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哈利·波特20周年》:每一帧都是情怀,却成了2022开年最大闹剧-离谱!他们说《哈利·波特》不是J·K·罗琳写的?
当内娱还在声讨“雌竟”“女权”和“死亡凝视”的时候,海外已经进一步升级讨论“跨性别群体”的权益,甚至将此上升到了“政治正确”的高度,以至于让《哈利·波特》的原作者J·K·罗琳无法出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20周年的纪念活动。
或许是因为舆论压力,制作方在《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播出之前发出特别声明,并非是故意与罗琳“切割”,而是她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出演。不过罗琳的个人访谈仍然出现在了《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之中,她还透露了一个当年选角的小细节,当人们第一眼看到扮演哈利·波特的丹尼尔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激动,因为丹尼尔本人就和罗琳书中的哈利波特几乎一模一样。
《哈利·波特20周年》的制作和上映都极为难得,20年前,很多人都还是孩子,20年后,人们已经有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对于影迷而言,它的每一帧都是情怀,也充满无限回忆,然而,创造了这个魔法世界的原作者的缺席,令《哈利·波特20周年》满含遗憾,也成了2022开年的最大闹剧。
而罗琳本人引发巨大争议的原委是这样的。
电影上映之后,瞬间以极快的扩散速度席卷了全球各大影城。
人们第一次透过这部影片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魔法世界”。
在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学生们传递消息用的是猫头鹰,学院里各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奇怪的魔法,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
也正是这部电影,让全世界认识了创造这个“魔法宇宙”的母亲J·K·罗琳。
01.“跨性别”大讨论
而这样的认证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个被“认证”为“女性”的人,可以在社会上被视作“真正的女性”而被允许上女性卫生间,参加女性体育项目,或是其他女性可干的事情。
J·K·罗琳“惹”出来的大祸正是源自于此。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玛雅在其社交账户上曾先后转发了多起关于跨性别人士而引发的争议事件。
所以,玛雅的不满就在于让拥有“男性体魄”的跨性别人士参加女子体育项目有失公平,而无限制地放宽对跨性别人士的权益,也会为女性群体带来威胁。
面对玛雅的质疑,网络上非但没有出现大批响应群众,反而很多人指责玛雅的言论过激,并带有歧视性质。玛雅的所属公司也在第一时间辞退了她。
唯独著名作家J·K·罗琳,她在玛雅被解雇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公开声援玛雅,并附文:“要怎么打扮、怎么称呼、怎么跟别人睡觉都是你们的自由,反正大家都是在和平与安全的美好环境下生活。但是,不能因为“性别事实”就压迫妇女事业?”
讲真心话,从东方人的角度来看,罗琳的言论一点没毛病。一个小众群体出现不等同于将另外一个群体取而代之,而应该让小众融入主流大众,从而成为其中无差别的一份子。
但是,不管是玛雅,还是罗琳,在西方人的眼中,她们的言论显然充满歧视与敌意。
身为一个有见地的作家,罗琳在转发该文章的同时还不忘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她对于文章中用“来月事的人”来指代“女人”一词持有保留意见。
相较于说“我是女人”,说“我是来月事的人”更加让人羞于出口,罗琳的质疑基本符合大众认知。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这个表态,瞬间被视为是对“跨性别者”的无视。
自此,J·K·罗琳与网络喷子展开了“文攻墨斗”,却依旧没有平息网络的口诛笔伐。
一时之间,罗琳成为舌战群儒的网络战士。
02.众叛亲离,孤军奋战
就在罗琳的网络大战愈演愈烈,身为《哈利·波特》丛书作者的她,必然会牵连《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主演们。
