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如何拍好一版《倚天屠龙记》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2   浏览次数:134

从第一版电视剧《倚天屠龙记》播出至今,已四十年有余。

八次电视剧改编,仅次于《神雕侠侣》九次,与《笑傲江湖》持平。

拍《倚天屠龙记》的好处就在于,之前版本没有爆款,容易出位。

像古天乐版之于《神雕侠侣》,黄日华版之于《天龙八部》的重量级改编,在《倚天屠龙记》改编史上,并未出现。

倪匡说过,《倚天屠龙记》的主角是明教。

金庸笔下罕有无用的人物,如《射雕英雄传》初版里的秦南琴,往后修订,都被删了。

写群雄好汉,可效法者,莫过于《水浒》,百单八将,无一人不能用。

呼延灼、黄信,败军之将被擒归顺,上梁山后并无出彩发挥。

但后文月夜赚关胜,无他二人诈降假死,功不能成。

金庸写《倚天屠龙记》,群戏不可能不取法《水浒》,明教众人,后文皆有用处。

上至光明左使,下至五行旗主,身上都伏着来龙去脉。

杨逍少年惊才绝艳;谢逊饱学胜鸿儒,嬉笑怒骂;果敢狠辣如范遥,也有一见旧爱之女,大惊失色的时候。

人物在横向上,相互联动牵引,在纵向上,又各有前史后文,穿凿堆嵌,塑成一座江湖。

把人码齐了,才有《倚天屠龙记》的气象,这是根本。

塑造立体的人物,有活性的人物关系,能让剧集上一个台阶。

五散人性格古怪,又金兰情固;韦一笑乖僻却重大体;武当七侠情逾骨肉,但各各性情不同……

拍好明教与武当七侠,《倚天屠龙记》成功一半,这话不过分。

但金庸写情谊,简练集中,留给翻拍者不少“腻缝”的空间,可以添加原创剧情。

这也是留给编剧的考验:克制在金庸面前自作聪明的冲动。

班门弄斧的乱改,之所以贻笑大方,是因为改编与原著放在一起,破绽频出,高下立判。

剧本掺入了大量感情戏,但手法低级,全然是台式苦情戏照搬,甚至打乱了原著主线剧情。

台词如乒乓球般你来我往,尽是“你爱不爱我”,演员偏又张牙舞爪,满脸跑眉毛,令人倒牙。

除了高级低级,更重要的是别OOC——“Out Of Character”。

别让人物干出原著里干不出来的事。

至于结尾硬加的桥段,更让人无语:

按这么演,朱元璋也没命做皇帝了——

金庸说过,“张无忌遇到简单的是非问题,他是不会犹豫不决的。行侠仗义在他来说,是最自然不过之事。”

须知张无忌虽仁厚,可为了一个“理”字,就敢独战六大派,哪是寻常人物!

从这一角度衡量,《倚天屠龙记》的“金庸世界观”之广阔,是仅次于《天龙八部》《鹿鼎记》,不亚于《射雕英雄传》的。

张无忌的江湖路,与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开国、中亚摩尼教东传等历史事件,同处于一个时空。

