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狂刷纪录,档期失衡,电影咖下凡,女性影人崛起…盘点2021电影圈的“变与不变”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83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2021年已经结束,2022接踵而来。新一年的工作日,先祝所有不离不弃的新老读友们新年快乐!

除了前几天的影人影片“霸屏-消失”红黑沉浮(详戳:有人“成角儿”,有人“社死”…2021“霸屏/消失”的影人影片全面盘点),回顾2021年电影行业生态,还是有不少值得关注、较为典型的现象,应该被记录。

在零星散发的疫情之下,国内票房较去年停工大半年还是有大幅回升;三部国产片入围全球票房前十;《长津湖》狂刷影史纪录;女性电影人表现可圈可点;同时,档期冷热分化明显,电影咖“下凡”,豆瓣电影区也掀起了浩浩汤汤的一星运动……

无论它们是影史头一遭的“惊人”现象,还是厚积薄发的集体浪潮,都在新旧交替的发展变化中,带来思考和启示。

以下我们将从票房、档期、影片三个大方向入手,兼谈创作、媒介、受众领域的典型现象,盘点“后疫情时代”之下的2021中国电影圈。

1

行业回暖但远不如疫情前水平

没钱没片是大问题

毫无疑问,2021依然是被新冠疫情影响的一年,电影行业也不例外。后疫情时代下的电影票房,呈现出总体回暖的态势,但与疫情前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以北美和中国内地两大电影市场为例,相较于2020年21.03亿美元的票房,2021北美年度总票房提升一倍,达到43亿 的水平。但对比起近十年(2010-2019)年均百亿美元的票房量级,仍有巨大落差,还不到之前的一半。

北美历年票房(2011-2021)

相比北美,国内电影市场在疫情控制得力的情况下,显然回升得更快。

截至12月31日,2021内地年票房迈过470亿大关,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641.49亿)的73.26%。更有《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三部国产片跻身全球年度票房榜前十。

2021年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

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为实在的观影人次时,就会发现,今年11.51亿的年度观影人次,较2019年的17.28亿下跌近4成。在全国电影放映场次、银幕数均翻倍的情况下,观影人次的绝对数量仍不及2015年的12.59亿。

2021全年票房、影片数、观影人次走势

除了观众的流失,行业资金链紧缩、影片供应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刚刚举办的金鸡奖论坛上,博纳老总于冬、光线老总王长田等行业大佬又一次哭穷,表示“这个行业资金严重不足,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没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没钱问题让影市公司周转困难,无法保障正常的影片生产供应。而愈发收紧的审查制度,则是另一个重担。王长田就透露:“审查收紧,很多影片不能过审……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这会导致下一步的供应跟不上。”

2

主旋律电影是今年电影的主旋律

狂刷影史纪录,抗疫题材扎堆

刷新内地影史纪录,成为单片票房冠军的《长津湖》,显然是今年最炙手可热的电影。

作为一部主旋律重工业战争片,它在投入资金、制作规模、拍摄时间跨度、动用的演职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创下了中国影史之最。高投入下的超高产出,既离不开战争片的类型工业素质,也离不开它所贴合的政治时局与弘扬的主流家国情怀。

由原班人马构成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也已杀青定剪,预计2022年上映。主演吴京透露,《长津湖》可以说是《水门桥 》的一个超长预告,这么看来,更为精彩和集中的战争场面将在后者中展现。

2021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旋律电影迎来了新一轮的市场爆发。

除了较为传统的战争片、历史片,也出现了聚焦基建工作者的灾难救援片《峰爆》,讲述疫情下普通人爱情故事的《穿过寒冬拥抱你》,文艺传记片体例的《革命者》,以及谍战片《悬崖之上》等诸多细分题材类型。

今年主要商业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和票房

但主旋律扎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提同档期的影片竞争,单说题材,最为典型的就是抗疫主题电影的蜂拥而至。

年初有来自真实素材的纪录片《武汉日夜》。此外,暑期档有聚焦医疗工作者的《中国医生》,跨年有刻画疫情下普通人爱情的《穿过寒冬拥抱你》。定于今年五一档上映但未如约相见的《世间有她》,也是一部以疫情背景,描绘女性群像的电影。刚刚定档明年春天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拍的也是武汉抗疫故事……

尽管类型不一,但均以武汉和疫情为最大背景,都采用群星群像演绎平凡人的大爱,难免雷同感。

3

外片待遇风云突变

漫威片进不来,韩片解禁试水

2021年,国内上映的进口片数量为70部同疫情前2019年的136部相比,近乎腰斩95.31亿的票房,仅换来全年总票房20.6%的占比,创近7年(除受疫情重挫的2020年)的新低。

2021年引进片的票房占比与数量占比

排除国片质量提升、观众审美疲劳等软性因素,与外片数量、票房产出锐减现象直接挂钩的,便是一系列漫威大片的缺席,与影片同步待遇的消失。(详情见:进口片在内地的好日子到头了?)

