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国产都市剧的水平竟连短视频都不如?简直就是变相的乡村剧-这年头,真诠释物以稀为贵。
昨天聊到的《开端》,在一众打着悬疑标签卖cp的国剧里,脱颖而出。
男女主只想着救人,观众自己就嗑生嗑死。
之前小火的《爱很美味》也是。
虽然以防疫宅家开头,却是近年都市剧里难得拍出了“都市感”的。
都市感,说起来很玄妙,很大。
场景、服化、人物、台词、人物关系、作品立意……都会影响它是否成立。
《爱很美味》就是属于在“都市感”前先拿捏了“都市人”的。
不信看其他的都市剧——
《幸福二重奏》,主打女强男弱的职业家庭剧。
“女强人”,就是天天趾高气昂地嫌弃丈夫工作不赚,买不了大房子?
对“都市女强人”的想象力,太贫乏了吧?
《三生有幸遇上你》,女主闯入酒店房间捉奸,从三楼一跃而下,身手敏捷地跳到命中注定的富二代车上......
只能说,即便是飒A女保镖的设定,也吓到飘了。
都2022年了。
为什么还批量生产靠用都市剧遮丑的“乡村剧”?(对不起,辱《乡村爱情》了)
塑料质感的土
飘今天决定不吐不快:
国产都市剧,剖开光鲜靓丽,土是皮,俗是骨。
先说场景。
土俗都市剧里的“都市感”,怎么营造的?
抽象地说,是游客视角。
直接地说,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一探头,看到的都是大观园最璀璨的一面。
所以这些都市剧里,会有看起来超酷的航拍,还要灯红酒绿,高楼大厦,闪瞎眼的LED灯。
可以说,陆家嘴上海一日游景点,CBD的每一栋高楼,都已经被国产都市剧掏空了。
东方明珠,总在无意间淡入淡出。
就差把“这!里!是!上!海!”刻在脑门上了。
都市剧,本应该是表现最本真的生活的。
可是,上海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打工人,谁没事天天都去看东方明珠呢?
就像飘在广州十多年,去广州塔的次数和亲朋好友来访的次数成正比。
但显然,国产剧苦无米之炊。
离开了这些城市景观,已经看不出国产都市剧中的“都市感”。
国产都市剧的标配,一定是刘姥姥对大观园所有瑰丽想象的集合。
总裁,豪车,精英律师/公关/金融从业者,高大敞亮的CEO办公室;
一尘不染的样板间,房子一定得带大落地窗,外面是外滩;
和都市感绝缘的服道化。
五颜六色的服装。
比小视频都不如的场地布置和打光。
这些剧里的“都市感”,只有满屏飘着荧光和甲醛味。
回顾《东京爱情故事》。
它在当时最摩登的东京拍摄,但除了地铁站和商场外,没有闪回各种东京标志性景点。
《春娇和志明》,也不需要拍维多利亚港,中环寸土寸金的CBD,才能表现都市感。
“都市感”绝不能是标签化一样的城市地标,着力点,一定是都市中的个体。
《过把瘾》,戏中的王志文与江珊初相识时,王志文带着一股痞痞的文青气息,江珊和莉香一样五官标致。
两个人衣着个性,但“半新不旧”。
男帅女俏,王志文轻轻地用手散去江珊眼前的一股缭绕的烟。
无意间流露的体贴,这不可就是,一切都市爱情萌芽的开始。
国产剧缺乏都市感。
根本问题,也不在于面子问题,而是里子问题。
国产剧的土是
“皮”
,而庸俗的价值观才是
“骨”
。
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霎那间,觉得大观园内的人又有又善良。
正如刘姥姥所说:
“只要贾府发一点好心,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壮。”
我们平时都说,国产剧苦没有穷人、没有普通人久矣。
在飘看,其实问题不是只拍大房子,也不是只拍富人,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庸俗价值观——
嫌贫爱富,膜拜精英,歌颂金;
“人为”制造阶层,有组织地消灭穷人。
国产都市剧的势利眼,毛尖早有精辟的描述。
影视剧就是最封建的地方
永远是按地位 按财产来分配颜值
按颜值来分配道德和未来
最典型的风向开始,大概就是爆款剧《欢乐颂》。
编剧要把普通白领、富人、逆袭的总裁安排在同一个小区同一层楼,咱也不计较了。
你说编剧不计较阶层,但他们的品性和行为,却根据阶层和财富划分得清清楚楚。
富家女曲筱绡不学无术,但是高情商还古灵精怪,轻轻松松通过场外救援,就能驾驭家族产业。
死皮赖脸横刀夺爱又怎么样,我是富家女,这是“天真可爱”,这是勇敢追求爱。
而来自农村的樊胜美追求更有的男友,就是捞女,还得配一个吸血鬼妈妈。
自此以往,国产都市剧中的权力结构,越来越离谱。
终于拍了一次省吃俭用的普通人的《生活家》,却就差把“穷人”的标签贴在身上。
母女二人穿着质感不错的衬衫,每天到超市蹭吃蹭喝,只为省顿早餐。
我们抠抠子虽然省吃俭用,但真的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可这两个就差把“穷”写脑门上的人,一转身,租了个月租6000块的好房子。
理由是,方便女儿上班。
为了阻止疲劳驾驶的司机,用撞车的方式提醒司机。
别说真的穷人,普通人对蹭一条小小的刮痕都心疼肉疼,这么莽撞的方式真没见过。
《小舍得》,两位海淀妈妈还不够,还要强行加入两个人家里的保姆家庭。
海淀妈妈家庭,上着金牌补习班,但成绩比不上保姆家庭的孩子。
保姆家庭的孩子,成绩好,但是没有报补习班。
最终他们的矛盾的展开,也靠“有人的施舍”。
送给保姆自己不要的衣服,只为让她家的孩子让给她孩子一个补习班位置。
别人不同意呢,立即翻脸,扣工资。
中产在鸡娃中迷途知返,达成爱的和解,穷人鸡娃,结局最惨。
三个孩子中最聪明的米桃,家境让她越来越敏感自卑,因抑郁辍学回了老家。
国产剧不能表现有人,不能表现奢华吗?
