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12岁的孩子控告父母:为什么要生我!年度最令人心碎的经典之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
黎巴嫩电影《迦百农》
以极为克制却依然震撼的镜头,穿透了社会的表象,刺穿了道德的迷障,最终抵达了贫穷与生育恶性循环关系的内核。
12岁的小男孩Zein
在法庭上发出控诉,他控告自己的父母,
罪名是“生下了他以及他的兄弟姐妹”。
他还要求,自己已经怀孕的母亲不许生下这个“未来的弟弟或者妹妹”。
一个12岁的男孩为何如此憎恨自己的父母,为何对成年人的生育权产生了质疑?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用递进循环的三幕
,揭露了这场法庭争斗的来龙去脉,也扣问了人们的心灵。迦百农(Capernaum),是圣经中的地名,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而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却却发出疑问,“上帝去了哪里”。
《迦百农》有着精密的叙事结构,女导演娜丁·拉巴基不想一边倒的责问任何一方,她想追根究底,
找到悲剧的源头
,而非仅仅报以同情或者渲染悲悯。第一幕,我们看到了Zein濒临崩溃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年长的Zein没有办法去学校读书,在房东儿子家开的超市打工,搬运与他体格不符的重物,每天游荡在街角人群中。
家徒四壁,空有陋室,父母决定把刚刚11岁,来了月事的女儿送给房东儿子当妻子。Zein与这个妹妹关系亲密,早熟的他帮她掩藏月事,教会她装疯卖傻,告诉她,成年人的“人面兽心”。Zein甚至动了带走妹妹,逃离这个无可救药的家的念头。
可现实残忍,12岁的他无力改变一切。第一幕,Zein是家里的孩子,他的对手是家里的父母。我们看见了他与父母大量的冲突。在Zein离家出走前,他与母亲决裂,告别了这个家。他认为父母是罪人,是他无力的根源。除了Zein矮小的身体,观众很容易把Zein当做成年人来看待。因为他精明,甚至有些油滑,他瘦弱的肩膀早早得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影片最为精彩的,其实是承上启下的第二幕
。不得不说,第二幕开头一幕非常惊艳。Zein在进入“成年”之前,遇到了一位身穿
“蟑螂侠”
服饰的老人,老人引发他的注意,让他来到了象征着童年的游乐园。他在游乐园流浪,撕掉了游乐设施上
女神的衣服
,露出其胸脯。这并不是Zein带有色情意味的调侃,只是对于母性的渴望,对于安稳生活的渴求。这个行为打动了正在哺乳期的单亲妈妈Rahil。游乐园的清洁工Rahil好心收留了他。Rahil疲于生活,需要赚足1500美金购买“合法”身份证的她兼职数份工作。
Zein的到来,能够帮助她照顾还在襁褓中的儿子Yonas。责任心强,有兄弟姐妹的Zein很好的完成了照顾婴儿的任务。两人相处融洽。第二幕精彩的原因在于
从成年人和少年两个不同视角来呈现生活的困苦
。而且Zein从第一幕的儿童视角,意外进入到了成年人视角,与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接触。
刚到城市时,人人都把Zein当做孩子,甚至主动给予帮助。转折发生在签证到期的Yonas被捕之后。没有弄清状况的Zein被迫开始独自抚养婴儿Yonas。他必须把自己变成成年人,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到处赚钱,拉着滑板做成的婴儿车带着Yonas穿梭于城市之间。
但来自外界的压力最终击垮了他,他变成了和他父母一样的人,把Yonas交给了谎话连篇的人贩子商人。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也为了Yonas。再卖掉Yonas后,他在理发店痛哭流涕,他与生活搏斗过,可最后他还是变成了和他憎恨的父母一样的人,他开始憎恨自己。
第一幕,他可以说自己的困苦和兄弟姐妹的遭遇是因为父母,到了第二幕,他侵染与生活后,他发现问题可能出自社会。于是,
人物和主题再度升级到了第三幕
。我们知道了年幼的Zein为什么胡成为少年犯,为什么会与父母完全决裂,甚至在法庭上控告他们。在电视谈话节目的电话采访中,Zein痛斥了自己的父母,同时也控诉了这个社会,唾骂了他经历过的生活!但其实到了法庭的第三幕,经历过儿子到“父母”,从少年到成人的不同身份经历后,Zein已经对于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有了更中立的了解。《迦百农》三幕,是Zei
n从观察,到体验,再到反思
。观众一起和Zein完成了视角和身份的转变与共情。
到了法庭上的对峙,其实任何人都不能说是完全无辜的。Zein父母虽然看起来可耻,可当他们说出内心的苦水,反击高人一等的女律师、甚至法官时,依然能够让人哑口无言,一时回答不上他们的质问。
《迦百农》是一部非常细腻的电影,它让观众在各个人群中,多种身份里体验、挣扎,再脱身而出,给出思考的指引与空间。大多数影片能够带你进入情绪的泥潭,让你感同身受,迅速共情,而《迦百农》更进一步,它最后带你脱离了情绪的共振,甚至是逼迫你去思考其中缘由。
上帝离开的地方,没有人是完人,相反人人都是带罪之人。
片尾,Zein终于获得了身份,不过是在监狱里。工作人员提醒他,这不是入狱登记照,而是护照照片,笑一个吧!影片定格在了Zein天真甜蜜的笑容中。
这个最纯真的笑,逼得人想哭。
无疑,
《迦百农》是导演娜丁·拉巴基的集大成之作
。不光是剧本的打磨,人物身份的转变,多种视角的切换。在这些转变和切换中,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跟着改变。第一幕的探索有大量的手持摄影,跟拍。第二幕,固定镜头开始发力,有了长镜头加持。第三幕,出现了远景的宏达镜头,拍摄手法的转变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体验和感悟。
《迦百农》不想仅仅让观众报以同情,或者唾骂父母与社会,它完整的呈现了问题,它希望有人能够从整体上给出解决的办法,依然对生活能够从满希望。个体的问题留给个体,如果贫穷是否父母能够克制生育;在明白了其中缘由后,孩子是否能与父母和解;社会的问题留给社会,在正视贫穷时如何给予帮助;或者能够理解这种贫穷,并且依旧尊重,保持敬畏。《迦百农》从个体到社会,再从社会回到个体的叙事方式,给每一个希望宏达叙事的作者提供了参考的范本,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