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我们扒了扒国内最优秀导演的学历,探究好导演与高学历的关系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199

身在演艺圈,靠的是作品说话,那么,一位好导演跟高学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2、 近五年在金马奖、金像奖上获奖的最佳影片导演、最佳导演、最佳新导演;

2、 荣誉博士等荣誉学位不算在此次统计之列;

3、 表格中排序不分先后。

▲左:杨德昌 右:许鞍华

而看向拿下硕士学位的7位导演,他们当时所进修的专业实际上也并不都是与电影相关。比如,杨德昌就是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电机工程专业获得的硕士学位,跟电影可以说相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在硕士毕业后,受个人爱好的趋势,杨德昌又去南加州大学学习了电影课程;许鞍华是在香港大学进修的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以此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但同样的,毕业后她也去了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课程。

▲从左往右:刘若英、吴京、郭帆、大鹏

此外,还有一部分导演虽然没有直接进修过导演,但其进修的专业也都与电影相关。比如,毕赣是编导出身,张艺谋、宁浩、张元是摄影出身,田羽生、王晶、贾樟柯、刁亦男、蔡尚君是文学系出身,陈思诚、闫非、彭大魔、宋阳、陈建斌、徐峥、彭秀慧则都是表演系出身。

▲从左往右:毕赣、田羽生、张艺谋、徐峥

如此看下来,想做导演,其实并不一定非要从导演专业起家,只要天资聪颖努力过人,一样可以“曲线救国”回到导演行当发光发热。

大陆导演北电/中戏,

▲从左到右:沈腾、宋阳、闫非、黄才伦

除此之外,在这一批大陆导演中,还有一个好玩的现象,那就是“退学”。

▲韩寒

▲乌尔善

▲苏伦

看向港台,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则是孵化导演人才较多的学校,像许诚毅和王家卫都出身香港理工大学,王晶、黄修平出身香港中文大学,许学文、欧文杰、彭秀慧都出身香港演艺学院,庄文强则出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而浸大的传理学院也一直有着“亚洲第一”的称号。

▲从左到右:严浩、李仁港、徐克

而前面提到的杨德昌、李安、张大磊也都是海外求学归来的电影人。许诚毅从香港理工学院平面设计系毕业后,也选择去海外——加拿大雪莱顿技术学院学习动画制作,也就是在这次学习结束后,他机缘巧合进入了梦工厂,开始了自己的海外动画之旅。

“混”出来的电影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有高校文凭的导演们,如今的电影行业还存有一批从剧组,或者培训班“混”出来的导演,相比于“高校派”,他们的专业水平可以说丝毫没有差的。这一类导演尤其以香港导演为多。

▲林超贤

值得一提的还有周星驰。他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即TVB训练班。这一训练班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所开办,主要为无线电视台训练演艺人才,有点大陆技校的意味,但当时确实为影视圈输出了不少人才,像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任达华都出自这一训练班。

▲周星驰

当然,训练班也只是为大多处于底层,却怀有电影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已,要想“出人头地”仍然少不了跑龙套,自己争取角色和被人挖掘的机会。混剧组也是一样,没有个7、8年,很难混出头。

其实,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也有着当时港台影视类院校建设不健全有关,因此,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就去读书或者海外留学,没有条件就只能混剧组或者上培训班。但现在,随着学校、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建设的提高,新一代港台导演,像黄信尧、黄进、彭秀慧等都晋升为了“学院派”。“混”出来的电影人才在实践能力上当然过关,但如果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最完美的。

相比于港台电影人的“混江湖”状态,大陆虽然在“混剧组”、“师傅带新人”上的氛围略淡些,但也有“混”出来的导演,比如冯小刚。

▲冯小刚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先去部队做起了文工团舞美设计的活儿,后来进了北京军区文化单位,参与了不少部队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退伍后,又进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导演郑晓龙,也因此被调到了电视剧中心当美工,开始做一些场记、剧务、群众演员的打杂工作。

再后来,冯小刚又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然后慢慢走上了编剧的道路,最后逐渐到了导演。相比于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陈凯歌,可以看到,冯小刚的电影路也更为曲折和艰辛。

其实,相比于科班出身、规矩十足的导演们,这些俗称“野路子”出身的导演,其执导风格往往也更有些无拘无束,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周星驰开创的“无厘头”喜剧,冯小刚代表的“冯氏幽默”,林超贤和吴京开启的主旋律风,都俨然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很多生命力。

总结

综上可以看到,一个导演能力的高低其实跟学历并没有必然关系。

但归根结底,学历只是一个判定理论水平高低的参照物而已,行走江湖靠得还是手艺,学历的实际作用其实并不高。当你准备拉投资、找编剧,导演自己的作品时,没有人会问你到底是学士毕业,还是硕士毕业,还是博士、博士后毕业,他们更想知道的是你会不会拍,能不能拍好。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