最明显的,便是五部由漫威出品,位列北美2021年度票房前十的超英大片《蜘蛛侠:英雄无归》(全球no.1)《尚气之十环传奇》《毒液2》《黑寡妇》《永恒族》均因各种原因,无缘同步或引进失败。

《蜘蛛侠:英雄无归》海报

经典科幻IP续集《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皮克斯动画《夏日友晴天》、迪士尼奇幻冒险片《丛林奇航》等片的延迟档期待遇,也进一步显示了好莱坞电影面临的政策掣肘。

《丛林奇航》剧照

如果说部分好莱坞电影确实遭遇了“进门难”的困局,那被内地院线“封杀”六年的韩国电影却迎来了大门微开的曙光。

12月3日突然“空降”的老年题材亲情片《哦!文姬》,便释放了韩片解禁的信号。但这部试水之作由于缺乏明星阵容和宣传等原因,最终在大众关注度和票房方面毫无水花。一系列横霸韩国影市,真正有影响力的票房大片,则有待观望。

电影作为外交关系晴雨表的政治经济属性,也在解禁-遇冷的亲疏待遇变化中再次显现。

《哦!文姬》剧照

4

档期冷热进一步分化

撤档如“儿戏”,票房二八效应更明显

在大盘整体回暖,票房总量逐渐恢复的大局势下,分化问题和恐慌心理却反有严峻之势。

分化加剧的格局,首先体现在差距愈发明显的冷热档期。

春节和国庆作为今年最热门的档期,分别贡献了78.42亿、43.88亿的票房,以及《你好,李焕英》《长津湖》两个大爆款。两个黄金周假期(共14天)票房相加,打败了长达62天的暑期档(52.78亿的档期票房)不说,更是轻松占据全年票房的26.4%。

春节档、国庆档票房和影片数走势(2014-2021)

往好的方向来看,热门档期的确有聚集高质量影片、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集中力量抬高票房天花板的驱动力,是从业者应该好好利用的优质资源。

但在全年影片供应量不足的大环境下,热档电影的过分集中化,往往意味着多个“无好片可看”的冷档,以及档期内部内卷竞争的加剧。

按照往年形势,本不该沦为“冷档”的端午、中秋、圣诞、贺岁档,在今年都因优质影片的缺乏表现滑坡。向来是全年票房重镇的暑期档,也因“无佳片、无大片”可看”的尴尬,没发挥出档期应有的效益。

2021暑期档和端午档影片数量与票房总量不成正比

其次, “头部吃撑,中层果腹,下层没得吃”的分配问题,不仅在热门档期(春节、国庆档)加剧,也反应在总体票房构成上。

《长津湖》作为国庆档的“一超”便占据档期73%的票房,跟风定档的中小片如《五个扑水少年》《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只落得菜鸡互啄的惨淡局面。而春节档,《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40亿 的票房,也和其余各片产生断崖式差距。

2021春节国庆两档,头部影片占据80%以上的票房

再看全年票房构成,排名年度前三的《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均是40、50亿 的档位,续接第四的《我和我的父辈》直接落到10亿 的水平,20、30亿 的影片在今年直接消失。

对比2018、2019年,则有《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疯狂外星人》《我不是药神》这样质量和票房均有保障的影片作为中流砥柱。爆款与普通高票房电影之间的断档,也显示出市场缺乏高质量腰部影片的结构性问题。

2021、2019年度票房前十对比

与热门档期的扎堆定档现象同样明显的,还有影片频繁的撤档操作。

排除因审查等不可抗力退出档期的因素(如爱情犯罪片《平原上的火焰》),很多片子的临阵脱逃也反映了片方的恐慌和跟风心理。而这一方面源于对自己片子的质量和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忽视影片自身特质,盲目投机热门档所要付出的代价。

2021从圣诞档撤出、改档的部分影片

5

“她”力量显现

情绪话题在风头,工业类型片不吃香

  • 女性电影人佳作频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2021年都可以说是女性电影人佳作频出,厚积薄发展示“她力量”的一年:

从国际艺术电影体系来看,法国女导演朱利亚·迪库诺凭借大胆且冒犯的《钛》,勇夺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则把金狮奖颁给了拍出《正发生》的法国女导演奥黛丽·迪万。

导演朱利亚·迪库诺凭借《钛》拿下戛纳金棕榈

导演奥黛丽·迪万以《正发生》擒金狮

在国内, 首屈一指的,便是贾玲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首作《你好,李焕英》。电影凭借温柔细腻的女性情感,以及具有普世共鸣的亲情故事,勇夺54.13亿票房。不仅捧红了张小斐,也让贾玲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清明档上映,由女性主创打造的《我的姐姐》,不仅呈现出当代女性面临的诸多困境,更以较高的完成度(剧本、视听、演员表演,乃至后期宣发),打通口碑和票房,让一部中低成本影片,取得了8.6亿的好成绩。这也显示出她们关照现实的勇气与智慧,以及在创作上的把控力。

