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我的姐姐》票房破6亿,叫板观众,没有顶流,它凭什么这么热?-
文/紫依
人活一辈子,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电影的人物塑造、画面表现和情节设计都非常触动人心,尤其是台词,实在太敢说了,直击灵魂深处,包括后续挖出的原型人物残酷的现实,更是引起网友一波波的讨论。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些什么?
原本以为,这将会是一个姐姐如何含辛茹苦,放弃自己的未来生活,养大弟弟的感人故事,结果,并不是。
它却敢于叫板社会伦理道德,提出一个问题,姐姐到底有没有义务赡养弟弟,尤其是在知道姐姐的真实处境之后?
厉害,真厉害。
但这还不是电影让人最爽的部分,对形形色色人物的高度还原,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来自内心深处,压抑多年的呐喊。
第一,出色的人物塑造,人不是非黑即白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对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印象深刻。
这个世界并不纯粹,没有非黑即白,并非所有人都是善恶分明、一板一眼的。
人本来就是有多面性的。
1.安然的姑妈(朱媛媛饰演),她从出场开始,每一个情节都是有深意的。
首先是葬礼,画面中的她哭得很大声,但是颇有做作感,而且眼泪说流就流,说收就收,好像故意在迎合氛围的那种人。
但是画面一转,葬礼上亲戚们各顾各的,甚至在黑白照旁边打着麻将。
此时的画面是冷色调的,无不表现着亲人们的冷漠。
姑姑反而是唯一显得,有那么点人情味的人,至少她还哭了。
这样的“姑姑”,就在我们身边啊。
是不是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这样一个亲戚?
她充当着长者,通晓人情世故,却又爱多管闲事,嘴里总噙着老套又愚昧的道理。虽然看着总是那么可恶,但却让人恨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呢?
她说的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她经历过的事情,又何谈公平?
正如安然拒绝赡养弟弟的前几天,姑姑代管他的时候,她女儿又嘟囔了一句:自己家里困难,却非要当好心人。
是的,姑姑就是这样一个嘴硬心软的人,她也受了一辈子的苦。
这个家里,从来没有什么是属于她的,连她自己争取来的,也全部被如吸血虫的父母和弟弟一家蚕食。
她自己活成了“扶弟魔”,过了如此予给予求的人生。
因为她是姐姐,应该的。
应该的吗?
这么多年了,我们何曾想过问这么一句。
所以,张子枫事后采访的时候就说,吃西瓜的那段戏,全员是真情流露。
安然泣不成声之后,起身给姑妈鞠了一躬。
那段长长的沉默背后,她虽然只是低头,其中却包含了多少敬佩和感激,也通过荧幕,传递到了观众的心里。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道具——摆在姑妈楼上的“套娃”,而且它的镜头还不只出现一次。
这“套娃”,代表着姐姐安然对弟弟的这一“套娃”,也是姑妈对安然舅舅、安然爸这一“套娃”,更是承载着作为“姐姐”对这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载体。
套娃不一定要在一个底座里,人不一定只有一种活法。
姑姑整理着套娃,口中一句句念出了俄语,“你好,谢谢,我爱你,再见”。
如此,念完了她的整个人生:就是没有底座,包含着其他小娃娃的一个木壳。
2.安然,从造型到性格,看起来都明显是要强的女孩子。
被亲戚道德绑架,她直接莽上去;
被家里有背景的同事欺负,她也一点都不妥协,直来直去,丝毫不留情面。
葬礼上,她甚至一滴眼泪都没有,好像真的谁都不爱。
可是,她真的谁也不在乎吗?
把弟弟推走,和价值观不同的男朋友分手,她就轻松了吗?
