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分析喜剧电影票房持续走高折射出的几个问题-经过一轮一轮的资本大战,口碑角逐,粉丝拉票,片方下场,今年的春节档终于渐入尾声。单从票房上看,《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双双超过40亿,成为了绝对赢家。
而这两部电影,都是喜剧。有心的观众可能会留意到,近年来,喜剧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几乎占据了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5《唐人街探案》8.23亿
2015《夏洛特烦恼》14.48亿
2015年《港囧》16.14亿
2016年《美人鱼》33.97亿
2018年《西虹市首富》25.48亿
2018年《唐人街探案2》33.93亿
2019年《疯狂外星人》22.14亿
2019年《新喜剧之王》6.28亿
2021年《唐人街探案3》40亿(暂时)
2021年《你好,李焕英》40亿(暂时)
再来看,新近出炉的最高票房演员前五名
除了吴京,其余四位都是主打喜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喜剧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尽管今年的《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质量都并不是很好,仍然刷新了新的喜剧电影票房。
由此可见,中国大众真的喜欢喜剧。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讲究“独乐了不如众乐乐”,讲究“团圆”“喜庆”,所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充满了“善”的成分,喜爱热闹,喜欢喜剧,喜欢大团圆。所以,喜剧电影很能契合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喜剧大师周星驰的电影能够经久不衰也有这样的原因。(不过,笔者觉得,周星驰的电影大都是喜剧的外衣,悲剧的内核。)
第二,中国大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不高,甚至越来越低。
人们喜欢喜剧,除了上面说的文化基因个人喜好之外,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缺少幸福感。当一个人在生活中过得很压抑、疲惫、劳累、辛苦的时候,比起悲剧,一定更愿意选择喜剧。。现实已经很苦难了,谁还愿意花钱去看别人的苦难?我花钱去电影院是要买快乐的,不是买不痛快的。
当年,冯小刚用心制作的电影巨制《1942》就是明证,明明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因为讲述的是苦难,所以票房不佳,冯小刚备受打击,还说出了“中国烂片多,是因为烂观众多”的狠话,至今为人诟病。然而从某个角度来说,他说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资本是逐利的,观众喜欢看什么,资本就拍什么;如果好片没人看,那就不拍好片了。只是冯小刚们不懂得普通大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琐和悲催。所以啊,喜剧票房的持续走高,其实正反应出中国大众的生活苦难指数在增高,持续走高的房价、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就业难度的增加,婚恋问题,疫情带来的各类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在让中国人民变得疲于奔命,正在削弱中国人民的幸福感。
第三,中国大众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
这话说出来,可能会得罪人。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包括笔者在内,对一些高深的内涵丰富的电影都缺少鉴赏力。譬如黄渤的《杀生》,导演荒诞的镜头语言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相信很多人是没有看懂的。正因如此,那些被各大奖项追捧的文艺片往往不受普罗大众的欢迎,放到电影院,票房总是惨淡。陆川贾樟柯王家卫都逃不过这个宿命。
这是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鉴赏能力不能提高,那么制片方受利益驱动,便会主动迎合,导致电影质量的持续低下。这可能也是中国电影质量不算好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中国的电影人缺少引导培养观众审美能力的职业责任。
电影是艺术,喜剧电影也是艺术。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美的。即便是喜剧,它也应该有喜剧的美。
可是很明显,中国电影人更乐于逐利,什么火拍什么,扎堆拍,赶进度地拍。喜剧火了拍喜剧,但快速地节奏和亢奋地追逐,缺少对剧本的打磨,对生活的升华,对美的追求。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囧系列,唐探系列都是一部不如一部,而且一部比一部低俗,看过的观众当有此感受。就算你笑了,也笑得不高级。都有沈腾的《你好,李焕英》也比不上《夏洛特烦恼》和《西红柿首富》。电影人们急着赚钱,急着表现,急着对赌,急着分账,就是忘了,作为电影人,他们更应该担起涵养广大观众审美能力的责任!
其实,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但是太晚了,今天就到此吧。[来看我]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