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赵丽蓉:那个永远说着唐山话的老太太,我们想你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7   浏览次数:209

在如今的文艺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演老太太的演员。那么,我们最早看到的初代国民老奶奶是谁呢?

那就是老演员赵丽蓉。她最早是一位评剧演员,后来被广大观众熟悉,是通过演喜剧小品。1988年,60岁的赵丽蓉首次登上春晚,表演了小品《急诊》。那之后又演过《英雄母亲的一天》《妈妈的今天》《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小品,成为九十年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小品演员之一。2000年7月,赵丽蓉因病去世,享年72岁。

这一次,我们就来历数一下赵丽蓉演过的小品。

01

赵丽蓉在电视上演的第一个小品是什么?

不是1988年春晚上的《急诊》,而是1987年在《西游记》剧组晚会《齐天乐》里演的《柜中缘》。

她不是在《西游记》里演了车迟国王后吗?导演杨洁邀请她来演这个喜剧小品。最开始赵丽蓉不敢接,怕演不好,有人还劝她别参加这样的晚会,免得自毁形象。经过杨洁的再三劝说,她才演了这样的小品,从此和晚会小品结缘。

02

1988年,赵丽蓉首次登上春晚,演了小品《急诊》。

这个小品的主角并不是赵丽蓉,而是那时候正火的演员游本昌,他演的电视剧《济公》热播,而且在那之前他已经参加过几届春晚,算是熟脸儿。不过赵丽蓉的出现,还是得到了一个碰头彩儿,这也和她说的唐山话有关。一上来她就说演她女儿的王丽云,“干啥呢这是”,立刻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赵丽蓉演的这个姥姥,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确实有些老糊涂,认为小孩子的脑子不该用得太狠,作业出题太难,“长虫和王八打架净绕脖子”。第二也能看出她对外孙子那是真爱,尤其还提到她演过的花为媒,说只要外孙子一喊姥姥,她心里就比听新凤霞的《花为媒》还要过瘾。我们知道这出经典的评剧,她和新凤霞曾经一起演过,而且还拍过电影,在当年影响很大。

这个小品的结尾也很别致,在外孙子的要求下,赵丽蓉演的这个姥姥豁出去了,一边儿跳迪斯科一边儿唱流行歌曲《我一见你就笑》。这首歌的原唱是邓丽君,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作为这个小品的底,是非常成功的,现场观众全都在乐。

03

1989年,赵丽蓉和侯耀文演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如果说到表演自然,我认为在这里面表现得最淋漓尽致。她演的是一个城里的老太太,每天为买豆腐着急,但从她的打扮,还有给孙子讲的故事来看,她应该是农村老太太出身,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生活。赵丽蓉是很适合演这种乡土气息更浓的老太太的。有些小品演员,你看他在台上表演,演着演着经常会表现出演员本人的一面,让观众有些出戏,但在这里赵丽蓉一直钻在人物里,不管是她说台词的时候,还是听着搭档侯耀文说台词的时候,显得非常真实。

说起来这个小品是赵丽蓉登上春晚的第二个小品,但她出演这个角色,还经过了导演组面试。

因为这个角色毕竟不是住在农村的乡土老太太,导演担心看上去乡土气息比较浓的赵丽蓉演不了,赵丽蓉就当面给他们演了一段儿,还没演完导演就乐了,说赵老师这个小品就由您来演了。

再说一句这个作品本身。央视春晚到现在将近40年,绝大部分小品都是剧组组织完成的,《英雄母亲的一天》非常特殊,它是剧组向全国征集来的投稿作品,能够被选中被修改还被赵丽蓉这样的老艺术家演出来,真是太难得了。

04

1992年,赵丽蓉和巩汉林、李文启演了小品《妈妈的今天》。

这有点儿像《英雄母亲的一天》的续集,但这个老太太明显比上一次洋气了不少,精神面貌也不一样,这也是赵丽蓉和巩汉林在春晚上的第一次合作。

它反映的其实是黄昏恋的社会话题,这在当年还算是比较新潮的话题。尤其最后赵丽蓉把大红衣裳一亮,说除了物质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在当年也是非常超前的。这段小品,最后也是以赵丽蓉的舞蹈结尾,同样也掀起了那台晚会的高潮。