在主旋律拼盘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首执导筒的章子怡,也以温柔抒情的航天短片《诗》,从其他三位男性主导短片中脱颖而出,流露出女性影人的细腻与坚韧。

由女导演申瑜执导,万茜李庚希主演的犯罪片《兔子暴力》,虽票房不理想,但文艺风格鲜明。对母女暧昧情感的刻画,对小镇女性的欲望与生存困境的讨论,依然珍贵。

年底,由徐峥马伊琍主演的都市爱情小品《爱情神话》,也是一部出自90后年轻女导演之手,传递出多元女性价值的高口碑爱情片。影片将导演的文艺取向与迎合受众的接地气幽默流畅结合,做到了有趣且不俗,广受业内人士喜爱和称赞。

这些优秀的女性电影人与电影的出现,既是一种鼓舞,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女性电影人给我们带来佳作。

  • 话题、情绪向影片容易赢得高票房

抗癌题材亲情片《送我一朵小红花》、揭示女性困境的《我的姐姐》、以民国悬案讽刺当下社会的《扬名立万》、感叹青春与爱情遗憾的《你的婚礼》、讲述底层反杀权贵故事的《误杀2》……

在营销话题加持下,都以鲜明强烈的情感输出或指向明确的社会话题,下沉观众群,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 工业向的类型片、无IP佳作仍然任重道远

无民族情绪加持,以视效、高概念见长的《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在春节档对战喜剧大类影片(《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的落败,便显示了观众对于此类影片仍不算高的接受度

而高口碑但无IP基础的国产原创动画《雄狮少年》,也用它不温不火不如预期的票房表现,证明了国产动画出圈的艰难之路。

6

流媒体话语权越来越大

电影人跨界“下沉”拍剧拍综艺

  • 流媒体分大蛋糕

疫情重挫下,好莱坞各大公司加速布局线上平台的战略,显示出流媒体从创作到发行全方位走强的话语权。

今年《黑寡妇》《沙丘》《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等大片,都是院线和流媒体同步发行,制作方和影院对于院线窗口期越来越短的“抗议”或许早已过时。

愿意烧钱的流媒体公司,也在今年合作了更多大牌明星,打造了不少流媒体独家作品,如Netflix汇集巨石强森、“死侍”、“神奇女侠”的《红色通缉令》,与云集小李子、“大表姐”、“梅姨”等十二位明星的《不要抬头》。

而“漫威一姐”约翰逊·斯嘉丽因收益分配问题,状告老东家迪士尼的官司,最终也以妥协、和解告终。

  • 电影人“下凡”拍剧拍综艺

好莱坞这边明星名导转投流媒体,中国这边也有更多“电影咖”进入剧综领域。

参加了多个综艺后,电影演员章子怡的首部电视剧作品《上阳赋》在今年播出,引发了又一轮演技讨论。

章子怡的“电影脸”在电视剧里获得大众赞叹

曾劝导章子怡不要为了挣钱去演电视剧的张艺谋,到如今也改了口,指点新任“谋女郎”刘浩存“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只要剧本ok都可以接”。

多年前,张艺谋对章子怡的嘱咐

老谋子调转态度,可能也是为自己入局剧集领域做铺垫。据作家陈彦透露,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主角》将被改编成电视剧,剧本已经在创作中,导演是张艺谋。

香港名导王家卫担任总导演和监制的电视剧《繁花》,也在今年6月放出了首款预告。

以电视剧编剧身份获得关注的冯小刚,也来到了网剧领域,推出了都市女性剧《北辙南辕》。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也导演并编剧了悬疑网剧《八角亭迷雾》。《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的导演路阳,也在今年四月,执导了由陈坤、白宇主演的电视剧《风起陇西》。

除了剧集,今年也出现了两档导演竞技综艺(《导演请指教》《开拍吧》)。

“神秘又高级”的电影创作过程,被无处不在综艺镜头记录。作为幕后核心的电影导演,也在综艺舞台上,成了制片、观众、影评人品头论足的对象。缺名缺钱的导演们,和渴望话题流量的综艺,一拍即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劝退名场面,进一步祛除电影所剩无几的艺术光晕。

当然,演员影剧综多头发展,电影导演拍剧、拍广告都是常有之事。此般“下沉”,在大小明星都跑去直播带货的年代里,都算小巫见大巫。

郝蕾今年关于直播的出圈言论

但在今年的背景下,“电影咖”频频“下凡”的举动,还是释放了关键信息:

