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雪中悍刀行》收官了?说真的、大家希望它还有没有第二季-文|令狐伯光
2021年年底最受期待,结果上线后饱受诟病的古装大剧《雪中悍刀行》正式完结了。严格说来是季正式完结了,这个结局的拉垮程度可以说和电视剧开局的拉垮程度一致,让追观的观众无法形容。
这部剧的市场成绩并不算差,单单就播放量都突破了50亿,而且我们能感受到国内互联网的热度还是很高的,但是这部剧的口碑就比较两极分化了,这部剧整体还是有些可惜了。特别是在男频武侠剧、或者仙侠大剧衰落的环境当中。
《雪中悍刀行》本来肩负着无数原著粉,还有武侠剧迷,甚至是我认为市场也有的同类古装大剧的期待,现在成绩不错但口碑分裂很可能就影响了季,或者是同类武侠大剧的诞生。
关于《雪中悍刀行》的优缺点自从开播以来就写了很多。最大的问题除了观众看得到的武打慢镜头,选角和改编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拍摄模式方面出错了。这部剧想要复制《庆余年》的成功,却又选择团队推几,最终把它推到了这个尴尬的位置。
《雪中悍刀行》担着拯救武侠剧的希望?答案可能让你意外
武侠剧、甚至武侠文化为什么会衰落呢?这个带入现实就是没有那个环境了,武侠是金庸带火的,但金庸的武侠有着鲜明的政治评论特征,这些内涵搁新政治碰撞来看是幼稚的。至于文化上的“武术卫族”,其实是大量民国史观的人在香港搞的,一段时期被台湾认为是统战,大陆则认为是资产阶级小资文化,反正都不受待见。
李小龙的出现让武术在华人心里烙下了身份认同的印记,特别是南洋华人跟美国华人群体,有一定对抗黄种人被歧视的氛围。所以,海外华人说李小龙在海外是文化民族英雄也不足为奇。只是大陆觉得这些都是小家子虚无缥缈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一个水漂。
事实证明不论是民国的“国术卫国”,还是港台的“武术卫族”仅仅是一个单薄的身份认同叙事而已。所以,虽然大陆认可把武术作为华人文化的一个分支,但总觉得这类叙事过于虚无缥缈,因为这并不会成为一个实在的文化身份符号,这种虚无感在大陆人对港台,海外一些人接触后更加加深了这种认知。
从大历史意义上讲功夫片、武侠片是民国后迁入港台的人,因为落后借用传统文化来表达民族自信问题,因为现实当中港台的科技、军事和政治上是打不过的,武侠文化的巅峰就是港台经济发展后市民文化的巅峰。
2000年后港台经济衰落而内地经济崛起,武侠文化随之迁入了内地市场。但内地环境和港台环境并不同,加上武侠早被金庸古龙写尽了,所以内地除了短暂出现过大陆新武侠,以及后来网络小说时代少数武侠小说。
内地真正的通俗文学崛起是网络小说,主流的各种流派什么洪荒流、无限流、盗墓流等等。网络小说属于采20世纪欧美、日本动漫和港台武侠等等之长,各种题材都写出花了但是很少有新武侠流。
和武侠关系比较接近的仙侠、修真和修仙虽然确实没有贡献出金庸古龙这样的大家。但是大多数作品的表达都符合新时代内地观众的价值观,多数仙侠作品设置已经跳出了传统朝代设置的江湖和天下,更有宇宙观而不是传统的天下观。
主角压力很大是自己变强但不相信别人(除了后宫都是敌人),传统的朝堂更像是门派的附庸。然后叙事和结构深受游戏结构打怪换地图,等级升级的影响。猫腻的《将夜》,烽火的《雪中悍刀行》有一定的文学性但是叙事结构的区别不大,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西方架空奇幻史诗和武侠权谋的结合,只是将架空朝代换成了古代。
《雪中悍刀行》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和猫腻相比,这本书就不适合拍剧
这部剧的导演团队虽然和《庆余年》不是同一个,但是看编剧、演员阵容还有背后资本企鹅的生产模式,很明显是企图复制《庆余年》的成功,情理上也可以理解,毕竟资本都是怕担风险的复制市场成功产品是常态。
不过,以原著的立意、背景世界观乃至内容架构来说,《庆余年》和《雪中悍刀行》是完全不同的,整体来是前者不如后者。虽然原著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它们具有改编成优秀影视作品的潜力,但忽视这种差别而套用更适于前者的同一种影视化的方式去对后者进行创作,就会丧失后者在原著以及改成影视作品上本该更具特色和优秀之处。
