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狗十三》:如果人生一定要“长大”,还请让它来得更温柔一些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161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是逗得观众开怀大笑?还是眼花缭乱的特效渲染?

是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亦或是循循善诱,告诉你一个人生真理?

都是,也都不是。

在我心中,一部成功的电影应该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发观众自己去思考——《狗十三》就是如此。

相比邓超的《银河补习班》,《狗十三》显得非常讨巧。

女主角李玩,从可以因为好恶而拒绝一杯牛奶,到再也没勇气拒绝递来的一杯酒。

从可以为爱因斯坦和全家人作对,到再见到爱因斯坦时害怕它认出自己。

最后吞下狗肉的那一刻,李玩终以将“自我”当众献祭的方式,换来一张通往成人世界的入场卷。

影片的最后,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

李父在《再回首》的歌声中痛哭不止?

此刻的他是否回忆起,当年和李玩妈妈一起时,自己也曾拥有的真和梦。

到如今,他却只能把社会带给他的伤,再次强加到自己女儿身上。

所以,他才会不断说着那句“不是个好爸!”

而李玩呢?

她也只是在冰场边,看着昭昭苦苦哀求而得不到一个拥抱。

——“谋杀”终将继续,谁也无法反抗。

《狗十三》没有试图说教,甚至连批判都算不上,导演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真实,才能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有部分网友认为影片太过矫情:

李玩的爷爷奶奶,虽然有点重男轻女,但他们依然非常疼爱她。

如果像李玩这样相对幸福的家庭,“长大”的过程都如此让人窒息,那其他家庭的“懂事”又将何等残忍?

甚至感同身受的那些观众中,大部分人也表示:虽然“长大”的过程很残酷,但到社会上后,反而非常感谢父母的狠心。

是的,“我是为你好,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话。”

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这世界本来就是残忍的啊。

不要说:“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

事实上,“长大”就是人们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具备的技能。

但,如果人生一定要“长大”,还请让它来的更温柔一些。

就像故事的起因,李父粗暴地把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英语,导致李玩生气。

可李玩为什么生气?仅仅是因为不能去物理小组吗?

早在电影的第一组镜头,李玩就用平行空间的理论阐述了,她其实有很多不想去物理小组的理由。

所以,她生气的点根本不是去不成物理小组。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会产生。

看到了吗?

李玩生气的点根本不是父亲否决了物理小组,而是父亲根本没关注过自己的想法,就专断的否决了物理小组。

可李父对此是怎么看的?

他认为李玩是因为英语不好才不去英语小组,才生气。

后来还想要用钱来安抚她。

如果李父足够了解自己的女儿,那他就会有很多种方法说服李玩。

甚至只要他选择倾听,结果都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是这样的话,“长大”是不是就能不那么粗暴,而是变得更温柔一点。

后来,李父又送来一只狗,李玩本是喜欢的。

可是在听到是父亲送来的之后,马上就不喜欢了。

这是把对父亲的情绪转移到狗身上吗?

不,这依然是因为父亲没有明白她真正的需求,反而选择用一条狗来补偿。

可李父真的不重视李玩吗?

也不是,不然他也不会费尽心思弄条狗来哄女儿开心。

在狗丢的时候,有两个小细节。

第一,全家人很担心李玩的情绪,坐在一起愁眉苦脸,谁都能感受到这个家对她的重视。

可当李玩问:“你们出去找狗了吗?”

所有人都是一副“我怎么没想到呢”的表情。

家人在意的是李玩的情绪,可没人真正关注李玩情绪背后的原因。

第二,李玩后母找来一条新狗想冒充爱因斯坦。

当时李玩说:“我们尽全力去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不是非要只狗。”

其实,她想要的是家人能理解她想找爱因斯坦的心情,帮助她一切寻找。

可家人都以为,她想要的只是一条狗。

那些“爱”她的人,看到的永远是表象,比如:不喜英语班,不喜父亲送的狗,狗走丢了不开心,以及只想要一条狗。

却没人愿意去了解这些表象背后,李玩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愿意去了解,“长大”是不是就能不那么残忍,而是变得更温馨一些。

可究竟该怎么去了解?

其实李玩已经给出了答案。

电影中有一幕,李玩和爱因斯坦吃相同的猪肝拌饭。

那不止是喜爱的表现,而是她在感受对方的感受,试图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

可叹的是,奶奶看到的依然是表象。

她以为李玩喜欢吃狗食,在假爱因斯坦来了后,又将猪肝拌饭端给李玩吃。

结果?

到最后,李玩已经开始接受爱因斯坦走丢的事实,她用书中的道理安慰自己: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了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修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可随之而来的,马上就是一场家暴。

明明李玩已经找寻到前方的光亮,只差一步就能自己走出黑暗的深渊。

可李父却在豪不知情,也无心过问的情况下,将这一切亲手毁灭。

如果能多一点耐心,“长大”是不是就能不那么莽撞,而是变得更温暖一些。

在找狗的过程中,李玩不小心推倒了爷爷,没有道歉就转身离去,这可以说是她最叛逆的表现。

可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却能发现错其实并不能完全怪她,更多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电影后期,年幼的弟弟同样不小心打伤奶奶,李家却一位纵容,理由是“娃还小,懂啥呢!”

这可并不只是重男轻女,还记得李玩伤到爷爷时,爷爷是怎么说的吗?

“李玩还是个小孩子呢,她能明白多少事理嘛。”

可最终,她还是因为“不懂事”挨了打。

因为她已经到了该“长大”的年纪,到了该“懂事”的年纪。

不由想起鲁迅先生的《南腔北调集·上海儿童》中的一段话:

过度溺爱,或过度训斥,造成的后果要么是嚣张跋扈,要么是懦弱卑微。

可李家的教育方式呢?

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后又突施重手,两个极端走了个遍。

如果从小开始教育,“长大”是不是就能不这么猛烈,而是变得更温润一些。

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狗十三》带给观众的不应该只有思考,多少还要有点改变。

倾听,了解,耐心,从小开始用心,如果人生一定要“长大”,那就请我们做到这些,也好让它来的时候,可以更温柔一点。

那样,当孩子在遭受成长的阵痛时,她听到的就不再是一句冷漠的“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而是一句暖心的“不要怕,有什么事家人会和你一起扛!”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