郭麒麟首次在影视剧中挑起大梁,与宋轶上演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商海大战。

虽然是相声演员出身,郭麒麟的演技却得到了广大观众们的一致认可,无论是说相声还是演戏都手到擒来,难怪大家都说“生子当如郭麒麟”。

但身为德云社的“大小姐”,郭麒麟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他的父亲是郭德纲而一帆风顺,在四岁时就经历父母离婚,是爷爷奶奶和继母将他养大成人。

等到年少成名之后,郭麒麟最感激的就是他的父亲和继母,对待亲生母亲却绝口不提,与生母之间有解不开的恩怨……

郭麒麟的生母叫做胡中惠,也是郭德纲年轻时候的结发妻子。两人在参加天津红桥文化馆举办的相声学员班时相识,属于一见钟情,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虽然那时的郭德纲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好在他的家境还算不错,父亲是个警察、母亲是名教师,在婚恋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所以在仅仅相识半年时间之后,他和胡中惠就糊里糊涂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很快生下儿子郭麒麟。

但仓促结婚带来的并不只有激情,更多的是两人性格上的不和。当生活从新婚的甜蜜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琐碎之后,他们开始不断因为日常琐事争吵,感情变得履履薄冰。

郭麒麟的出生,非但没有让他们的感情和好如初,反而生活中徒添了很多压力和烦恼,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养活这个年幼的孩子。

在结婚之前,胡中惠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如今因为照顾孩子辞掉了工作,所以养家糊口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了郭德纲一个人身上。

为了解决眼前的经济危机,他心中有了创业的想法,辞掉工作开了个相声表演班,也就是“德云社”的前身。

不过因为时运不济,他的生意并不好,非但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反而常年入不敷出,连房租都交不起。

看着他这个窝囊模样,心高气傲的胡中惠为了孩子忍了又忍。最终在郭麒麟四岁那年,她再也无法忍受郭德纲的贫穷,狠心提出了离婚,抛下前夫和儿子独自前往日本。

到了日本之后,没有长相、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胡中惠只能从最底层做起,干过洗碗工和服务员,吃了不少的苦头。

好在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即使再苦再累也从未想过放弃,无论有多艰难都独自咬牙坚持下去,最终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苦尽甘来,不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苦尽甘来成了身价上亿的富婆。

对于前夫郭德纲,她从未在公开场合主动提起过,就连在创业最艰难的时期,她也没有想过寻求他的帮助,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而历经千帆之后,胡中惠对很多事情已经看透,却唯独放心不下儿子郭麒麟,心疼他小小年纪就要经历父母离异的痛苦。

当初她提出离婚的时候,正是郭德纲的人生低谷,不光事业一塌糊涂,还要维持这段貌合神离的婚姻,整个人身心疲惫。

等到两人离婚之后,郭德纲就将儿子郭麒麟扔给了家中的老父母照顾,自己在外面为生活打拼,很长时间才能见到儿子一面。

小小年纪的郭麒麟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却只能将这份思念藏在心底。

直到郭德纲二婚娶了王惠之后,他才有了新的家和新的妈妈。但当时他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对待后妈自然有排斥的情绪,更加渴望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好在王惠是个善良的女人,她非但没有像电视剧里的恶毒后妈一样对待郭麒麟,还待他视如己出,拿他当作亲生孩子一般对待。

为了让郭麒麟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她特意将他从天津老家接到了北京,与他一起生活,不光负责他的衣食住行,连他的学习也是一把抓。

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郭麒麟小时候吃得很胖。为了他的身体健康着想,王惠还为他制定了一个靠谱的减肥计划,每天监督他锻炼,帮助他瘦了50斤。

时间久了,郭麒麟也感受到了继母的真心,心甘情愿地管她叫做妈妈,还支持她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两人不是母子亲如母子。

但每每想到儿子要管另一个女人叫妈,胡中惠就忍不住的心酸,可她有自己的事业要打拼,根本顾不上回国见儿子一面。

原本她想着,等到自己的事业再成功一点,就回国多陪陪儿子,可这一等就是十多年的时间,郭麒麟慢慢长成了大人,她也与儿子渐行渐远。

郭麒麟虽然嘴上从未埋怨过自己的亲生母亲,但等到他成名之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自己的后妈,还亲密地管后妈叫妈妈,却从未提起过亲妈半句。

在他的社交平台上,也多是与后妈的亲密合影,亲妈的照片却一张也找不到,以至于很多不知情的人误以为王惠才是他的亲妈。

如今随着郭麒麟的事业越来越成功,他也却越来越感激后妈王惠,直言没有后妈的栽培和支持,就没有他的今天。

想必胡中惠听到他的这些话后,心里一定五味陈杂,自己即使成了身价上亿的富婆又如何,亿万财产换不来儿子承欢膝下。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她当初为了孩子隐忍不离婚,郭德纲就不会遇到王惠,郭麒麟或许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