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特效泛滥的时代,好莱坞中世纪大片,就活该亏钱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05   浏览次数:162

这不是雷德利·斯科特的中世纪大片第一次血本无归了。

《最后的决斗》撑死也就耗资1个亿美金,亏了钱,在这个时代也有着流媒体,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影片的效益。

据主演本·阿弗莱克说,该片在流媒体、数字租赁领域表现很不错。

而在2005年上映的《天国王朝》,有着更高的1.3亿的成本,并且演员阵容是无比豪华的存在,很多都是刚刚演过高票房商业片的演员。

刚拍完《指环王》三部曲,又有《加勒比海盗》的奥兰多·布鲁姆做男主角;

《戏梦巴黎》一炮而红的法国女神伊娃·格林做女主角;

参演《星球大战前传》系列的连姆·尼森;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卢平教授”大卫·休里斯;

《黑夜传说》麦克·辛;

以及全程面具出演,不愿在演职员表打出自己名字的,爱德华·诺顿。

就是这样的一部受到资本追捧的流量大片,北美票房只有不到5000万美元,海外票房稍好一些,不过全球也仅有2.18亿美元,票房无力回本。

那时候没有流媒体,片方只能是依靠光碟慢慢盈利,于是也就有了导演剪辑的加长版。

这样一来,《天国王朝》才算是“逆天改命”,如今已经是成为了好莱坞中世纪的大片的一部口碑代表作。

虽然是同一个导演,同一种类型,但《最后的决斗》《天国王朝》在市场上是两种概念。

前者能得到投资,能拍出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亏本可以是在预期范围的,只是没想到亏那么惨而已;

后者则完全是大跌眼镜,出乎意料的;

因为在那时候,中世纪电影是十分热门的题材;

而且热度高,多少是因为雷德利·斯科特。

说的就是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

囊括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的高分经典神作;

依靠1亿成本,全球赚取超过4亿票房。

中世纪电影,才一下子从下坡路逆流而上,重新赢得好莱坞大厂的青睐。

中世纪大片的一个巅峰期是1960年前后。

几部重要的代表作。

威廉·惠勒《宾虚》

斯坦利·库布里克《斯巴达克斯》

以及好莱坞著名的票房惨案《埃及艳后》

都是在这一期间上映。

或许是《埃及艳后》的教训,令到好莱坞对这样斥巨资投资的大片变得谨慎。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打造中世纪大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为布景道具什么的,都得实拍。

到90年代,中世纪电影仍有零星的表现。

不得不说的自然是1995年《勇敢的心》,但其实,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7200万的成本,全球票房也就2.13亿。

也就是刚刚好票房回本而已。

像吕克·贝松1999年的《圣女贞德》,无论在北美还是欧洲,都票房惨淡。

《角斗士》作为中世纪电影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一部里程碑,具有标志性的是雷德利·斯科特加入了电脑特效技术辅助,角斗场斗虎的一幕,有老虎是实拍的,但另外还要借助电脑技术给合成上去。

《角斗士》的成功令到中世纪电影能够在2000年代在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

2004年,有着布拉德·皮特和奥兰多·布鲁姆两大男神的《特洛伊》,光成本就高达1.75亿美元,全球票房近5亿顺利回本。

《斯巴达300勇士》,导演正是后来知道DC《正义联盟》的扎克·施奈德。

这部就是当时风靡中国网络的神片之一了。

杰拉德·巴特勒的激情演绎那叫一个震撼。

即便雷德利·斯科特遭遇了《天国王朝》的惨败,好在是导演剪辑版帮助他挽回颜面,也让他有了拍下一部中世纪大作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2010年,耗资高达2亿美金的《罗宾汉》

老雷再度和《角斗士》男主罗素·克劳合作,卡司汇聚凯特·布兰切特、马克斯·冯·叙多夫、威廉·赫特、马克·斯特朗这些实力派,罗宾汉这个角色在欧美又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电影公司那当然很看好了。

然而罗素·克劳不再是当年那个肌肉猛男了,光减肥他就花了不少时间,票房号召力也大不如前。

结果全球票房仅3亿出头,票房惨亏。

估计是这次败北让罗素·克劳大受打击,觉得减肥白辛苦一场,之后体重就彻底回不去了。

成也雷德利·斯科特,败也雷德利·斯科特。

他为中世纪电影在进入21世纪打开了一扇大门,10年之后却用一部《罗宾汉》给把门关上了。

电脑特效给中世纪大片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不过并不能将好莱坞的一种传统取而代之。

要拍出一部具有质感的中世纪大片,采用接近真实比例打造的布景,道具,还有各式各样的服饰,采用更多的实拍,是必须的。

2016年试图采用CG技术来还原中世纪场景的新版《宾虚》,就是典型的例证。

场面看似更宏大,但却失去了中世纪的时代质感。

看看《最后的决斗》,还是老雷的常规实拍,根本不需要什么大场面,只需要最后无比逼真的决斗场面,就足以体现出中世纪的残酷感觉了。

这也是影片获得高口碑的因素之一。

《最后的决斗》票房不佳,是中世纪大片没落的一个缩影。

没落不只是因为观众更新换代了,市场变了,还因为好莱坞也变了。

不要全怪责观众沉不下心去欣赏一部精心雕琢的作品,好莱坞的很多制片厂,如今不也是沉迷于制造流水线式的特效大片,而很难去花费大量时间,去慢慢等道具模型做出来,慢工出细活地进行拍摄制作了。

像詹姆斯·卡梅隆拍《泰坦尼克号》,因为道具没有公司名称,就让道具组全部重做,再重拍,这样的事情,估计在好莱坞是很难再有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