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西游记》红孩儿的扮演者赵欣培当年为何息影?如今过得怎样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次数:149

无论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一定都对86版的《西游记》记忆犹新。因为,这部由杨洁执导,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足足影响了数代人的金色童年和青葱岁月。

提到剧中的演职人员,大家一定会想到饰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饰演唐僧的徐少华和迟重瑞、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和饰演沙僧的闫怀礼。但是,如果我提到赵欣培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会非常茫然,他是谁?

事实上,赵欣培也参与拍摄了86版《西游记》,还在剧中饰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的那句“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更是风靡一时。对!他就是“红孩儿”的扮演者。

随着《西游记》的无数次热播,捧红了一大批的演员,自然包括了饰演“红孩儿”的赵欣培,俨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星。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走红后的他并没有继续在演艺圈发展,反而从此销声匿迹了。

那么,当年的赵欣培怎么了?如今的赵欣培又过成了啥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历史。

为了杜绝某些人接二连三的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只对文字拥有原创权,图文作品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其余任何第三方都是剽窃。

1977年1月31日,赵欣培出生于北京的一户普通工薪家庭。他的父母都在国企上班,从事普通的技术工作,家中亲属都与演艺圈没有交集,谁也不会想到此子未来会通过银幕走红。

赵欣培从小就生的浓眉大眼,可爱至极,性格也非常的乖巧,深得周围人喜欢,俨然就是所有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很忙,他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住在市中心的王府井一带,幸运地就读了一所重点幼儿园。

1982年,一个剧组来到这家幼儿园挑选小演员,希望选中一个胆大英俊的男孩去饰演角色。当时,不少小朋友都踊跃报名参加了海选和面试,其中就包括了赵欣培。

若干年后,赵欣培还饶有兴致地回忆当时的场景,工作人员安排他在镜头前去抢一个小女孩的玩具。面对镜头时,他丝毫都不知道怯场,不仅夺下了玩具,还奶声奶气地冒出一句台词,瞬间就征服了现场的导演:

就他了!

就这样,赵欣培稀里糊涂地就加入了演艺圈,还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故事片《茁壮成长》。在这次拍摄中,他被场记于虹(六小龄童的妻子)牢牢记住,或许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一些事情。

拍摄完成《茁壮成长》,赵欣培自然而然就回到了幼儿园继续上学,继续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谁也不曾想到,属于他的春天还远未到来,而演艺之路也远未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呈现出了百废待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发展文化事业,中央电视台准备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搬上荧幕,于1982年2月成立了筹备小组,杨洁被确定为导演。

1982年7月3日,《西游记》正式开机拍摄,场记继续由于虹担任。因为剧组严重缺少经费,所以只能是尝试性的拍摄,在三个月后就首播了“除妖乌鸡国”以测试公众的反响。

由于“

除妖乌鸡国

”反响甚好,《西游记》剧组终于筹齐了经费,重新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拍摄过程中。在拍摄“

大战红孩儿

”时,杨洁导演又犯愁了,她连续面试了几个小孩都不称心。

恰在此时,作为场记的于虹想起了曾在《茁壮成长》中饰演过角色的赵欣培,立即就向杨洁导演推荐。

应邀面试时,八岁的赵欣培已经有过演出的经历,所以更加不会怯场。最关键的一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灵气,与“红孩儿”的形象非常相符,当即就被杨洁导演选中。据他事后回忆:

我只记得于虹阿姨带我去杨洁导演的家里,让我表演了一下唱歌和跳舞。后来,又去片场试了一次镜,就定了。

随着赵欣培进入剧组,“大战红孩儿”终于可以开始拍摄了。不过,事情还是出现了波折,出现了一幕可笑的波折。

当八岁的赵欣培第一次穿上自己戏服时,当即就哭嚷了起来:

不行,不行,我不穿裤子可不行,羞死人了!

原来,红孩儿在剧中只穿一件红肚兜和红披风,的确没有裤子。赵欣培虽然年龄小,但却怕光屁股被同学们笑话,又哭又闹不肯配合。

经过于虹的劝导,赵欣培才逐渐缓和了一些。不过,他坚持在自己光屁股拍摄时,除了杨洁导演外不能再有其她女孩在现场出现,否则会觉得害羞。这个“合理要求”,立即逗乐了在场的所有人。

“大战红孩儿”主要取景点在长白山的原始森林,而且还是七八月份。因此,当地的蚊虫特别猖狂,许多成年的演职人员都难以忍受。尤其是,在拍摄吊在树上的那段戏时,赵欣培长时间不能动弹,身上也没穿什么衣服,被咬了许多的大包。

