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憋了一整年的大实话,这些“年度影人”终于有机会说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71

2021到头。

今年你追过印象最深的剧有哪些?

给个快闪,看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

今年的国产银幕,又是哪一部让你若有所思,不愿离去。

又到了年度盘点的高发期。

但这一次,比起单方面总结。

不如直接杀到当事人面前,看看他们怎么说。

不问不要紧。

一起了话头,这火力输出根本停不下来。

秦海璐:我特别不同意中年女演员的危机,中年男演员就没有危机吗?

陈正道:有时候你想发糖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吃到的是屎。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吐不快?

他们全都是今年知乎上榜的“年度影人”,这不仅是表彰,更是一次机会

聊一聊这一年遇到的困惑,行业的现象,以及创作者和观众还有哪些需要填补的共识。

这一场问答。

没有了多少高深专业的知识,在Sir看来,它最大的干货是真诚。

表达越来越容易被误解。

共情逐渐被割裂和站队代替。

一点点真实的想法,实在已经难得。

01

“夹带私货”or“自我表达”?

论近几年的网络高频词。

“夹带私货”,绝对算一个。

虽然Sir无法定义什么才叫“私货”,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感受和想法。

也不太能够理解,一部只有“公货”的电影,会是什么面目。

但也不妨碍有电影频频被这个词中伤——《八佰》《永恒族》《雄狮少年》……

还有今年的这部《盛夏未来》。

一个吻,让导演陈正道陷入争议。

有人怒打一星,大喊退钱。

他不爱她。

他吻她。

这算“渣”了吗?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渣男无疑了,但十九年前的那部经典青春片《蓝色大门》里,暗恋女同学的桂纶镁,也还是亲了追求她的陈柏霖。

好像我们今天的青春已经不允许犹疑、试错,每个人都正确得说一不二。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质疑。

陈正道在反省:

我不能永远用我那个时代观众喜欢什么

我过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

去预判年轻观众

被铁拳砸怕了?媚青?丧失自我表达?

下面这句话让Sir感觉说得很中肯:

到底你是不是判断观众的过程之中

观影体验之中

不会让观众在电影院觉得

这个体验跟导演想传达的不一样

我觉得这是一个失格的类型片导演

迎合观众的心态并不等于说导演放弃立场。

有的电影是建造一座神龛,让观众自己走进来参观。

但对商业片来说,是要主动走向观众的,不仅要呈现表达,还要

精准把控观众对于表达的心理反应。

喜剧片,要点中笑穴。

悬疑片,就是每一个情节都扣动观众心弦。

所以陈正道说,他会抱着学习的心态。

一边继续讲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一边也要更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自我表达不容易。

要做被大众认可的自我表达更不容易。

令人欣慰的是,访谈中没有一个人因为难,就打算放弃。

相反他们更加呵护这份难得的自我。

《扫黑风暴》导演五百,对于自己的作品就有着“护犊之心”

我觉得就是作为一个创作者

本身首先你自己一定要坚信这件事情

那是一种

“爱而不得”

的不满。

甚至把话说的更“狂”一点。

比如下面这位:

拍的不好看?

没事,反正也不是拍给你看的。

我做这个节目是为了谁做的

而这些人会不会喜欢

我只是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

我喜欢的人喜欢我

严敏。

作为《极限挑战》前四季的总导演,说话就得这么硬气。

毕竟,人家做的是“作品”,而非“产品”。

做产品和做作品其实都有可能扑

那我们干嘛不做作品

看到没。

不仅将个人创作的匠心基础一语道尽,还直接把行业规则聊开。

要赚钱,那就做产品;要表达,那就做作品。

可能有人要问了。

两者不能兼顾吗?

答案还是:可以,但很难。

我能够坚持的就是说围绕这个大舆论场

做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表达

但是就是说我不能保证说

每一个都是又叫好又叫座

“夹带私货”,可能就是创作者天然的诉求。

你选择你想听。

他选择他想说。

互相对抗、博弈,也互相慰藉、取悦。

02

业内看门道

年初最火的《司藤》,让多年“捧不红”的景甜实红了。

“大女主戏”,形容景甜再合适不过。

但这次意外走红,也让她有了和以往不同的看法。

原来强捧的大女主,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我会觉得“大女主”啥意思

就女生戏多一点吗

其实不是

这个女性角色周边的人物

围绕她的人物

或者她去围绕别人

没有一个说是你可以唱一个独角戏

我觉得这个概念不太正确

“大女主”并不是个例。

标签化,已经成为了受众看待影视作品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普遍标签化的背后,很可能会是随之而来的

“扁平”

不只是影视,还有综艺。

提起杨笠就是“女权”,讲到王建国就是“谐音梗”,聊徐志胜的“外貌”便直接开笑。

可以吗?

