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盘点2021:只有女仔能救中国电影︱徐元专栏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07   浏览次数:196

开腔 ▻▻▻

文/徐元

1

岁末,《爱情神话》在电影人圈子和影评人圈子里引来一片赞誉,坐稳了年度国产片口碑第一的位子。该片编剧兼导演是91年出生的太原人邵艺辉,她借一个中年离异男的视野,俏皮又达观地写尽了2020年代的饮食男女。

许鞍华在《第一炉香》片场。

——是的,这四部显然应当归为2021“现象”的电影,核心创作者都是女性。

而且,重要的是,她们拍的都是“小片”,聚焦的无非是家庭、婚恋这些人生日常,换言之,她们拍的都是家庭片,或者说,都是传统定义上的文艺片(非“艺术片”)。她们都没有去触碰当下最时髦或最正确的那些题材,亦即众多男导演趋之若鹜的那些东西。

《我的姐姐》关注家庭话题。

2

另一件触动我的事情是,上周举办的首届minute国际短片节,头奖共计四个(最佳剧情、最佳动画、最佳纪录、最佳艺术),而恰恰本届的这四位得主,都是年轻女孩子。

这当然有一定的巧合,然而却也特别说明问题:尤其到了此时、此地、此刻,女性比男性更能拍出好片子。

《最终稿》获得了首届Minute国际短片节年度动画短片奖。

短短8分钟,细节丰富、悬念迭生,在形态上,它是皮克斯式的明快手绘插画式画风,而内容是《盗梦空间》及《黑客帝国》式的庄周梦蝶层层嵌套,在表达上,实则是年轻女性的人身安全焦虑。从剧本到绘制到导演到剪辑,全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硕士生、95年出生的成都女孩黄悦一人包办。

作为评委之一,三个月前我在线上审片时就留意到了《最终稿》,其成熟的画风和扎实的类型片质感都非常出挑,获奖是必然。而在上周到了影展现场,我又和黄悦在映后会上有了面对面交流,她的志趣、勤力、自省,都让她看起来就是那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所成就的模样。

本文作者与《最终稿》导演黄悦交流。

而其他三位头奖得主也都类似(实则获次奖的几位女生亦如此)——年轻,就读于名校,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能够想见大抵出身于中上家庭,有才情,也不缺财力。

3

“才”最重要,不言而喻,但“财”同样不是小事。艺术家离不开投资(所谓“没有君子不养艺人”),尤其是那些往往无可回报的前期投资。坊间最大的神话是李安当家庭煮夫韬光养晦,可要是没有李太太的收入支撑,大导演之梦如何能够维系?良好的经济条件所带来的视野、资源、机会,对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多多益善的。

赵女士和她的主演麦克多蒙德在片场。

今年年初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那位华人导演赵女士,正是个中典范。家境殷实,才具备了让她学艺求艺、心无旁骛的前提——“家里有这个条件”本身或许是不公平的,但我们也须知,当老天爷赋予人间才华之时,同样也是不公平的。

许鞍华在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更远赴伦敦电影学校进修电影。

获得首届minute短片节最佳剧情短片的《出游》(王柯静导演),其“女娲”的英文字幕细心地注为“Nüwa”。

4

就影视工作者来说,视听能力、剧作能力是一边一条腿,缺一不可。但想要跑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忠于自己,忠于内心,说出自己真正想要说的。

但是反过来看,为什么今天的导演贾玲会一举成功?是因为《李焕英》技法高妙、视听震撼吗?完全不是,实则该片充斥着初学者的蹩脚和局促,然而其中蕴含的母女情感却真挚而动人,于是观众共情,进而引发了市场雪崩。

即便在短片创作领域也是如此,男性创作者更着迷于那些更宏伟更外化的东西,声量大、野心大,但常常就会力有不逮或者荒腔走板。

5

当然,男性一直以来、而且恐怕会在未来的很长时间之内都是导演工种里的主流。

剧组独特的权力生态、密集且高强度的劳动作业时间、对体力精力的苛刻要求,以及久而久之形成的种种规则及潜规则,让“导演”和“君王”形成了某种对应关系。众多知名男导演,与其说他们喜欢电影,不如说他们喜欢的是“拍电影”,亦即他们中意的其实是在片场里那一呼百应、杀伐决断的权力快感。

张艺谋在《有话好好说》片场。

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相当多的男导演最后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权力和财富甚至在片场就能大笔兑现;而不少的女导演却只能在拍完一两部佳作之后就封刀归山——她们往往不习惯或不喜欢片场那种军事化、高压肃杀的气氛,因为多数不像男性那样对权力着迷,而且在所谓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之下,那种重产品、轻作品的原则也很难获得她们的认同。换言之,她们也每每会被工业所驱逐。

林超贤在《红海行动》片场指导演员。

6

不过,就算当不了职业导演,就算拍不了大成本大卡司,那又怎么样?像许多男同行一样混圈子、数票子、当孙子,恐怕也谈不上是什么好日子。

祝福她们。

编辑/徐元

排版/刻苦驴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