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沈阳元素”贯穿首尾,电影《跨过鸭绿江》泪点满满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次数:206

天寒地冻,白雪茫茫。“没有人能在这里埋伏”,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朝远处开了几枪。如他所料,天地间沉寂依旧。飞机腾空而起,雪丘里无声冒出汩汩鲜血……

这是正在上映的电影《跨过鸭绿江》中的一幕。这部电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董亚春担任总导演,丁勇岱、唐国强领衔主演,泪点满满。影片既铺陈了三个大国视角,又对五次战役细腻刻画,全面还原了抗美援朝那段伟大悲壮的历史。

而让沈阳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沈阳元素”贯穿影片首尾。昨日,制片人李萧接受沈阳日报记者采访时,拆解了电影中的“沈阳元素”,还原了电影内外曲折激荡的历史。

摄影 李浩

首尾 来沈阳 回沈阳

影片开头,一列绿皮火车徐徐停靠,士兵们匆忙上下。镜头上方,站牌上三个古旧的红字:沈阳站。影片正是从这个“沈阳元素”拉开序幕。

“从沈阳站开场的这场戏很重要,影片随后展开宏大的背景介绍。”李萧介绍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一下子从战略大后方变成国防最前线。7月13日,中央军委调集原四野第十三兵团,以其为主力组成东北边防军,共约20万人,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安全的任务。10月,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片头沈阳站这场戏,就是交代十三兵团陆续抵达沈阳,组建东北边防军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李萧称,片中沈阳站的东北边防军,均由驻地部队士兵参演。

《跨过鸭绿江》影片全长两个半小时,片尾,一组肃穆的镜头将观众带回现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高耸入云,祖国专机接英烈遗骨回家。李萧介绍,尾片这组“沈阳元素”,采用的是2020年9月27日,央视“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新闻片。

“片头来沈阳,片尾回沈阳,这一来一回,像一条有来有回的路一样。通过首尾呼应,影片传达的镜头语言是:祖国和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牺牲在异国的烈士们!”

讲述 剧中情 剧外情

据了解,《跨过鸭绿江》是国内首次电影与电视剧同步拍摄的创新尝试。40集同名电视剧已经播出,其中也有在沈阳拍摄的重要戏份。

“去年9月23日,剧组来到沈阳,在中山广场对面的文化宾馆(现辽宁宾馆)取景拍摄。”李萧称,这场戏份,还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临危受命后,在文化宾馆召开军事会议的历史。

电视剧中,文化宾馆内的会议室古朴典雅。那是1950年10月9日,彭德怀在这里任命了志愿军重要领导人,他要求各军10天内完成出国作战准备。没想到,10月12日,因苏联原本答应的空中支援出了问题,中央发来急电,召彭德怀即刻抵京。

李萧说,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见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研究会副会长、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之子刘煜滨,并从他口中获悉彭德怀抵京后的一个片断。

刘煜滨称,父亲曾亲口讲述,10月13日,彭德怀在北京看到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彭德怀大声说:“刘亚楼,我等着你的空军呐!”5天后,彭德怀入朝,立国之战就在毫无制空权的情况下,在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打响。

亮点 全景式 史诗式

《跨过鸭绿江》上映后,被誉为首次“全景式、史诗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

影片统揽战争始末,而不是一个局部、一次战役,第一次全面铺陈了抗美援朝五大战役,不但展示了中、美、苏三方的政治较量,也真实再现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博弈,实属“全景式”。对于“史诗式”,中国人民志愿军研究会专家研讨后,也对电影《跨过鸭绿江》表示了认可。

“相对赞誉,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我们更希望它是一部通俗版教科书,让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让抗美援朝精神世代不灭。”李萧说。

昨天下午,一位刚刚看完电影《跨过鸭绿江》的观众称,观影中他几度落泪。尤其是盖马高原上,125名志愿军冻成冰雕却仍举枪向前,美军脱帽致敬那一幕,像电击一样令他心痛。

一个收获高赞的影迷这样写道:“这部影片串联了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零星认知。这个评论献给被冰天雪地掩埋的将士英灵,愿这盛世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萍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