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看好莱坞如何“反美”,当然还得选择重温《红潮风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9   浏览次数:157

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最近呢,就有两件大事,一个是新的一年到了,另一个是《误杀2》的上映!

按理说呢?大公是要带你们一起装逼的。

但是贺岁档这个坑太深,加上年底忙,我就不准备蹚了。

如果各位新年时分想要约人看电影,并且有装逼需求呢?这里直接公布答案:

去看《虎胆龙威》吧。第一部啊!

那绝对是圣诞电影里最大最精良的制作,虽然说有点年代感,但绝对精彩的。

尤其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原来《虎胆龙威》也是圣诞电影。

去看吧,1988年上映的,绝对比你另一半的年纪还大。她看过的可能性很低。

如果觉得漫漫长夜无心睡眠,想找点乐子的话,那就要看看王晶1995年翻拍的那部《鼠胆龙威》了。对比一下和原版的差异点,很有情趣的!

尤其是一个剧本框架下,不同风格的演绎!

这点在《误杀2》上也许大家的感触更深一些。

先声明,因为疫情本地(温州)电影院关了,《误杀2》我是看不到的,所以大公我也很负责任的不去评价它的质量。

之前的《误杀》因为结局不符合政治正确,进国内真的要改的。这也让《误杀》的结局变的拖沓无比,完全丧失了印度原版那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我不知道陈思诚的为什么在影片节奏上忽然放缓来塞入一个认罪的结局。

我同意为了政治正确可以更改原著结局为认罪,但真的有必要破坏原先的节奏吗?

除了让这个结局更加显得突兀之外,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这也许就是我们和好莱坞电影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底蕴。

很多人会说我们和好莱坞的差别在资金,技术,人家拍超级大片几十年了,我们追不上是很正常的。

你这话2000年说就真的是很对,但现在的好莱坞配么?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好莱坞大片越来越不卖座了,里面的回答就很接近真相了。

漫威尤其毒瘤!

曾经的好莱坞,不是这样的。好莱坞的底蕴,也不是这样的。

就拿《迫在眉梢》来说吧!《误杀2》的源头,还有《西虹市首富》的原版《布雷斯特的百万横财》,都是90年代黄金时期的作品,看一遍感受一下当时好莱坞制作的风格就挺好的。

这种风格真的不好解释,就像好莱坞那深邃的底蕴一样。就比如说,制作一部战争片,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能不能不依靠战争场面,而纯粹依靠剧本,甚至纯粹依靠故事来征服观众呢?

《迫在眉梢》的主演丹泽尔华盛顿1995年的那部《红潮风暴》就是这样的作品。

《红潮风暴》的魅力,怎么说呢!用流行话说就是小刀喇屁股,给当时还年幼无知的我开了大眼了。

一部电影,看他的卖点在哪里,以及爽点和卖点是不是重叠,这决定了影片的寿命,任何东西都会过时的,哪怕是当时极具新鲜感的高科技,比如1999年的《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相比七十年代的《星球大战.新希望》来说绝对是电影重工业的巅峰(当时),但现在二十年后再看,当时的cg特效是不是还不如模型实拍过瘾呢?起码模型还是在物理层面实打实存在的。

cg特效做为爽点,因为更新换血的频率太高,其实没有多少保质期可言,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诞生在cg还不发达的年代,所以才保持了实物实拍特效的纯真魅力。

而另一个不那么容易过时的东西,是故事,或者说是剧本。

这其实是两个东西。当然在同一部电影里你可以将两者等同。但有时候同一个故事,不见得就是同一个剧本。

毕竟故事只是相比特效不那么容易过时而已,并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过时。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

以《东方快车谋杀案》来说吧。同一个故事,几十年来多个国家各种翻拍。你最喜欢哪个?

肯尼斯·布拉纳2017年这个版本是我最不喜欢的版本,烂透了。我在电影院里差点没尴尬的吐出来。我最不喜欢的镜头就是最后那个自作聪明的最后晚餐构图。当然这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剧本的深度。如果你看过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版,好吧就是肖恩·康纳利有份演的那一版,你会对剧本深度这个名词有新的认识的。

这个版本太经典了,以至于我有些审美疲劳,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日版。因为日版是全球各种版本中故事性最好的版本。

在原著,英版,美版中都被隐藏在台词中的阿姆斯特朗上校家族的悲剧,日本人很细心的重写了剧本,把来龙去脉拍出来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尽管它没有1974版那么经典,但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扯远了。总的来说,故事和剧本,如果拍的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比如射雕英雄传,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它也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而且也会具备时代感,像之前世代的电影电视剧,节奏没有现在的快,很多人现在已经回不去了。

但与此同时,一个优秀剧本的时代印记,可能是他独一无二的气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烙印深深刻在你的心里。在这以后就很难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怀了。

比如香港人再也搞不出邵氏片场里的金戈铁马,日本人可能再也找不回泡沫经济时代的那种文化自信,以及美国人怕是再也寻不回冷战时期的那种制度自信了。

《红潮风暴》就上映于那个冷战最高峰的1995年。

你肯定会说别欺负我不懂历史,冷战不是1989年就结束了么?

