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从开播遭全网群嘲,到豆瓣9.5分,这部抗战剧至今还是国产第一-
2006年,《亮剑》成为现象级的连续剧,席卷国内各大电视媒体,在15年的时间里,重播几千遍,位居连续剧重播榜第二,要知道排名第一的是86版《西游记》。
尽管《团长》的重播率和观众知晓率,远无法和《亮剑》相提并论,但《团长》却以挑战者的身份,颠覆性的效果,重构了大家心目中对抗战剧的所有想象。
此后,关于国产最好的抗战剧的归属,《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争斗,自《团长》2009年上映以来,就没有停歇。
二者孰优孰劣,争议不断,精彩程度堪比华山论剑。
时至今日,《团长》豆瓣评分9.5分,以0.1分的微弱优势,压《亮剑》一头,成为国产抗日剧中评分最高的作品。
究竟《团长》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将《亮剑》这个旧王挑于马下,今天柴叔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亮剑》与《团长》虽然都是抗战题材,但是二者主题的呈现,却是风牛马不相及。
好比,柴叔是某电视台的台长,为了追求收视率,哪怕《团长》拥有最高的评分,柴叔也一定会毫不动摇地选择《亮剑》。
而柴叔要替一家抗战主题博物馆选择一部展播片,那么这部影片就非《团长》莫属。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反差?
原因就在于《亮剑》是一部主旋律的剧集,以李云龙的人物经历为脉络,描写他的快意恩仇、英雄气概,全剧气势酣畅淋漓,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李云龙率领的新一团被坂田联队围困,旅长让他交替撤退,他偏要战场抗命,从正面突围,击毙坂田。
反观《团长》一群残兵败将组成的炮灰团,就没有如此大开大合的豪气了,它通过一群“炮灰”式的小人物,血淋漓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黑暗,人性的真实面目让人触目惊心。
冒牌团长龙文章,带着一群残兵历经九死一生返回怒江边的过境线时,却遭到对岸国民党军队的拒绝,只得独自抵抗日军的扑杀。
当炮灰团奋勇冲杀进日军据守的南天门树垒后,原本设定的增援迟迟没有到来,此后30多天的时间里,炮灰团的弟兄们深陷绝境,不知挨过了多少波日军的全力冲锋。
纵观《团长》,整部剧情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没有一丝《亮剑》那种营造的荡气回肠的快感。
如果说《亮剑》是一部慷慨的英雄故事,那么《团长》就是直达人性的现实故事。
两部剧的团长李云龙和龙文章虽然都是小人物出身,但由于两个人不同定位,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农民出身的李云龙,带着一股流氓式的气息,说话粗俗、油滑,经常满嘴跑火车,只占便宜不吃亏。
降职被服厂当厂长的李云龙,官复原职后,立马顺手牵羊卷走三百套新军装。
正是李云龙有着一股农民式过日子的思想,靠着精打细算,队伍才不断发展壮大,取得革命胜利。
当李云龙面对日军的侵略时,也丝毫不让,尽最大努力守护自己的同胞兄弟,和日军拼智斗勇,尽显出农民式的质朴与淳厚。
所以,李云龙这样接地气的人物角色,自然极富人缘,受到男女老少人的喜欢。
而《团长》的假团长龙文章,也是小人物出身,他没有老家,自幼颠沛流离,生于战火长于战火,但却不像李云龙那么直率、朴素。
他看起来有点疯疯癫癫,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让人捉摸不透,如同他曾说自己会招魂、跳大神一样,浑身透着一股子邪性。
他如同救世主一样突然降临,借团长之名带领这群无头苍蝇走上返乡归途,没有杀敌卫国和建功立业的想法,只有一句“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的咒骂,让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没想到,这个来自五湖四海,吃尽败仗、各个心怀鬼胎的炮灰团队伍,还真凭借龙文章疯子的方式改变了这个乱局,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个团。
与《亮剑》中李云龙虎虎生风,蓬勃发展的革命事业所不同的是,《团长》中的龙文章从来没有光鲜靓丽的一面。
他总是带着忧郁的色彩,整日连哄带骗,让炮灰团的战友能够有活下去的希望。
在艺术上来说,龙文章这么一种“另类”的形象塑造,如同鹤立鸡群,在以往抗战剧高大上的人物样板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国内关于极少数的远征军题材的抗战剧集,观众们也都在观看完后,留了对那些客死他乡无名英雄的缅怀与祭奠。
可编剧兰晓龙却在一次访谈中否定了告慰英灵的目的,他认为这部戏是写给活着的人看的关于死者的戏,用写实的笔触,还原最真实的战争情景。
如同《亮剑》一样,它们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向大家展示了抗日战争不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般的“神剧”情节。
为此,《亮剑》中楚云飞部下曾嘲笑八路军为什么要拼刺刀,李云龙只是苦苦咧嘴回答到:
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程度,远比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想象的更为恶劣。
而《团长》主要刻画的都是一些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人物。
东北人迷龙,偷蒙拐骗开启了黑市,坐地发起国难财,在他的眼里有吃有穿,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好的日子。
上海人阿译一个被孤立的理想青年,软腔软语、磨叽哒哒,他纯洁、迂腐的性格特点与炮灰团的成员格格不入,经常受到大家排挤。
还有湖南的不辣和广东的蛇屁股,两个人风格迥异,一个胆大不羁,一个胆小慎微,经常吵嘴斗架,语出惊人……
《团长》通过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多个形象生动的小人物,用这群炮灰们的生存状态,诠释了抗战的另一个层面:
成为英雄的前提,他首先得是个活生生的人。
作为国内两座抗战剧的高峰,《亮剑》和《团长》就好比手心和手背。
《亮剑》正如名字所言,面对强敌,即使敌众我寡,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
李云龙自己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功绩都堪称人生赢家,让观众看完满心安慰。
而《团长》则好似《亮剑》的B面,没有激昂的旋律和完美的故事结局。
只通过一个个真性情、普通的小人物,告诉我们在家恨国仇面前,不是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英雄。
整部剧色调灰暗,这群炮灰们一直在现实的泥泞中挣扎,在绝境中挺起脊梁,向鬼子发起命运的抗争。
诚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论是《亮剑》的爽快,还是《团长》的悲恸,在柴叔看来,这两部剧都是实打实的好剧。
如果非要论一个第一,还是《团长》略胜一筹。
毕竟这部剧,在豆瓣上从刚上映的8.5分,经过数十年的沉淀,直飚9.5分,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金子就会发光。
-END-
【文 | 雪城公子 】
【编辑 | 语非年 】
关注
@柴叔带你看电影
,更多精彩不迷路:
巩俐殿堂级演技,刘佩琦最“蛋疼”之作,《秋菊打官司》那些事儿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