其实,她才是始终活在痛苦之中的人,虽然看起来独立,但脸上却鲜少有笑容,时常见到过去的梦魇。
这段话说的,正是安然。
她就是一个没有记忆,或者说记忆是痛苦根源的人。
在梦里,她见到父母也会笑,可随即发现所谓的温情,也都是父母为了害死她,而装出来的。
尽管梦有臆测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安然连在记忆和梦里寻求慰藉和温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弟弟的到来,彻底撕裂了她心里的伤。
看懂了这一些,我们才更能明白安然的痛苦和纠结。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3.弟弟也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物。
起初他在亲人的争论中,一直是懵懂的;在姐姐家里,也并不懂事。
但他是一直在成长的,从原本的娇生惯养,到没人要他,这个过程有多难熬,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半懂不懂地就来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父母的选择,并不能归咎于他;他不懂那么多的理所应当,只是明白她只有姐姐一人了。
他又在得知事实真相之后,自愿选择一个条件很好的领养家庭,把自己的未来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份通透,真不敢相信是一个5岁的男孩身上体现出来的。
世界多么丰富,象牙塔多么梦幻。
他画的画,写在皮球上的拼音,每一次和安然的对话,想必所有人都会被这个小男孩的天真所打动。
4.身为弟弟的舅舅,并非坏人,他也是善良的
一出场,肖央饰演的舅舅,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麻将、贪财、没责任心等等,可实际上,他更像一位“灵魂摆渡者”。
虽然他是既得利益的享受者,但却从未泯灭良心,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很有担当。
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说到。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第二,全员演技到位,很有代入感
在这部电影中,张子枫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也是她少有的独挑大梁的一部电影。
作为百花奖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她用一部部作品向观众诠释了实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童星初长成的骄人成绩。
从《唐山大地震》开始崭露头角的她,先后参演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凭借扎实演技被评为演技派“新生代四小花旦”。
在《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中,面对弟弟的无措与疏离,对于理想的坚定,以及在后期面对抉择时的纠结,在她的演绎下诠释得淋漓尽致,多次眼中带泪的悲伤令观众心疼。
与姐姐搭档对手戏最多的弟弟安子恒,是由年仅5岁的金遥源扮演,稚嫩的童声和天真的眼神,以及每一次大哭都充满感染力,令观众揪心,电影的多次泪点都发生在弟与姐姐的对手戏中。
除此之外,扮演姑妈一角的朱媛媛和扮演舅舅的肖央这两位演员皆是典型的实力派,演戏饱含真情实感。
而朱媛媛也从《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姐姐》中的姑妈,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真挚的演技。
她把一个委曲求全、善良刚毅、为家牺牲的姑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是姐姐角色的她,与张子枫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反差,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主题深刻:人活一辈子,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
整部电影的色调比较单调,甚至寡淡,却偏偏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了忧伤的忧愁气氛,充满了哀伤沉郁的电影美感,冰冷却浓烈。
电影从父母的车祸展开,从亲人的离痛,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再到理想的遥远渺茫,姐弟俩的陌生疏离,家人责任的推卸,情侣间的不合,职场的不公平待遇...
种种痛苦都在这种悲伤氛围中渲染,愈演愈烈,把电影推向最高潮的部分,风格鲜明亮眼。
同时,电影风格也在台词中被充分表达。
“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
“姐姐,我只有你了。”
……
这些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一次次触及观众的泪点,也进一步明确了独特的影片风格,令人身临其境,沉浸于影片当中。
我一直在思考,究竟爱是负担,还是亲情是负担?
后来觉得,也许不爱才是负担。
安然的许多心理,都很值得剖析。
她小时候的心灵创伤,长大后被篡改志愿,改变人生,这些都是她“恨”父母的理由。
固然,她的父母亲都是失格的。
后来她在雨夜对着父母遗像哭的时候,我又明白了些。
她所有的寡情漠视,葬礼都没有哭,其实也是对她自己的一种自戕和凌迟。
她是自责的,如果她知道父亲有心脏病,如果她接了那些电话,如果她不这么拼了命地生活,父母是不是就不会死了?
她始终独自承担着这些。
父母已经走了,她的痛苦和努力,难道就这样空付了吗?
在墓地的那一幕已经是接近尾声,此时安然只是平淡地说,自己考研上岸要走了,甚至还笑了几次,说“你们在那边会不会想起我?”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就算了吗?
这就原谅这样的父母了吗?
其实我觉得,安然不是简单地因为他们死了,就死者为大,概不追究。
她那时是真的彻底释然了。
恨吗?
是恨的,恨他们所有残忍的行为,恨他们没等到自己争出头就撒手人寰。
但是就像舅舅那句台词所说“父母子女的,不是她欠我的,就是我欠她的。”
亲情无法计量得失,但总归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互相亏欠、互相还赎的过程。
而回忆里,其实也不乏美好片段。
与其自毙,与其扛着不爱的负担,不如与自己和解。
毕竟人活在世上走的每一步,都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意义正在于,把社会现实置于眼前,引人深思。
正如编剧游晓颖说的:“电影不是支配任何人去做决定,生活还在继续,姐姐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我们从这部电影里所收获的,应该是勇气,继续生活的勇气。
结语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人生海海,生命虽渺茫如浮萍,似水逐流,可承载我们是,是一整片联结的土地。
在人生的旅途中,亲人是我们永远的后盾。
当我们幸运地成长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时,感恩这份爱,享受这份爱,也回馈这份爱,是最好的选择;
若不幸不能从亲情中获得爱,那么理想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学会独立成长,我们终将强大自己,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亦或是殊途同归的朋友,一起向梦想进发。
生而为人,我们成长在联结的陆地上,与亲人相拥,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每一次命运交汇都是美好的安排。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孤独是一种可以排解的情绪。
我们终将相互团结,从彼此中获得力量和勇气,因为我们在共同创造着这个美好的大千世界。
我是紫依,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
#电影我的姐姐#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