那个时候,探戈应该是刚刚被国内的人知道,我相信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别人跳探戈,就是通过赵丽蓉这段表演,反正我是这样。巩汉林扮演的儿子说,他妈妈的样子“有点儿教授风度”,这话确实有点儿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赵丽蓉的舞步确实可以用“帅”来形容。尤其她进行示范时候的那种自信,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动作和唐山话顺口溜结合起来,既有点儿违和,又能让人看到一些要领,还是比较服气的。

05

1993年,赵丽蓉和蔡明、郭达演了《追星族》。

这不是春晚小品,是1993年央视台庆晚会上的作品,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很深。我认识的一个人,对小品多有研究,他甚至认为这是赵丽蓉最好的小品。

那时候追星族这个词刚出来没几年,现在想想那时候追星简直太小儿科,也就是在屋里贴贴明星照,在本子上抄抄明星档案,看看演唱会,看看电视节目,是不太可能像现在的铁粉,能观察到爱豆的一举一动的。但在那个时候,小品能够比较早反映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是挺难得的。

赵丽蓉这次演的是从乡下到城里探亲的老太太,对追星这些事儿完全不了解,所以闹出不少笑话,比如以为追星族是爱唱歌的那个族,壮族,比如档案的事儿,都在人事部门存着呢。比如她说,这些人的媳妇儿一定很漂亮,还有不知道星星点灯,只会唱闹花灯,还说一会儿灯就出来。

蔡明说起过和赵丽蓉一起演《追星族》的事儿,首先她对赵丽蓉演戏的水平非常钦佩,另外就是很敬佩她的敬业态度。考虑到赵丽蓉年岁已高,那时候她已经65岁了,剧组就给赵丽蓉专门配了车。每次排练司机去接她,只要定好时间她从来不让司机等,总是提前15分钟赶到约定地点等着司机,每次都是这样。

这也让我想起这几年网上的一段老视频,赵丽蓉应该是在八九十年代参加一场座谈会,她发言一点儿不摆前辈演员的架子,说的都是大实话,而且都是很谦虚的话。

她说,“咱们老艺人有个准则,叫做能耐大值钱,架子大不值钱。我自己有点儿成就,都是观众给的。”你看,既会演戏,又会做人,赵丽蓉老师曾经身处的年代,可能更容易出现像她这样,令人尊重的大演员吧。

06

1994年,赵丽蓉和李文启等人演了小品《吃饺子》。它的说教意味太浓了,除了辩论的几句台词,还有最后的的唱段,亮点不多。

重点说说1995年的《如此包装》。这应该是赵丽蓉在春晚最后几年奉献出的最精彩作品,麻辣鸡丝的签名让人笑,最后又唱又跳让人看得又高兴,又有点儿心疼。

有两个地方印象很深。一个是赵丽蓉唱起了30年前《花为媒》里的著名唱段“报花名”——“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这两句唱词,当年就是她在评剧《花为媒》里的唱段,她在里面扮演的是老妈子阮妈,你仔细听赵丽蓉在这个小品里的演唱,那时候她已经67岁,但唱出来依然韵味儿十足,尤其“看谷秀”之后好几个“小拐弯”,还是那么好听。

第二个印象深的,就是她在最后的连唱带跳。相对于之前她小品里的唱跳,这段歌舞节奏更快更激烈,是更挑战老年人体力的。这个表演背后,赵丽蓉是付出很多辛苦的。因为小时候练功狠,从1992年开始,赵丽蓉就开始受到腿伤的折磨。反映在这个小品里,按照最初的设想,她应该是唱跳结束跪地之后单手上举,来一个定格。

但就是因为膝盖墩地那一下腿太疼了,她跪地之后差点儿摔倒,下意识地伸手去撑,才避免了一场舞台事故。所以我们看到舞蹈结束之后,赵丽蓉脸上的难受表情,与其说是小品里那个人物的,不如说那就是赵丽蓉下意识的真实表情。演完回到后台,赵丽蓉那个膝盖肿得老高,到了需要做手术的程度。