然而,讽刺的是,不管是饰演哈利·波特的丹尼尔,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森,还是出演罗恩的格林特,大家似乎是统一口径,一致将炮口对准了捧红他们的J·k·罗琳,一面在网上大赞“跨性别群体”,一面用激烈的言辞怒怼罗琳。
此外,被罗琳选中才得以出演电影的“小雀斑”艾迪·雷德梅恩,同样以长文回敬罗琳的观点。而电影合作方华纳面对如此敏感的议题,也迅速站出来对罗琳进行切割。
要说,在“卸磨杀驴”这件事情上,“哈利·波特”剧组真的是把事情做绝。
仅有的两个站在罗琳身边的“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和马尔福“汤姆·费尔顿”还因为此事而被网民们大量声讨,让罗琳身边的人噤若寒蝉。
最搞笑的是,罗琳所属的文学公司里的四位作家也来凑热闹,公开抨击罗琳言论,大有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站在第三者角度来看,不管是华纳,还是电影的几位主演,不过是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担心受到牵连的不讲义气,至于四位作家的联合声讨,更有些盛名之下占便宜,蹭热度的意思。反正到目前为止,不管罗琳的观点是否正确,只要跟着网络风潮一起骂,就一定是“正义”的一方。
老实讲,这已经不是罗琳第一次被网络风向所绑架。早在互联网兴盛的2005年前后,罗琳就针对《哈利·波特》中的诸多细节进行过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迎合大众的“自由与包容”。比如,她说邓布利多是断背,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对于平权的拥护;她声称霍格洛兹学院有犹太同学,以及哈利·波特的亚裔女友,都是兼容并蓄的表现。
艺术创作为了“政治正确”提供服务几乎已经成为西方娱乐圈和艺术圈的共识。
不然,就会沦落成罗琳这般,不仅会被自己的作品“踢”出局,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寒蝉效应。
这不,当大家还在讨论华纳兄弟拍20周年纪念影片不找罗琳,以及《哈利·波特》两大粉丝网站破釜酒吧和麻瓜网一起发声明删除罗琳相关信息的时候,在家的罗琳已经收到了可以装裱成册的“恐吓信”和来自三名跨性别人士的示威。
当一个人成为网络声音的少数派,那么就应该被大众凌迟,这让“罗琳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个娱乐八卦,更是一件严重的社会问题。
03.被裹挟的网络言论
实际上,罗琳不是第一个因为言论而被大众无视贡献的创作者。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下,欧美娱乐圈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被这种言论价值观裹挟,不得不作出调整。
而放眼我们国内,从罗琳事件所呈现出的效果来看,我们的群众显然理性地占了大多数。
当然,不是说内娱的群众们在三观上高于西方群体,而是我们的言论暴力完全是站在反方向。
从“肖战227事件”“某大学怒怼虞书欣粉丝”以及各种水军漫灌的影视剧,都体现了“内娱式网暴”的特色。
与西方“政治正确”不同,内娱走的是“粉丝正确”的路线。
但凡是自家偶像,“对是对,不对也对”是粉丝们根深蒂固的核心思想。
谁说我家“哥哥/姐姐”坏话,即便是疑似,也会被粉丝群起而攻之。
还没等热搜下来,蔡家粉丝已经愤怒至极,大举围攻。
在粉丝的推波助澜下,让粉丝网暴不再是因为专辑缺失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粉丝监管不力的层面。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因为某艺人在社交账户上传了一个表情包,便被蔡同学的粉丝认定为“黑子”,在网络上遭到数日“言论攻击”,最后不得不以“退圈”了结此事。
网络的发展给了人“言论自由”的空间,也让很多人变得“大言不惭”。
不用付出代价所换来的就是某些人肆无忌惮地对他人的谩骂与指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我们斥责西方娱乐圈,站在第三者角度当吃瓜群众的时候,也应从对方的迷惑行为反省我们自己。
最后,翻了翻罗琳的社交账户,虽然有粉丝对她不能参加电影20周年纪念活动而惋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罗琳的心情。
同时,她还在发文:“真相,是我在书中写到的另一个主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更好地生活比谎言和逃避要好得多。”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