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铁道英雄》“范影帝”痛骂日寇,他近9年塑造的角色看1次哭1次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7   浏览次数:221

“让俺们国破家亡,这叫新秩序?到处的烧杀抢掠,这叫共荣圈?明明是畜生,装什么人?”

《铁道英雄》里,范伟饰演的“卧底”老王被绑进餐车,面对藤原的劝降诱供,目光灼灼、吐字如铁。

#电影铁道英雄#

关于给日寇“定性”为畜生,老王很执着。

押解他上车时,藤原让摄影师给他俩合影,拍照的一瞬间,老王把“茄子”喊成了“畜生”……

虽然狠狠地挨了一老拳,但看老王的表情,有如劫富济贫的侠客刚飞檐走壁得了手,非常自豪。

那一瞬间,老王日常卧底时那摆惯了忍辱负重、唯唯诺诺表情的脸上,洗去伪装,现出了本色——那就是一个侠客、一个走在刀尖上的英雄。

“范影帝”近9年塑造的角色,看一次哭一次

上一次看“范影帝”的角色掉眼泪,还是9年前看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的《1942》。

在《1942》里,范伟角色的表演片段,零零碎碎加起来不过10分钟。

他饰演那个荒诞的年岁里一个趁火打劫、有点头脑的“县衙伙夫”老马。

“一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给省长做过饭”,大概因为会“维上”,老马在饥荒爆发时,被派去当了“流动法庭庭长”,处理灾民案件。

他曾为拥有一辆马车、两个步下而“牛哄哄”,自诩人生又到了巅峰。谁想到一眨眼,车就被自家军队抢了,又被日军俘虏,他又打回原形当了伙夫。

感动我的,就是他在日寇军营中当伙夫遇到栓柱的那场戏。

栓柱拿着媳妇花枝孩子的风车,跳火车、找孩子。

日寇军官为抢那个风车,一剑从栓柱的嘴巴扎进去,在老马面前杀了人。

老马被吓懵了,这时一个日本厨师用刀扎着鱼生给他吃,他就着刀吃进去,说“辣”。

泪水从他肮脏恐惧的脸上流下来。

我被范伟眼中的恐惧、还有卑微的肢体语言打动了:

范伟把一个颠沛流离、忍辱偷生、信奉“保命哲学”但不失善良的小人物演活了!

看范伟的戏,往往是当时观众的心境有多复杂,范伟就能演得多复杂,再加1。

范伟的高光时刻,还有《我和我的家乡》系列里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家乡”系列里最催泪的一个故事,而催泪的关键,就是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老范在雨中奔跑的那场戏。

范伟穿着单薄的衣服在磅礴大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复习”着20年前,他上过的“最后一课”的遗憾。

看完这个电影,喉咙还是哽咽的,为范伟、也为被范伟吊起的乡愁。

网友评价说:

“什么是影帝?这就是影帝,范老师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在演戏,他就是那个小山村里的老师,我们观众就是那些小学生。我真的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看电影能把自己彻底带入进去,只能说范老师太牛了。”

最绝的是,除了让大家泪崩外,在大家眼泪未干之余,范伟还顺便抛了两个喜剧的包袱[捂脸],这大概就是属于“影帝”的实力吧。

范伟和《铁道英雄》之缘:“千面老王”不二人选

范伟“大器晚成”,不仅毫无捷径而且“步步是坎”。

他的第一个事业顶峰,是和老赵合作小品,当年黄金搭档的解散,骂范伟的人更多;

接着,他与春晚、小品作别,走上了荧屏和银幕,成功塑造了《刘老根》里的药匣子李宝库,这部剧让他火,也令他的形象固化。当时,很多人认为范伟只能演农村“大忽悠”的角色。

一直到他的首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把一个懦弱、胆怯和退让的,独自带孩子、想再成个家的“小人物”演活,业内和观众才明白,范伟的演技不亚于搭档宋小艺,范伟也不只是“药匣子”。

有几年,范伟要么不拿奖要么就是国际大奖。

先拿国际大奖,再拿“金鹰男神”、白玉兰视帝、金马影帝,他的作品不多,但影帝视帝也几乎来个大满贯。

到了《最后一课》里的老范,范伟在观众心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教授,不再是一个“大忽悠”。