07

1996年,赵丽蓉和巩汉林、金珠演了小品《打工奇遇》。

小品中赵丽蓉和巩汉林的一些唱段,来自评剧唱腔,这对赵丽蓉来说得心应手。郭德纲说过一段关于评剧的相声,他年轻时候在戏班儿唱过评剧,很多唱腔张口就来,他在这段相声里就唱起过赵丽蓉小品里这段儿的原唱原词,每句唱腔都能对应上,当然小品把词儿都给改了,改成了唱宫廷玉液酒。

这个小品的一大亮点,是赵丽蓉现场写毛笔字,也就是“货真价实”那四个字。不能说这几个字写得有多么好,更没办法和书法家相比,但我们得想想,赵丽蓉从旧社会走过来,而且从小在戏班长大,她是不认识字的,对于这样一位老人来说,能在短时间之内练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

最早是想的写八个字,除了货真价实还有童叟无欺,赵丽蓉最开始练的也是八个字,后来导演组考虑到写八个字时间太长,太考验观众的耐心,最后就改成四个字。

顺便说一句,前几年有一次在什刹海银锭桥旁边的烤肉季吃饭,我发现墙上居然挂着赵丽蓉写的这四个字,我走近仔细看,还不是印的,是手写上去的,写法和春晚上的几乎一样。赵丽蓉落款写的年份是丙子年,算一下就应该是1996年,也就是演《打工奇遇》的当年。

08

1998年和1999年,赵丽蓉分别演了《功夫令》和《老将出马》。从作品质量来看,这两段作品都没有办法和赵丽蓉的代表作相比,但这已经是赵丽蓉在春晚最后的演出,如今看来纪念意义大于作品本身的精彩程度。

就是在备战《老将出马》的时候,赵丽蓉被查出肺癌晚期。《老将出马》成为赵老师的遗作,小品里那个向观众谢幕挥手的镜头,是她从艺一生留在荧幕上最后的镜头,而里面那首英文版的《我心永恒》,也成为赵丽蓉老师的绝唱。

09

最后,再总结一下赵丽蓉老师的表演风格。

首先说赵丽蓉最适合扮演的,也是观众最欢迎的,还是她塑造的各种母亲、奶奶、姥姥这种形象,总能让人想起自己的家人,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能被她时不时露的“怯”逗笑。我们家里的老人常常也是这样的,远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近到爸爸妈妈,他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像年轻人那样与时俱进,很多想法确实显得有点儿土,但只要我们是爱他们的,就不会觉得嫌弃,反而感觉好玩儿,而且愿意给他们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他们听完也会跟着我们一起笑。

导演们肯定也是看到赵丽蓉最适合扮演这一类老人角色,才找她来演这么多小品,单从小品来看,她演的大部分也是这一类角色。至于为什么有的精彩,有的不够精彩,我觉得不是赵丽蓉表演的问题,而是剧本不够扎实,没有把赵丽蓉的魅力散发出来,这是有点儿可惜的。

比如《吃饺子》,比如《老将出马》和《功夫令》。尤其是到后期,观众们肯定是希望能在春晚看到赵丽蓉老师,但明显能够看出来《老将出马》《功夫令》写得都比较差,如果说赵丽蓉一些经典小品是演员和作品互相成全,那到这时候就成了单靠赵丽蓉来保作品,又赶上这俩作品的题材,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家庭题材,所以演出来就比较尬了。

我估计到最后那两年,赵丽蓉老师自己也能感觉出有点儿力不从心,她演了一辈子戏,太知道观众识不识货,对作品是不是真正认可,还是只是尊老敬贤。

所以我大胆猜测,如果赵老师并没有在2000年去世,在那之后她也很有可能不再轻易登春晚了。知道舞台上的进退,这应该也是赵丽蓉老师他们那一代老艺术家的风范。

那个永远说着唐山话的老太太,我们想你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