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伫立在风口浪尖的导演们,与海谋歌礼赞劳动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16   浏览次数:220

《风味人间3》开播后,不出意外地好评如潮。以“大海小鲜”为主题的第三季节目,将视角对准我国广袤的海岸线和以渔为生的人们,从搏击风浪的劳作现场,到热气腾腾的锅边灶台,无一不透着生活的生动鲜香。

在镜头捕捉到的画面之外,故事也同样精彩。为了尽可能地记录下渔民们令人震撼的工作日常,这一季的导演们也化身弄潮儿,在汹涌的波涛中取材,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遭遇过“水土不服”的挑战。影视产业观察采访了《风味人间3》总导演李勇,以及分集导演郭安,听他们讲述拍摄时的惊喜和惊险,镜头外的感动与震撼。

一面骄傲一面狼狈,弄潮儿们绝不屈服

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捕捉让人震撼的真实画面,是《风味人间》系列一贯的特色。第一季中新鲜的马肉在零摄氏度下凝结出冰霜,第二季中伊斯坦布尔的甜品滋滋作响出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季节目延续了独特的拍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不少震撼的画面。

在第二期节目里,一道看似简单的盐焗辣螺,在显微摄影的捕捉下,辣螺的辣腺在加热后色素分解转化,不断变换色彩,美轮美奂,让主打味觉的画面顿时被注入了来自视觉层面的美感。

细节处的考究,汇聚成作品的格调,成就了这档纪录片的口碑。关于这一季节目的技术升级,总导演李勇介绍,“这一季在微观拍摄之外,我们使用了超高速摄影机来捕捉食物不易察觉的瞬间,展现千分之一秒的美食瞬间。还用穿越机完成部分场景的拍摄,在记录真实的同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除了技术手段的升级,这季节目的风格变化也引发了网友不少的讨论。第二期节目里,首位登场的渔民许环明,就是在女儿的声情并茂的描述里登场,孩子眼里的超人爸爸,在海中矫健穿行,用一双手撑起了一个家。远离家人在孤岛打渔的阿伦,劳作一天之后,与远在内陆的女儿视频通话,亲情的慰藉和亲手捕捞的辣螺,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治愈。

显然,与前两季由节目主导叙事不同,这季节目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主角们的眼睛和语言来展现,温情脉脉的亲情为这个人文节目注入了更浓的人情味,也让故事表达的主题更耐咀嚼。“如果一个风浪的故事是从风浪开始的话,就少了一个外壳。我就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开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设计。”郭安导演补充道。

主人公们的餐桌、波涛汹涌的海面、大厨们的烹饪现场,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话语,这一季节目的故事素材更为丰富多元,对节目的剪辑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呈现的效果来看,节目并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转场节奏干净明快,故事风格高度协调,可以说《风味人间3》不仅用味道征服了大家的胃,也用镜头征服了大家的眼睛。

第二集的重庆故事,城市街景紧接跳水的镜头,一幕幕重庆人生活场景的迅速切换,视觉效果特别震撼,也和谐地与这个讲述大海的故事融为一体。总导演李勇对此表示,“我们这一次尝试使用运动镜头加无缝剪辑的方式来呈现城市的风貌与风味,结合纪录片的气质对画面内容和剪辑率做出了调整,不追求转场的花哨,只为呈现不同城市的韵味。”

升级拍摄技术手段,提高剪辑业务水准,还不是最“费力”的地方,真正的考验来自于波涛汹涌的拍摄前线。就像海洋养育了渔民,也赐予渔民们艰辛凶险一样,大海给了节目震撼的画面,也磨砺着主创们的意志。

为了追求更极致的画面,工作人员们整个拍摄过程不仅异常艰辛,还常常面临危险。在第二期节目中,三位采佛手螺的阿姨徒手攀附在礁石上,汹涌的波涛在她们身后溅起巨大的浪花,不远处的小船摇曳在惊涛骇浪中,险峻的情势透过屏幕,直击人心。身经百战的主人公们尚且如此危险,更遑论抱着机器的工作人员们。