政治上也许吧。我是说“也许吧”。眼下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和里根时期有什么区别吗?

有吗?

也许吧!

但在文化上冷战从未结束,直到去年的《信条》里俄罗斯人还是坚挺的好莱坞反派。911之后美国人倒是希望拨乱反正一把,拍了不少反恐题材,但阿拉伯人和各路恐怖分子的气质根本不是红色警戒能比的,也就是俄罗斯最近越来越拉胯了,不然也不会直到去年诺兰依旧选择了俄罗斯脸蛋当大反派。

俄罗斯的拉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点可能年轻人们不大了解。现在年轻人看苏联解体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似乎是几天就完成的事情。但实际上直到索罗斯1998年狙击俄罗斯之前,尽管已经解体,尽管经历了惨烈的通货膨胀,但俄罗斯做为主权国家的颜面和超级大国的派头还是勉强存在的。索罗斯也吃定了这点,以为俄罗斯会想英国一样认输离场,万万没想到主权国家居然真会赖账!

这起赖账行为,索罗斯输掉了一个离场的机会,但俄罗斯输掉的是整个外包装。从此,它将裸奔!车臣战争的失败和金融系统崩溃的连底裤都守不住了。

而文化领域有一定滞后性,一时没反应过来,两年后新上的美剧《24小时》还只是把敌人设定成南联盟将军,依旧是旧红色阵营的军阀,直到2001年那几起空难的发生。

你看,在文化领域,冷战的高峰可以说直到2000年都还没结束,当然你也能找到像《空军一号》那样描写对美国俯首称臣的虚弱的俄罗斯类的电影,但那多数只是好莱坞电影人小爽一把的意淫而已,你看哪怕是《空军一号》的反派,不也还是高唱着国际歌的铁血红色小天狼星么。

那《空军一号》为什么是这个剧情呢?车臣战争俄罗斯不是打输了么?电影里俄罗斯总统不乖的像只小花猫么?为什么还会冒出个哈萨克军阀出来高唱国际歌?

《空军一号》是沃尔夫冈·彼得森1997年的作品。而《红潮风暴》是1995年的,你会发现他们有类似的背景,都是表现了冷战背景下一个不确定的超级大国在火药桶旁边反复玩火的那种恐惧!

也就没几年后,汤姆·克兰西的一部小说也搬上了荧幕,依旧是这个题材,片名更直白,直接就叫《恐惧的总和》。

现在人很难理解,俄罗斯就这个怂样,为什么要恐惧?

回到上面,记住,冷战不是在1989年东欧剧变的时候结束的,苏联也不是1991年解体就完犊子的。苏联解体后欧美确实如同打赢冷战一样弹冠相庆,但共产主义的幽灵哪有那么容易就烟消云散......

叶利钦作为一个伏特加资深爱好者,也没有《空军一号》里那么温顺。

现在的建政键盘侠可能都知道1991年强势的叶利钦跑上讲台要求苏顺帝戈尔巴乔夫必须照着稿子念的宣布苏联解体的事情!这就像苏穗宗赫鲁晓夫在联合国脱了皮鞋敲桌子一样成为了新闻史上的名场面。

但这就叫强硬么?

战斗民族的强硬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哦。

两年后 1993年,叶利钦和最高苏维埃(也就是国家议会)发生了点小摩擦。作为总统的叶利钦解散了议会。按理说解散议会大家听的多了,不稀奇是不是,但这次动静有那么点大。

简单说,就是叶利钦派军队包围了最高苏维埃大会堂(简称白宫),时间是9月27日,一直围到10月4号,终于双方都绷不住了,军队开始向议会大楼开火,随后炮击白宫,最终俄罗斯官方数据是死亡157人,受伤384人!史称10月事件。

总统就这么物理上解散了议会!