后疫情时代,电影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无论是电影人还是传统电影公司,都需要拓展更多领域以谋划生路。

互联网时代,电影作为诸多大众娱乐形式里的一种,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在加剧。无论是剧集的精品化潮流,还是院转网的加速,都要求电影人以更开放、务实的心态,适应时代,迎合受众。

  • 大片越拍越长,强调影院属性

电影业应对其他娱乐形式挑战的关键方法之一,便是强调电影的影院属性。这一点也在动辄2小时 的片长,与配套发行的IMAX版本里显示出来。

《长津湖》176分钟、《我和我的父辈》156分钟、《沙丘》156分钟、《007:无暇赴死》163分钟、《速度与激情9》142分钟、《1921》137分钟、《唐人街探案3》136分钟、《刺杀小说家》130分钟……

《007:无暇赴死》剧照

这些大片或题材隆重、或世界观宏大、或追求极致的视听娱乐,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向观众强调:买票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而超长的时间对票价也是一个划算的回馈。

今年中国大陆有imax版本发行的影片

7

史诗经典遇冷,豆瓣一星运动疯狂

求爽的观众与愤怒的观众

  • 《指环王》被嫌无聊

今年,受众领域也出现了几个颇为出圈的事件,反映出一些较为普遍的观影诉求和社会情绪。

第一个便是经典系列史诗大片《指环王》在内地院线重映,却遭遇了很大的口碑争议,各大购票平台都出现了不少一星差评。

购票平台上的部分差评

除了一些针对影厅放映效果的批评,大多数负面声音离不开“三小时太长”、“剧情看不懂很无聊”、“没结局”,而这指向的是,这部地位崇高的《指环王》,并没有当下观众预想的“爽”和“刺激”。

某种意义上,追求“爽感”这类底层娱乐刺激,是一种本能;而经典也没有通杀所有受众群的超能力。

在没有短视频和大爽剧的年代里,也有观众给《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打一星,也有读者永远看不进《红楼梦》《百年孤独》。此般差评,或许是声名显赫的经典,面对更广泛的受众群时,必然经历的“挫折”。

《指环王》三部曲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但不可置疑的是,短视频和爽剧的大规模流行,确实加剧了观众对爽感的依赖,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耐心和注意力。

当今电影的主要受众群多为年轻的90、00后,他们追求更刺激的娱乐体验,与更切身的情感共振,也无可厚非。

电影人如何应对观影人群的迭代,在更加多元的观影口味中找到影片的定位,也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考虑的问题。

  • “一星运动”与“戴罪的单眼皮”

除了因“不够爽”被批,今年也有不少电影因“各种运动”遭遇差评。

首先便是豆瓣书影音板块的“一星运动”。

凭借耽改剧《山河令》蹿红的演员张哲瀚,因今年8月初的“精日门”被封杀。但“反日”的情绪火焰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是烧到了一批日本电影身上。

人民日报评张哲瀚事件

8月中旬,一部分日本影视作品的豆瓣条目遭遇了有组织、有预谋、有针对的低分报复。

评分一直稳定在9.6分的纪录片《人生果实》,在大批一星的冲击下降为8.7分。小津安二郎的银幕经典之作《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与宫崎骏、大岛渚的部分作品也受到了差评的围攻。

《人生果实》的豆瓣分型

这些差评或都与影人的军国主义背景,影片内容所谓的“辱华”倾向有关。但遗憾的是,“一星运动”里最受伤害的,并不是那些被公认为艺术家的导演们,以及那些早已写入影史的经典之作。而是我们自己的是非观,跟电影评价系统吧。

除了在自己的影视评分系统里“对外片开战”,运动家们对自家影片的质疑和抵制也毫不手软。

高口碑国产原创现实向动画《雄狮少年》,就因三名主人公眯眯眼、吊眼角、塌鼻子、宽眼距等“不符合传统审美”的角色形象设计,引发了“辱华”争议。

尽管导演表示此般“扮丑”并无恶意,而是基于实地采风,设计出来的更具真实感的普通人形象。角色设计也有意不依循日本欧美动画垄断的高鼻大眼审美。

但不少观众还是不买账,坚持认为,看到这些特点,马上就能联想到西方人对于东方人的刻板印象。而这,就是“心怀不轨”和“辱华”。

再看这些“一星”与抵制,无论是有理还是没理,是太自信还是太自卑,都显示出年轻一代大众愈发走强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所遭的风波,不过是大环境里的局部表现而已。

盘点完2021年电影行业的典型现象,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年最大的“不变”或许就是“变化”。

疫情、流媒体、民粹情绪、受众迭代……它们是始料未及的灾难,是巨型冰山露出的一角,是电影一直都可能遇到、需要不断攻克的问题。但诸多具体的变化,也指向了一种“不变”——观众对于好电影的需求。

希望2022年,电影会更好。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