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神探蒲松龄》六十多岁的成龙,香港电影的幸运,更是悲哀!-
2019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非《流浪地球》和吴京莫属。影片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科幻电影的序幕。而最大的输家,则基本可以锁定成龙的《神探蒲松龄》。
如果说周星驰输了口碑赢了票房(成本小几千万,票房超6亿),廉政风云口碑票房不加但好歹成本不高。《神探蒲松龄》不仅成本高企、口碑不振、宣发不灵,影片票房总量可能连制作成本都无法达到,更别说分账后想要回收成本和赚钱。
尽管成龙年事已高,但《英伦对决》《功夫瑜伽》等口碑也还尚可,票房也都还不错。为何最近开始密集尝试新的电影风格?从《机器之血》的类科幻尝试,到《解忧杂货铺》的青春文艺片,再到制作成本、拍摄难度、演技要求“三高”的真人动画电影《神探蒲松龄》,成龙到底在想什么?
当我们回看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发展走势,也许可以猜的。
香港电影的没落之说早已有之,但每到节点却总有一支各方面都不错的电影打上一针强心剂。
可即便有《寒战》《扫毒》《反贪风暴》强撑。
这几年更多的仍是对经典的翻拍与“致敬”:周润发的《无双》、刘德华的《雷洛2》、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刘青云的《廉政风云》……无不如是。
除了题材毫无创新,演员的断层更为严重。上映的港片,基本都是经典老面孔组合。
随着曾经的偶像明星的老去,香港电影也仿佛变成暮气沉沉,再没有那些意气风发的开阔,更多的是破败和抑郁的景象,片子类型也只剩下市井现实主义以及警匪片。
成龙没有选择对他最合适的功夫喜剧安全牌。《神探蒲松龄》花大代价尝试真人动画电影,并不是成龙个人所需要的转型和挑战,而是代表香港电影对未来的探索,并尝试带动一些新人。只不过这次,仍然不算成功。
所以,当六十多岁的成龙还在努力尝试创新和突破,这是香港电影的幸运,更是悲哀。
与成龙对表现形式的探索相对应,周星驰似乎仍然更偏向于自我的表达。《新喜剧之王》在形式和技术层面没有突破,也被网友们指责炒现饭。
另一方面,古天乐则颇有不同,很有曾经刘德华的风范,大量接片,并包含《家和万事惊》、《武林怪兽》等大量烂片。
同样,笔者认为不过古仔并非为了圈钱,人情债之外,希望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能够持续曝光,不被观众遗忘,或是重要原因。
为了挽救香港电影的没落,古天乐主动担任香港电影协会会长,立志要重新将香港影视产业焕发生机,恢复以往的辉煌。
而且古仔低调做慈善多年,捐款高达几个亿,这也让大家对他出演烂片显得格外宽容。
香港电影为什么正被市场抛弃?导演的水平下降?政治审查?都不是!至少周星驰在《新喜剧之王》中的执导高于《美人鱼》,而林超贤、王晶也能上映《红海行动》和《无双》。
抛开特别优秀的影片。香港电影的审美没有随大陆发展而更迭,没有从时代视角更新港片内核或是原因。
曾经的香港电影是在引领风向,拍什么观众爱看什么。现在的港片要么就是过于迎合市场,要么就是像《家和万事惊》这样过于坚持自我审美。
香港电影市场多大,现在的大陆电影市场多大,不能引领还要墨守成规强迫观众接受老黄历的古董,在大陆的文化自信日渐增强的背景下不可实现。
合拍片是香港电影人寻找的出路,但目前收效不算明显。除了主要由大陆资本握有话语权外,过于表面的形式合作要远多于深度共融。
《毒战》等片尝试包罗了两岸诸多的实力派,但除了演得不错和故事背景换成大陆外,也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这样搭配的电影还有不少,姚晨、马伊俐、黄奕等实力女演员都曾经出演过类似这样的角色。
香港电影的雄壮除了本身的优质外,更多是沾了时代的光。当时的大陆刚刚改革开放,对所有外界事物都一知半解,充满好奇。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在国际社会与经济中的地位让其对大陆具有极高的话语权。香港电影则代表了先进文化,更因为血缘关系而受观众青睐。
随着两岸经济实力与话语权、地位差距的不断拉大,曾经老百姓对于香港老板的崇拜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已经因为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对香港存在的一些怪像充满嘲讽和优越感。
香港电影人似乎没有认真、静心地体会内地观众的成长与变化,内地观众已经过了从“你给”已经发展到"我要"的阶段。观众已经逐渐成熟,说白了就是”开了眼界,涨了见识“还能留给港片的仁慈就只剩下”怀念经典“了。
如果当70后、80后也逐渐老去,文化潮流、消费主体的占比降的越来越低,那才真是香港电影的”白垩纪“时期。
抛开老去的情怀,大陆观众更想看到的是香港的变化,是现在香港的世界观,是香港对于大陆的融合。大陆观众需要重新认识香港,香港也需要让大陆观众重新认识。
虽然两岸的地位从各个层面都不可能再有机会更替,但我们不相信曾经钟爱的香港电影彻底没落。只是当《神探蒲松龄》《新喜剧之王》和《廉政风云》的发生,
如果不选择安心做大陆电影的附庸,留下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成龙还能演多少年?周星驰还能导多少年?连古天乐都奔50了!
香港电影,加油吧!
香港电影,珍惜吧!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