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再见了,杨采钰,再见了,梁思申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1   浏览次数:147

杨采钰

的演艺之路,要从17年前一部动画片说起。

那时动画片《哪吒传奇》热播——

“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这首主题曲响彻大街小巷。

你一定听过这首歌曲,但或许你并不知道,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就是

杨采钰

,多年后她成为了“冯女郎”,主演了《芳华》后,又在今年《大江大河2》饰演了

梁思申

一角。

1、

杨采钰身上有三个标签。

她的第一个标签是女学霸。

她的成长道路上荣誉傍身:全国拉丁舞金牌得主、校园歌手大赛冠军、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金奖得主…

她的第二个标签是关系户。

就是这么一位人美歌甜的人生赢家,却选择嫁给了大自己30岁的陈金飞。

陈金飞是谁?刘亦菲的干爹。

刘亦菲辛苦跟了他这么多年没有获得名分,没想到被称为“刘二菲”的杨采钰却一步到位了。

想到刘亦菲要叫比自己小5岁的杨采钰干妈,真是画美不看。

杨采钰和陈金飞是不是真爱不知道,但自从傍上了这位大佬,杨采钰的资源可谓好得不得了。

可以说没有老公背后的“钞能力”,这样顶级的资源是不可能找到她的。

最近杨采钰多了第三个标签:《大江大河2》的女主演。

在剧中她饰演了梁思申。

2、

《大江大河》是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

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很多演员都是靠着正午的电视剧迎来事业起飞的。

比如黄晓明,一度被批油腻,但出演了正午的《琅琊榜2》后,口碑回升很多。

比如姚晨,在《潜伏》之后因婚变传闻,事业一度停滞,正是出演了正午的《都挺好》迎来事业回春。

再比如童瑶,被称为“小章子怡”,读书时就和张国立的儿子谈上了恋爱,但因为情感纠葛事业一度被毁,沉寂十多年也是凭借出演《大江大河》拿到了白玉兰最佳女配角,今年更是凭借《三十而已》跻身至一线影星行列。

第一部成功后,正午召集了原班人马拍摄了第二部。

3、

相比第一部,第二部最大的变化就是女主角。

第一部的女主角宋运萍不幸去世,第二部的女主角成了宋运辉的学生梁思申,她在第一部里还是个小姑娘,到了第二部出落成了大姑娘,这个空缺的角色一时间成了香饽饽,选角之争由此展开。

刚开始原本定的是金晨,她在第一部里就客串了长大后的梁思申,从外貌来看,她和小梁思申长得也颇为神似,后来在播出时考虑到这段剧情比较敏感,正午把金晨的戏份全删了。

但金晨显然觉得第二部自己女主的位置稳了,还频频在社媒里cue梁思申。

没想到很快金晨被踢出局,女主角换成了钟楚曦。

随后《大江大河2》官宣杨采钰成为女一号。

一时间网上民怨沸腾,“杨采钰靠关系挤掉金晨”的传言也甚嚣尘上。

对于此事,社长觉得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杨采钰能“截胡”金晨当然和她的背景有关,但和金晨自己不给力也有直接关系。

正午阳光是出了名的“品质控”,他们的剧里一般都会找演技过关的知名演员,即使是王子文这样的关系户演技也是过得了关的,他们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关系户砸了自己的招牌。

我们就对比一下金晨和杨采钰就发现差距了。

两人都是大美女,但金晨的长相缺少辨识度。

关键是,在第一部里金晨扮演的梁思申是个酱油角色,她客串了几天还被删光了戏份,第二部梁思申是女一号,两个角色在两部戏中的分量不一样,这意味着你客串了第一部剧,不代表着你就能出演第二部剧。

而且杨采钰相比金晨最大的优势就是英语口语,她和剧中的梁思申一样都是海归,都能说一口倍儿流利的英语。

而且她比金晨更年轻,长相也更有辨识度。

有颜有背景演技也不差,剧方选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吧。

我们再看看杨采钰在剧中的表现。

39集的电视剧,女主角杨采钰直到第24集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比另外两部剧。

《大秦赋》里,剧组强行让40岁张鲁一演14岁的嬴政。

《上阳赋》里,剧组强行让41岁的章子怡演15岁的少女。

杨采钰在这部剧里丝毫没得到“关系户”应该有的待遇,说明正午选她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而且本剧的配音都是演员自己上的,我们试想如果让金晨来演,别说演技,她那口塑料英语就让观众直接出戏了。

当然必须承认,杨采钰在和王凯、董子健等表演对手戏时,演技还是被压制的,她出场后,整部剧张力也少了很多,豆瓣评分也从9.3微跌到了9.1分,但这部剧本质上是三个大男主剧,轮番位论戏份她顶多排第四,就她表演出的水平还是配得上这个位置的,说她一句演得不错,不过分吧?

目前《大江大河2》已经完结,宋运辉被下放到农药厂当厂长,这部剧也在他的喃喃自语中画上了句号。

不出意外,杨采钰也将在第三部里继续扮演梁思申,她的戏份也会加重,我们祝她好运。

此时说一句,再见了,杨采钰,再见了,梁思申!希望《大江大河3》更好的相见……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