想象一下,如果绷不住的是另一边呢?这可是一个三位一体核力量的超级大国,有多吓人可以参考《恐惧的总和》。

从现在的角度看,因为存在幸存者偏差的缘故,大伙儿可能感触没那么深。现在也基本没人提这事了,大家都在渲染819事变,3天,兵不血刃的就把苏联给弄解体了。和平演变,不流血不流泪,皿煮了一切就都好了。殊不知俄罗斯是流过血的,是用大炮轰开的议会大门。

要说当时美国人的态度,从事后好几年还层出不穷的上映超级大国核崩溃题材就能看出当时有多害怕。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好莱坞编剧的头顶,看着似乎随时会降下血雨。

在《红潮风暴》中其实也有隐晦提到,反对派领导人是依靠汹涌的民意上来的,不论正义与否,他们做出什么事情都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民众有多不靠谱,美国人自己也懂。

这几个题材电影里,最精彩的应该是《空军一号》,但写的最好的绝对是《红潮风暴》。

其实《红潮风暴》是有很认真的在做特效,做为一部潜艇片,托尼·斯科特和他的特效团队发明了一种“干带湿”的技巧,就是在纯干燥的空气中直接拍摄潜艇模型,在鱼雷,诱雷弹等细节上加入水中特效,来模拟水下效果,因此你会在影片中鱼雷是有航迹的,但潜艇的螺旋桨只转,却没有航迹。尤其是片中还有一段潜艇失去动力的特写,对螺旋桨的转动拍的尤其清楚。

应该说做为95年的电影,片中的特效场面现在看依旧不过时,但如果你去豆瓣上逛一圈,就会发现如此优秀的特效居然被看过电影的影迷朋友们集体忽略了。

大家都在说,这是一部基本以对白为主的纯文戏电影!

是的你没看错,纯文戏的战争片。名字还叫xx风暴。

明明电影里的潜艇战那么精彩,这帮人瞎么?

那是因为这部戏的文戏太牛逼了,光芒亮到大伙看不见战争戏份了。

或者说,它的战争戏就是它的文戏,毕竟,战争是多方面的。

影片实际上只描述了一种斗争,你可以叫它政治斗争,制度斗争,甚至职场斗争,内核其实平平无奇,但透过故事架构的搭建,节奏的精妙设计,张弛有度的控制,让这场战争戏不用出现敌人也能精彩纷呈。

剧情很简单,一个叫拉得琴科的反对派领袖通过选举上台了,随后旧政府军发动内战武装推翻这位民选总统,但正因为这位极端民族主义总统是民选的,总有人会支持他,所以忠于拉得琴科的“叛军”控制了勘察加半岛上的军事基地,那里有一个海军基地和弹道导弹基地,理论上具备毁灭世界的可能。

在这个大背景下,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副艇长亨特调到了海军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阿拉巴马号上。因为据说功勋艇长林西的副艇长得了盲肠炎。

功勋艇长林西在剧本上应该是个狂热的战争分子。至少剧情简介上是这么说的。但实际上金·哈格曼饰演的林西是个讲道理的好人,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共和党精英份子,始终带着一顶红帽子(20年前看不觉得,经历过川普那场选战后再回味就很扎眼了)。其实林西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性”,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硬汉,坚毅的有些过了头,有一种旧式保守派特有的威严。他坚持他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利己,但也绝对有利于国家安全。

而黑人副艇长亨特就缺乏这种坚毅以及干练,显然不具备独立领导事物所应有的决断。

两位领导的第一次交锋源于一场火灾,作为一名优秀到足以担任副艇长的称职军官,亨特带领舰艇损管小组奋力扑救,但艇长却在此时下达了战略武器战备检查的演习通知,亨特表示很难理解,为什么艇长会放着显而易见的危险不顾在这个时候做训练演习。

我们都知道真实的实战远远比这个凶险的多,经历过这一切的艇长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显然年轻人无法理解这点。

正如出发时丹泽尔·华盛顿向全体船员通报战备情况时说的那样,上一次这种戒备还是32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亨特在剧中也就40左右,那会他还是个孩子,而林西艇长经历过真实的冷战对抗。

当然金·哈格曼饰演的林西艇长并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当他得知厨房水兵在火灾中殉职的消息后立刻叫停了演习。

这个角色据说原来想找阿尔·帕西诺扮演,但显然意大利抑郁脸的阿尔·帕西诺不具备金·哈格曼这种红脖子传统老白男的那种坚毅气息。如果真的换成他来,可以参考一下《忠奸人》。

之后在军官餐厅有一场戏很值得说说,尤其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带着红帽子的老白男艇长不可一世的傲慢口吻问黑人副艇长丹泽尔·华盛顿,你怎么看对日本人投原子弹?

