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换壶”风波,“罪”不在刘谦?-文丨大静
在魔术沉寂的这几年里,小品类的开心麻花、大腕娱乐,相声类的德云社在内容市场如日中天,如果没有这场“换壶”风波,魔术回温原本触手可及。
“换壶”风波里的观众视角与上帝视角
从视频内容来看,助理“换壶”已经落了实锤,网友攻击的重点在于——现场观众都是“托儿”,与刘谦一起“欺骗”电视机前的观众,否则一个如此荒唐无技术含量的小动作,怎么能骗过所有人的眼睛?这不合理。
不合理,并不说明刘谦做不到。刘谦在回应中强调:“现场观众看到的,就跟电视机前观众看到的魔术效果一样。”
“很多人以为魔术师的手很快,比观众的眼睛还要快,这是一种误解。人的手再快也不可能比眼睛快,那怎么样让大家产生魔术师手很快的错觉呢?我们需要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大家就不会看到我不想大家看到的东西”。
这说明,一侧的完美,意味着另一侧的必然瑕疵,所谓魔术,原本就只存在于观众视角,只有在摄像机停留在观众视角时才成立。而网络上曝光的那个非观众席位的“上帝视角”偷拍视频,本身就不是观赏魔术的角度。如果以此指责魔术师不专业、串通观众甚至是愚弄大众,则未免有失公允。
如果观众不相信魔术领域有所谓的反串通审查机制,那么在刘谦擅长的近景魔术领域里,几乎所有表演无一例外都可以用同一个原理解释——托儿。托儿一词诞生之初仅是对刘谦和董卿这对春晚CP的调侃,久而久之,却成为了否定魔术界大半成就的杀伤性武器。
时至今日,观众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魔术并非魔法,仅是魔术师通过概念替换、创意包装、技巧练习打造出的“骗人的表演艺术”,不适用于娱乐圈“学术打假”那套方法。有了这个基础,这场“换壶”风波更严重的问题才不会被遮盖——偷拍者擅自“揭秘”,让观众在“魔壶”中获得的惊喜感荡然无存,更引发了魔术行业与观众之间的信任危机——原本,这场讨伐就应该针对偷拍者,而不是刘谦。
回溯春晚魔术:从“亚文化”到“新时代”
由于魔术表演在“民间”层面的缺失,春晚历来都是观众与魔术连接的重要窗口。
笔者认为,在刘谦出现以前,春晚舞台的魔术表演可以大概划分为两个类别,其一以姚金芬、秦鸣晓夫妇春晚上的多个作品以及余剑的《空中悬人》、冯京的小魔术《变兔》等为代表,这一类型的魔术表演里,魔术师着装、道具及演绎方式都极具传统特色,视觉呈现与现代魔术差之甚远,主要用于烘托气氛,给观众的观感更类似于“古代戏法”;其二以周良铁等人的《百鸟朝凤》、傅腾龙等人的《人换人》、马嘉仕等人大变活人的《魔术》为代表,特点是主题惊险刺激、借助的道具多、舞台上的表演人员多、更类似于大型舞台艺术。
“打碎”的大师标签,留下的行业难题
高超技艺、高颜值、娱乐精神、强大的魔术师气场……刘谦在春晚舞台上完成了个人IP的塑造。同时,其带动的魔术热也助推了行业发展,将魔术从亚文化的边缘拉入媒体和观众的视线。
为满足观众对魔术类内容的收视需求,各大电视台纷纷“跟风”,魔术热迅速蔓延至电视荧屏中,一批魔术类综艺节目集中开播,包括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东南卫视的《全民大魔竞》、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深圳卫视《奇迹之门》、重庆卫视《魔法三人行》、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的《看我七十二变》魔术单元等。
由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这段“换壶”视频——它打碎的,是刘谦个人的“大师标签”,波及的,却或许是整个魔术行业的未来。而魔术师能否穿墙而过,又能否大变活人无中生有,观众心中想必早有定论。这场“骗人艺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并不需要魔术师出来“自证清白”。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