这场戏拍完后,杨洁导演心疼赵欣培,不仅亲自给他擦药,而且还关切地询问能不能继续坚持。结果,他却信心满满地表示没问题,自己特别喜欢“红孩儿”这个角色。

拍摄完《西游记》后,赵欣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也接到了越来越多的拍摄要约和广告要约。不过,在父母的建议下,他还是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回到史家胡同小学继续读书。

在那个“

唯成绩

”的年代,根本没有人会提及素质教育,但史家胡同小学却是个例外。该校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尝试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更积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八十年代时,计算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事物,甚至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史家胡同小学却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遥遥领先于全中国99%以上的学校。

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赵欣培犹如打开了人生的新一扇门,瞬间就被这个新奇的事物吸引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历来就非常的开明,斥“巨资”为儿子购置了一台“Z80型”的计算机,还把他送入少年宫进一步学习。

小学期间,赵欣培完全成为了一个“学霸”,而且还是“超级学霸”。基本上,除了学习成绩突出,除了热衷计算机,他还爱好书籍、戏剧和绘画等,更成为了班集的班委。

六年级时,有一位导演准备筹拍一部关于青春悸动和烦恼的剧集,找到了年龄非常相符的赵欣培。不过,他似乎已经对演戏完全没有了兴趣,任凭对方如何劝说都无动于衷。

小学毕业后,品学兼优的赵欣培被保送到北京二中就读。很快,他又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和趣味相投的同学一起学习计算机,还跑到首都师范大学去参加了大学生的兴趣班。

对于赵欣培的兴趣爱好,父母历来都十分支持,竭尽所能去支持他。九十年代初,市场上最先进的“286型”要卖到8000多元,几乎就是当时最时髦的“

万元户

”全部资产。但为了儿子,他们还是毅然买了。

由于父母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逐渐由技术岗位走上了领导岗位,也增加了工资收入。以至于,当“386型”面世后,他们继续为儿子更新换代。

1995年时,18岁的赵欣培以610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录取,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梦想。当年,全世界计算机界的领军人物比尔·盖茨首次荣登福布斯富豪榜的榜首,无疑更加坚定了他未来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决心。

在大学本科的四年当中,赵欣培开始接触和学习计算机领域的高精尖知识,成绩继续高歌猛进。毫无疑问,他得到了所有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各种荣誉接踵而来。

1999年,赵欣培被北京大学保送到中科院攻读硕士。三年后,他又在本校继续攻读博士,专业始终都围绕着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

博士毕业后,多家IT公司都看中了赵欣培的能力和技术,纷纷花重金邀他加盟,甚至还愿意提供可观的公司股份。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却逐一拒绝了多份合同,似乎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2014年初,赵欣培找到了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互联网创业者朱昌霖,两人在很多方面都极为相似。尤其是,他们都坚定认为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可以服务于农业,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非常有价值。

同年7月,赵欣培和朱昌霖等人共同创立了“

北京农管家科技有限公司

”,朱昌霖担任董事长,赵欣培担任首席技术官。从此以后,公司致力于服务农业和引导农业,不断通过互联网构建金融、农资、农技和农产品这“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之后,“

农管家APP

”正式上线,成为中国第一款专门服务于现代农业的手机软件,实现了“三农领域”和移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其中,除了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外,还公布了各地的市场信息和交通信息,可谓是应有尽有。

为了扩大规模,公司在2016年获得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来自于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昆仲。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赵欣培又获得了数次注资,公司从2019年时开始大幅提升了盈利水平,年收益达到数千万元。

在产粮基地东北实地调研时,赵欣培了解到当地农民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此,通常都会向银行进行贷款,但又苦于没有可抵押的优良资产,只能通过“联保”的信用贷款方式小额借贷。

为了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也为了增加公司的收入,赵欣培提出“

用公司的名义和资产为农民担保

”。这样一来,公司收取了一定比例的服务费,银行也敢于向各个农户放款,农民也缓解了资金的缺口和压力,可谓是“

三赢

”的结果。

不过,“农管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困境。由于公司作为担保方,经常都会代农民向银行偿还欠款,等农产品出售后再向农户索偿时却未果,只能起诉至法院,这种案例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时已经发生过数十起。

受此影响,农管家的资金面也变得紧张起来。到了2020年初,企业以经营不善为由向许多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在员工集体诉讼后被法院宣判败诉。

不可否认,农管家在近年来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但赵欣培本人的从商路似乎并没有就此打住。据悉,他除了担任农管家的董事外,还在其它的51家公司任职,身家过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现如今,这位曾经的红孩儿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发福中年人,但却已经在演艺圈和商业圈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他还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难怪,有越来越多的网友由衷地赞叹:

红孩儿真不愧是牛魔王的儿子,真牛!真牛!

@文史不假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