《蜗居》里,就有一连串海藻对物质生活的崇拜。
一个小白领,一步一步地跌入物欲深渊,甚至最终选择赤裸裸的人情债,肉偿了。
她势利吗?
如果说这是势利,起码其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挣扎,势利得让我们心服口服。
高涨的房价、权力的腐败,都在此间此起彼伏。
早期的TVB里,职业都市剧基本都是白领精英,过着精致的都市生活。
每天下班,都是坐在酒吧里和朋友闲聊,听着靡靡之音。
回到家,还有一百多平方的高级公寓。
明明都是医生、律师、法医,为什么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们势利眼?
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弱点,贫嘴亲切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人。
毛尖在那段演讲后还有一句:
“左翼电影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然后一百年之后,我们的影视剧把心机和穷人,又把天真和富人进行了链接。”
几十年前,《马路天使》《小城之春》这样的电影,拍的是劳动阶层的善良和美德。
十几二十年前,电视上最火的还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地鸡毛》。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一家人住一个小房子,吃饭连腿都伸不直。
但平凡里也有小小的快乐。
张大民的人生三大幸事,是看儿子吃奶、看老婆吃鸡腿、看妈妈吃冰。
国产剧里,处处的贫富对比,都能得到同一个道理——
富人走的所有弯路,都是弯道超车;
穷人走的路,都因心怀不轨而白费功夫。
刘姥姥进大观园,还是用她最熟悉的乡土视角,把这个场域变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都市的特征,应该是
陌生人社会
。
它不是冷漠,而是和过去的乡土社会有所区分,有恰如其分的界限。
但国产都市剧
只不过是把乡土的场景搬到都市。
拍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乡土剧这些法宝——
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催婚、催生、打“”。
《爱很美味》飘夸过多次,但最不满意的,是里面掺杂的原生家庭戏。
这些粘稠的家庭戏,《小舍得》这样的剧可以拍,多拍。
但三个对标《欲望都市》的30 都市女性,怎么还天天上演父母催婚、和父母和解这样的戏码呢?
夏梦和男友吵架,分手,换男友,父母上场。
刘净交男朋友,想自己开餐厅,还有一系列和父母的撕扯。
诚然年轻人也在面临催婚、催生等实际问题。
《老友记》里的季,也出现过瑞秋和她父母间的问题。
但在剧中,她的父母不过是瑞秋成长的点缀,没有那样直接而油腻的撕扯。
挣脱这层束缚,她就来到了新的世界。
你看,实际上说的,还是新女性的成长。
都市女性面临的问题,真的不仅是1.0版本的催婚,2.0版本的催生,3.0版本的打“”。
这种被掰碎了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真的一点儿都不都市。
《东京爱情故事》,如果放在国产剧里,或许又名《凤凰男爱上东京城市女》《东京城市女倒贴农村男》。
其中两人消费差异、审美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得拍上个20集?
双方父母掺和进来,是不是又大战30回合?
而期间那些动人的爱情,早已荡然无存。
都市剧,不过就是创把自己当成都市中的一份子,不仰视,也不俯视。
去拍那些常见的街景,拍那些氤氲、游离、不确定的迷人爱情中的个体,拍人与人的关系,拍都市中的精神困境。
它是《东京爱情故事》里,两人穿着当时最时髦的米色长风衣,莉香的一句“丸子”,足以抵御东京寒冬的寒冷。
它是《壹号皇庭》的陈慧珊,中环里走出来的OL。
干练洒脱,让无数女孩“好想成为她”的都市感。
或者是《东京女子图鉴》里。
女主绫在东京住的不同地方,不同的地名,都代表着小镇姑娘闯荡东京的奋斗目标。
又或者是《志明与春娇》,香港CBD大楼后的巷子,以烟点烟,烟雾缭绕的氤氲感。
上海不是拍不好,如《爱情神话》,法租界、小洋楼、咖啡馆很洋气。
但更有都市感的,是老白骑着个破自行车,和街坊聊八卦,在杂铺店挑特价商品之间流转的烟火味。
如果一部都市剧用的都是游客一样的刘姥姥视角,举目都是表象,注定它永远拍的只是“局外人”。
而非局内人视角中,最细节的生活感。
创作出《东京爱情故事》《mother》《四重奏》《最高的离婚》等知名日剧的编剧坂元裕二说过他创作剧本的方式。
他说,只写一个“すき”(喜欢),是没办法感受喜欢的。
接着,他用一圈圈细密的阴影和线条,在纸上勾勒出一个“すき”,再慢慢填充更加丰满、厚重和复杂的“すき”。
如何做到?
他说:
令我真正动笔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对美的意识。
这必须是
认真感知世界
才能得来的。
只盯着电脑,只依靠酒精,都是没有办法的。
不同的创眼中,每一个城市,本应该有着不同的气质。
城市中的人,也应该是千人千面。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游客视角,除非是365天都在环游世界。
否则,总有一天要落地,要踏实地去感受生活。
我们的国产都市剧,没有在感知世界。
他们甚至没有在尊重生活本身,更没有尊重过自己。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