范伟喜欢演爱国影片、有意义的影片。

当年演《1942》时,虽然戏份不多,但范伟却对影片进行了深刻地解读——他把老马的人生价值观总结为一句精炼的“保命哲学”,他把《1942》评价为“博大”的电影,宗教和人性等牵扯的话题之博。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把范伟看浅了。

《铁道英雄》找到范伟与张涵予搭档演英雄,是因为老王这个人物,是一个“千面人”。

生活中,他像是一个失败者、弱者,一个无儿无女,腿脚不灵、离不开铁道的老调度员。

工作中,他一方为德国人做事,他日常表现得像一个“混子”“汉奸”,天天喝酒陪笑脸,对日本人弯腰。

一方面,他又是个黑白分明的革命者,一个抗日英雄。

喜欢喝酒,是因为他只有喝酒才能对日本人笑得出来,才能掩饰日军杀死同胞的愤怒。

当他终于揭穿身份时,那一声畜生是发自心底的痛快!

这样一个“千面人”,可能必须要懂喜剧也懂悲剧的范伟来演。

乱世亲情成为《铁道英雄》泪点,背后藏着演员的功底

《铁道英雄》是有原型英雄故事的。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东枣庄。当地青年洪振海和王志胜在枣庄建立了抗日情报站,并担任站长和副站长(鲁南铁道队雏形)。

为更好地完成工作,王志胜在日军在枣庄设立的洋行当了“卧底”,这就是范伟饰演的“老王”之原型。

鲁南铁道队成立之初,只有20人,这些矿工、农民、铁路工人组成的抗日队伍,当年把枣庄的日军搅得鸡飞狗跳,抢军资给鲁南军区,是当之无愧的“粮草征收官”。

鲁南铁道队不仅能守、能驻还能攻,日军铁路、通讯和要员,都是他们的狙击对象。

1945年,因被毁掉铁路,断掉粮食,携带着重武器的1000多名日军向不足百人的鲁南铁道队投降。

为了还原鲁南铁道队的英雄事迹,编导组下足了功夫,多次找烈士后代座谈,根据史实用1:1的制式搭建出蒸汽火车,服道化更是精益求精。

在选演员的方面,一直演抗日片和硬汉的张涵予无任何争议,但当导演找到范伟时,范伟却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他不敢演。

范伟认为,自己的长相和英雄的差距太大,直到后来导演跟他说:“我们都需要不像英雄的一个人,因为要和敌人周旋,才能拿到第一手情报,这样的英雄不能长着英雄脸”,范伟才说“那试试”。

在塑造“老王”过程中,范伟感受到剧本缺一些暖色调的东西,所以提出了一些小建议:

比如老王说山东话,还爱哼哼“太阳出来”的小调(这个小调也是泪点);

比如老王和日本人套近乎的方式还有和“小石头”的父子情。

“老王是一个老光棍、没有亲人,又成天和日本人打交道,他一定是压抑的,所以小石头是他的情感寄托。”

所以,在和导演商量后,加了预告片中“老王用苹果逗石头,让石头叫他爹”的那一段戏。

石头还想要那把德国水果刀,但老王说“还没到时候”。

老王最后一次去送情报前,他找到石头,主动把小刀给了他,还说:到时候了。

这四个字,带着三分赴死的悲壮、七分亲人团聚的温暖,直接戳中了我的泪点。

拍戏的时候,范伟为了追求真实的表演效果,在被捆绑时,多次求导演“要真打”、“再绑紧一点”,敬业精神让在场众人受到感染。

《铁道英雄》上映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王楠用六个字评价范伟演的这个老王:

“小人物大英雄!”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英雄不是写在脸上的,英雄其实也是亦正亦邪,他可能长着一张非常不英雄的脸,但做着很英雄的事情。老王这个角色就是这样,长着一张不英雄的脸,但是做的是非常英雄的事情。”

因为有了这些温情的“加戏”,观影时,重温那段热血岁月时,似乎人物更真切生动了。

这样有血有肉的老王,让观众感觉到英雄也是血肉之躯。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正是千千万万个“老王”的淬炼觉醒,让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而老王身上那种“让人揪心、不忍也让人敬佩”的属于小人物的大义,也是每个幸福的中国人至今震撼、铭记的东西!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