丹泽尔·华盛顿做了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回答。

具体回答了什么大家去看原片吧,绝对政治正确。

我想编剧可能万万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一个日裔编剧会联合一个华人导演在一部漫画超级英雄电影里为这个问题洗地。

他们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丹泽尔·华盛顿在二十多年前的标准答案。

其实影片对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亨特是植入了种族歧视元素的。当然没有直接上系着红丝带的西瓜这么离谱。但各种细节很多,这次白人艇长傲慢的问话如是,还有潜艇的名字,以及登艇前舰长和士官长演说强调的艇名:阿拉巴马号!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应该很熟悉阿拉巴马州,它的首府小石城曾经发生一起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因为拒绝黑人学生上学,州长率领州兵拿着步枪守在学校门口,号称黑人想要进入学校就从他尸体上跨过去。最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出动联邦军队101空降师(就是兄弟连里那只部队)武装护卫学生进学校,联邦军队和州兵还对峙了一下,差点打起了内战,阿甘全程参与了该事件,还帮着黑人女学生捡起了书本。

后面亨特团结的声呐部门负责人也明显是个有色人种。不得不说对于政治正确风气还没那么明显的1995年,好莱坞电影还没有束手束脚到现在的程度。

之后就是精彩纷呈的战争环节了。

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发来了紧急行动令,探得“叛军”正在为导弹加注燃料,立刻发射20枚三叉戟导弹对俄罗斯勘察加地区发起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命令得到了各方(包括副艇长本人)的确认。那就执行呗。

偏偏这时候不太方便,他们被叛军阿库拉攻击性潜艇盯上了。等解决完,该发射导弹了,他们又收到了一小半不完整的命令。

分歧就在这里,林西艇长认为不完整的命令毫无意义,先执行现有的命令才是正经。

而亨特副艇长并没有发动战争的魄力,他坚持潜艇应该上浮,接收完整的命令,然后在决断,即使当时潜艇通讯部件损坏,还被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盯上,并没有客观条件去满足这些。

但是亨特指责林西是战争狂人是不对的。林西艇长发射导弹是执行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的紧急行动令,命令和决断都不是他做出的,发动战争怪不到他头上。他只是准备执行现有的命令,向一个具备毁灭自己核反击能力的超级大国发射核弹。

这也是遵循体制规定的必然选择!

这就陷入了一个标准的美式主旋律电影的尴尬。

一直以来美式主旋律总在一条自己划定的特有脉络线中如履薄冰的行走,左一点,右一点,都不行。其实只要阅片量足够多就能轻易发现其规律。

那就是只要是抵抗组织的就一定是好人,至于抵抗组织到底是什么?他们抵抗个什么东西?这其实不重要,甚至于还不能说。

因为他们要抵抗的,多数时候是政治不正确的对手,而和你旗鼓相当的对手,比如苏联,其自身意识形态和社会思维是有其魅力的。如果是行将就木的腐朽帝国那也就算了,偏偏70年代还是火红的年代,大量左派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风头无量,看看当时有多少人把切·格瓦拉纹在身上就知道了。而那正是这一代好莱坞剧作者的童年时期。

因此,他们创造反派,尤其是红色阵营的具体反派的时候,用力点总是怪怪的,既要表现出邪恶,又要极力规避红色阵营本身所具有的竞争力,避免陷入反向宣传的怪圈。

但优秀的剧作者并不是那么多,大多数只是庸才而已,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避而不谈,只告诉你体制是邪恶的,但回避邪恶的具体内容。

《红潮风暴》中也是如此,林西舰长只是坚毅的履行一个战士应有的职责,他的爱国心毋庸置疑,他是对的。亨特副舰长错了吗?按照规定也是是错了,但编剧总会让他对的。在所谓“战场局势”上。

今年法国人也拍了一部电影《狼嚎》,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但剧情却没有美国式主旋律的那种必须“反骨”的掣肘,更加符合冷战思维。

一旦对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不用怀疑,祖国已经灭亡,因为你的对手毫无疑问有这个能力,做为核反击力量的最后一环,核潜艇应该立刻切断通讯,不惜一切代价立即还击。

对,所以要阻止他发射只能派自家的攻击型潜艇去击沉他。

初看也许觉得这剧情也太扯淡了。我同意剧情确实扯淡,那是编剧的能力不行,但逻辑没毛病。

核弹发射就是这样,不像《碟中谍》那样有什么毛线自毁装置,也不像键盘侠嘴里那样有什么gps制导。你不能发个信号关上他,也不能关闭卫星干扰他。核弹很纯洁,像哥斯拉大结局那种纯机械的纯洁。

因为如果核弹收个信号就能关闭,那敌方就有可能破解这个信号,如果核弹要依靠卫星引导,那敌方就有可能破解引导信息让核弹偏航,所以说,想什么呢?战略核打击这么不严谨的么?

核弹这玩意发明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且不受干扰的击中目标,所以只有躺在发射架上才最安全。要摧毁他只有拦截一条路,这点韩国那部《铁雨》真拍出了这个画面,可以参考。

所以说这种可以“反体制”的剧情也就天生反骨美国写的出来。

还别说,剧情真的很精彩,紧张,刺激!尤其是国配版,对于一部台词为主的电影来说,话剧配音腔是一种享受。极致的那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