以原著内容架构,当然这也深深涉及原著的立意为例:
《庆余年》是传统主流小说的以主人公为全篇内容的中心和主角的写的,无论内容以及立意,都是从头到尾都围绕主角的,配角顶多为了凸显刻画主角和作品立意而存在的。但《雪中悍刀行》不是这样的,前半篇甚至全篇更多采用的是官场小说的架构:
主角前半部乃至全部只是起到一种穿线的作用,去引出并勾画出在人物特色乃至作品立意上都更具有地位,至少不比主角差的“配角”。这整个过程中虽然你也可以以脉络为角度,把这些事件和“配角”看作是主角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但主角实际内容与文章主旨上都更像是一个在前半部的穿线者和在后半部的继承者。
并且主角在“继承”后依然不能削弱“配角”们的出彩,这也正是《雪中悍刀行》的原著书迷,虽然知道主角是主角,但依然对“配角”们印象极其深刻,甚至比对主角的印象更深刻并且在理解主角的过程中脱离不开“配角”们的映照。一旦“配角”们立不起来或者脱离“配角”的映照,那主角的也会大大失色。
这种内容与主旨立意的架构上的差别,意味着若采用通常以主角为中心的影视化手法,无论你如何加大配角们的戏份,配角们依然会被大大削弱,进而难以把原著在内容与立意上的精彩展现出来,并且累及对主角刻画。
这就是这部剧影视化后整体质量不够高的根本原因,影视结构和手法脱离原著的架构,进而配角没有立起来,还累及主角的竖立,导致丧失原著的精彩之处并且最终导致影视作品不够精彩。再加上影视作品在展现在原著中极其重要的“武打设计”不行,过多的简化并欠缺精彩的刻画,原著作品的精彩之处更再一次被弱化了。
那么,什么样的影视化手法更适合原著呢?剧本上《人民的名义》式的那种官场影视作品的架构可能更合适一些。至于这部剧在镜头配色等方面,反而并不是如本文所写的那样不适合,而是更适合。因为那种看法是惯于以偶像剧方式去看待镜头配色了,镜头配色上要背景鲜亮和角色鲜明,而演员的选择也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雪中悍刀行》无论是在原著上还是影视作品上,其背景和内容上都应该是大气与悲凉,并以这种悲凉去让读者体悟人物和作品主旨的大气、绝勇。因此镜头配色上反而是暗色系的背景 有时候鲜明有时候模糊的人物衣着等配色更合适。
《庆余年》耽误了《雪中悍刀行》?这应该让影视资本汲取教训
这部剧能够诞生就是因为《庆余年》的成功,但是剧情,架构和人设是太靠近《庆余年》 各种人名地名缝合。想写权谋是一路爽文言情,不管是“刺杀”还是“高深布局”都像过家家。《 庆余年》的权谋虽然也是爽剧的写法,但实打实能让观众感觉到了爽对吧,这部剧属于装了半天深沉其实就是当场看穿的小把戏。
《庆余年》的名字梗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又想笑,但《雪中悍刀行》没有处理好就属于缝合了,数不清的古往今来名人名段乱搭乱炖,有种风中错乱的赶脚。当然这个问题原著就有,和各种设定的冲突一样本来一直饱受诟病。
电视剧的改编应该是想办法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要改编得适合电视剧的架构,说到底还是不应该去复制《庆余年》的模式,甚至都不应该选择这个导演和编剧。编剧王倦的话够努力了改编得不算烂,但我认为更适合的编剧得是会写武打的刘和平(人家不会来),导演的问题就更严重相信不用多讲了。
最后,我个人认为这部剧很像国产架空奇幻史诗古装剧的《九州缥缈录》,也是质量绝对算不上烂,成绩也不能说很差,甚至有不少亮点,当然缺点也有很多,但是整部作品在市场上面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九州缥缈录》的不上不下最终就影响了后来架空史诗奇幻的诞生,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还有什么架空奇幻史诗古装吗?答案是就没有了,而《雪中悍刀行》在商业模式上肯定不算多么成功,它会不会影响后续同类男频武侠剧、仙侠剧的诞生。
比如它能不能先有季,这才是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吧!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