可以。

虽带来了流量,却也埋没了他们本来的光芒。

所以严敏才说了这番话:

请我们不要再用饭圈的思维

请我们所有观众

多从内容和表演的程度角度

而不是他有多少粉丝

这些行业内的人士,站在影视圈的信息风口,接收着更为广阔与丰沛的资源。

也因此,他们能够以一己之力,为国产作品与圈内现象做出更为精准的解读。

往小了看。

可以是一个角色、一个镜头。

往大了说。

则着眼于宏观、大局、风向与时代。

影院闭门,剧组停工,演员无戏可拍。

对普通观众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居家看视频和出门看电影的区别。

如果你全部放到流媒体上的话

这个行业里面就拍不起电影了

你现在只能靠院线去把这个票钱卖回来

也就是说电影院一停

靠流媒体那真的马上行业就死掉了

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不能去电影院看电影,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一种

“怠慢”

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众能够接收的。

全部大打折扣。

你能想象如果在手机上看金刚

会觉得它有威慑力吗

作为普通人,面对流媒体当道的快捷与便利,很难不陷入碎片化冗杂的时代浪潮中去。

但作为导演、演员这样的从业者。

能够了解普罗大众的喜好,又能跳出来,在浪潮之外看清局势。

说白了。

认清潮流和掌稳舵盘,缺一不可。

03

前浪与后浪

流媒体成为观影主力军。

——这只是时代变化中的一环。

只有取代和更替,是唯一的主题。

关键是,这样的趋势,在缓慢,却又无止境地攀升着。

乃至身不由己,成为其中的一员。

潮起潮落。

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时代再合适不过。

前浪,可以是更加老派的手法与创作过程,或者是创作者的心态;

后浪,则可以看作科技与信息的井喷式发展,其中夹杂着“前浪”们的加入、吸收。

整体如此。

个体亦然。

仍旧是那个被问烂的娱乐圈问题——

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在一波波顶流小花和小生崛起的同时,人到中年的演员们是否会面临“无戏可演”、“只能演妈/爸”这样的困境?

前浪,似乎只能是被后浪拍到沙滩上的命。

关于这个问题,参与此次影人问答的三名演员都有自己的看法。

乐观派的。

比如秦海璐和景甜。

这是个伪命题

每一个女演员的每一个年龄档

都是你自己的黄金期

请珍惜

人生的故事就是一直在发展

一直在存在

那为什么我们可以刻画它的

却是有限的呢?

也有现实主义的。

就像黄轩。

随着我自己的年龄的变化

让我觉得属于年轻演员的戏还是多很多

因为我觉得主流的戏的主角也好

男一号女一号

还是以年轻人居多

接着话锋一转。

“中年危机”虽然存在,但,只要有喜欢的角色可以演,那就没什么好怕。

可以多样,可以专业,可以精妙。

但无论怎样的表达,都是这个行业从业者拿自己举例后最亲身的感受。

这个“快时代”有许多东西都稀缺得不行,而如果非要追究一个“最”字,那一定是这种逐渐被削弱的“真”与“实”。

前者是在鱼龙混杂的碎片中仅存的一点苛求;

而后者,则是在时代的泡沫中沉积下来的笃定与坚守。

我们也终于可以在一场影人问答中,坐下来,倾听那些缓慢而又真挚的吐诉。

开阔眼界,带来帮助,抑或引发共鸣,总会有所获得。

最后。

重磅来袭。

2021知乎高分年度作品榜,已新鲜出炉。

《扬名立万》《悬崖之上》《第十一回》《山海情》《觉醒年代》《我在家乡挺好的》《爱很美味》……

让这些在2021,或让你激动、感触、泪奔、喷饭、揪心、回味的佳作全员报到。

还没看?

那可以收藏片单了。

以后剧荒,就看看知乎上大家都聊啥。

为什么是知乎?

正如知乎影视答主@宋雯婷所说,知乎代表的,是

视角。

多元的、专业的、综合的、个性的……

作为大众熟知的知识“干货”平台,知乎自然也要承担起信息时代自己应该扛起的那一面大旗。

干货x影视。

这一波梦幻联动,直接让今年那些曾经耀眼的佳作“二度出圈”,为观众与影迷开路,直通最精准的解读与最个性的表达。

就像是知乎的Slogan:

有问题。

就会有答案。

不管是一句台词、一个镜头,还是一场争议、一种思潮。

敢发问,自然会有回声。

有的时候,看一部片又不一定需要答案:

导演手法怎么样,表演好在哪,电影表达了什么……

因为答案不是专业的唯一,而是你我心中的感受。

在知乎,你可以发现一样的好奇,发现不一样的视角,发现一部片连接起的万千共鸣。

这是影视x干货。

但同时也是这时代大潮中不可割舍的一道风景。

透过这一滴水。

兴许,我们就能看到更明晰的,整个世界。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