尤其遇到对画面精益求精的导演,拍摄时的难度和危险系数更是加倍升级。“我们第一视角亲眼所见的海洋,仅仅用一个长焦是不够的。为了呈现渔民跟海浪相处时的真实体会,我们将镜头近距离对准海浪。王言老师是我的水下摄影师,在这次拍摄时冒了很大的风险帮我实现了这个设想,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硬的硬汉。”

硬汉王言,身上栓着从渔民家借的麻绳,穿着救生衣,戴着头盔,第一次站上礁石就被浪花拍飞,麻绳另一端企图与波浪博弈的导演们,握着麻绳的手皮也被磨烂。

但硬汉们并不气馁,“后来我们找到了规律,顺势而为,不要逆着浪去较劲。浪来了,我们就松一点绳子,因为也拽不动。浪推回来的时候,我们再使劲往后拉,这么反反复复试了一个多小时,王言老师把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都放在了拍摄当中。”

更动人的故事在镜头之外,真正的风浪也许不在海洋

风里来水里去的导演们也有让观众艳羡的地方,比如可以品尝到很多生猛海鲜。在第二期里出现的4种海鲜美食里,郭安导演唯独钟爱“耗儿鱼”。“耗儿鱼”在大众认知度里并非典型的海鲜,该篇章又选择在内陆城市重庆拍摄,距海千里。从食材到主人公,似乎都与大海格格不入。

但郭安导演却对“耗儿鱼”异常执着。“虽然重庆曾经掀起过耗儿鱼的风潮,但像重庆那个地方,风潮几天一换,它最终留下的还是在火锅当中,在火锅的包容性当中,唯一一道持久的海鲜。也许其他海鲜也能陆陆续续进入火锅,但是终究留下来的还是耗儿鱼。”

此外,它是一个有故事的“鱼”。年长的重庆人知道,“耗儿鱼”来自青岛。彼时,重庆和青岛还是姐妹城市,互相交换物资,于是“耗儿鱼”从沿海的食物摇身一变,出现在重庆的家庭餐桌上,被人忽视了它“海鲜”的身份。这样的身份背景,恰好满足了郭安导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期许。

选择了这个难啃的骨头,郭安导演由此开启了拍美食纪录片最长的一次调研。“我们查了一下,重庆注册的火锅店有3万多家,没有注册的加起来也有将近4万多家。我们调研了11天,去了大概将近100家火锅店,每天不停地跑。最后一眼看中了老刘,他坐下来那一瞬间,我就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

弄潮,是这期节目的主题。徒手攀附礁石的采螺女在面对风浪,在火锅林立的重庆里谋生的火锅店老板,同样也在面临风浪。用郭安导演的话来说,还有一种风浪是江湖,是命运,是小人物与生活的风浪搏击之后的小确幸。

与大多数主打美食的纪录片不同,《风味人间3》更在意美食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主打海鲜的第三季节目里,渔民也就成为承载故事内核的载体。与亲切的火锅店老板不同,与大海为伍的渔民们大多“高冷”,让郭安导演一度难以接近。

这些渔民们,大多从十一二岁就上船,每天与起起落落的风浪打交道,见惯生死,风口浪尖讨生活的岁月,也锤炼出他们波澜不惊的坚毅性格。“我还挺害怕拍渔民的,因为渔民都拽拽的,尤其我们从海南开始,他们都是翘着腿坐,不会正眼跟你聊天,一开始感觉很难接触。但后来发现,他们其实特别真诚地愿意跟我们交流,只是交流的方式跟我们设想的不一样。”

一双手,一张网,一艘船,与大海打交道的渔民,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每天都是一出惊心动魄的大戏。凌晨两点的海边,渔民们整装待发,强壮的渔民立定船头把控方向,年长的渔民们用肩背将大船送入海中,巨大的渔网洒向海洋,海浪拍打渔船的撞击声,渔民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对生活最质朴的赞歌。在打动观众之前,他们首先打动了导演们。

在总导演李勇的眼中,渔民们平凡而又伟大,“他们用善良、乐观、豁达面对生活里的起起伏伏、风雨波折,对家人充满爱与耐心,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们能感觉到,幸福是来自对生活和内心的认真与专注。”

这个系列,是给海洋和劳动者的一曲赞歌。李勇导演如是说。

— THE END —

作者 | MM

主编 | 彭侃

排版 | 夕颜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