书中的明教,与其说是江湖门派,不如说是一支政教合一的武装力量。

“五行旗”作战手法、武器诡谲,因地制宜,十足是冷兵器时代特种部队。

放在元明战争的大背景下,毁灭力如此强大的军队,显然不为称霸武林而生。

认可并尊重原著世界观的话,五行旗神威、蝴蝶谷抗元誓师、结尾的少室山血战,也许都会拍出来。

如果只想拍部普通武侠,这些当然费时费力,没什么用。

人,是倚天江湖的基石;故事,是金庸笔法的高标;而真正决定一部《倚天》高下的,是世界观。

刻薄一点,做不到这三样,也没必要拍《倚天屠龙记》了。

2、版本演变,没那么简单

某种程度上,这等于“书本位”与“剧本位”的八场争夺战。

尊重原著,还是树立剧集的独立价值,这个问题在第一次改编中,几乎不存在。

该剧仅有25集,相比原著四十回,十分紧凑,砍掉不少情节枝蔓。

但这仍然是金庸相对满意的一版。

如五散人会面,周颠与说不得因口角互掴,各自打落老牙一颗,又因义气所激,转瞬相视大笑。

明教人哭笑无常的癫狂魔性,是金庸笔下魏晋风骨,自东邪西狂的一脉相承。

金庸作品文学富藏之丰厚,一旦忽视,演绎往往落了下乘。

武侠剧,也还不是港台电视剧的重要类型,尚未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

郑少秋扮演的张无忌,多年后仍受到金庸称赞,78版《倚天》也创下了极高收视。

但一场荧屏血战,也由此爆发——

因为郑少秋的下部武侠剧,就是横扫港台南洋的《楚留香》。

“新闻局”被逼急了,规定港剧在一台只能播四个月,借此把版权硬切两刀,让“三大台”轮播,才算了局。

演惯古龙电影的刘德凯出演张无忌,透着坚毅果敢,画风似乎不太搭,台剧当年的拍法,也略显呆板。

唯一值得“夸赞”的,可能是除了结尾让周芷若死去外,对原著近乎刻板的尊重。

据说当时在片场,有个小演员遇到刘德凯经过,被“东方阿兰·德龙”的气场震慑,时常暗地模仿他。

后来,刘德凯成了他的老大哥。

这个小演员叫马景涛,他的事等会再说。

这次改编同样遵循原著,演员选择也恰如其分,梁朝伟饰演张无忌,更是应观众要求选出来的。

黎美娴、邓萃雯搭档饰演赵敏、周芷若,也是一时之选,至今仍为人称道。

但梁朝伟出演的效应,还是没达到“无人不识韦小宝,人见人爱张伟杰”的热度。

此时港产武侠剧,尤其是金庸剧,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把这版放在这个序列里,不好不坏。

因此,这版《倚天屠龙记》作为初具原著气象的一部,开创了历史。

这是第一部由大陆、港台合力拍摄的金庸剧,剧组北上拍摄,还原了书中的大漠沧海、古木高山。

剧集的影调,及拍摄、剪辑手法,富有电影感与多样性,也有别于港产武侠剧长期棚拍积攒的程式化。

在整体的美术、服装设计上,朴实大方,富于宋元韵味,又大胆出新。

少年的张无忌和周芷若,则请来内地童星叶静、金铭饰演。

何况还有歼星级的配乐阵容,赵季平、黄霑、胡伟立,连同滚石系全军出击,神曲论斤卖。

在当年,这是硬件条件最好的一版《倚天屠龙记》,也一度成为金庸最爱的改编剧集。

他看过周海媚演绎的周芷若后,开玩笑道:早知道就改结局,让周芷若跟张无忌在一起了。

但他的满意,并未持续多久。

原因在于,剧集的改编与表演,注入了太多属于杨佩佩的台剧印记。

除了杨逍戏份的扩充,塑造了令人难忘的侠客形象外,败笔频出。

除了编剧,更让人心疼加头疼的是演员。

无论“咆哮帝”马景涛,还是邵氏老将谷峰、戏龄五十多年的张冰玉,无一不被“调教”入坑,拉到同一水平线上。

演员个个嗓门高八度,直眉瞪眼,手舞足蹈,少侠像莽汉,宗师没气度,像唱大戏却没韵味,像演话剧又更夸张。

所以这一版,今天再拿出来,简直没法看。

我的奸计就要得逞了.jpg

可之后的翻拍版,从地位上,总还是觉得不如它。

后三版,更像是香港与内地武侠剧产业,达到高度发展之后,沿旧路制造出的流水线产品。

吴启华主演,当年也有金庸迷抗议——显然,与其说他是张无忌的第一人选,不如说是无线力捧的结果,毕竟《妙手仁心》系列太火了。

好在播出后,成绩说话,甚至张无忌的人设,变得更专情更讨喜,也像是沾了吴启华戏路的光:

深情款款的“程至美医生”要成了摇摆不定的滥好人,香港观众哪受得了。

离开杨佩佩工作室后的赖水清,再拍时少了台剧“细腻”的滥情。

但两版出自同一导演,对原著的理解有进步,也有不变,处理上的雷同在所难免。

偏偏那个年头,又赶上了内地电视剧电脑特效大跃进,滥用电脑特效,成了剧集最大的毛病。

最后,观众对演员颜值的深刻印象,远大于剧集本身。

由于金庸老先生对张纪中的“厚望”,这版依旧没怎么大改,但在美术上,却是考究与粗心并行。

经过狂轰滥炸的翻拍,内地观众终于反胃了。

内地武侠剧的小众化,让金庸剧的观剧主体成了金庸迷。

所以翻拍走网剧,可能性更大。

其二在于,用心选演员,还原原著世界观,讨好金庸迷,从小群体里发酵口碑,向外扩散,成了更靠谱的路线。

但剧集播出不多,真正成功与否,还得往后看。

不过武侠剧式微已成事实,这条路线能为老牌IP复苏起多大作用,谁也说不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