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马丽,又一部电影扑街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7   浏览次数:147

1月份的影市,比较寡淡。

华语片方面,也少有亮眼作品。

被寄予厚望的《李茂扮太子》《反贪风暴5》均未激起水花,市场反响平平。

那么,影院没有能看的片了吗?

其实不然。

扒姐今天要推荐一部,上周开画的剧情片。

主演大家都熟章宇 马丽,片子曾斩获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这是部东北讽刺喜剧,节奏慢、隐喻多、有哲理,值得细细品位。

这几年,在东北拍的影视作品,出奇相似。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白日焰火》《无证之罪》,包括上个月撤档的《平原上的火焰》也是这种类型。

似乎,东北已经成为了国产犯罪片的首选取景地。

众所周知,这里经济衰败、年轻人外流严重,所以导演编剧们把混乱元素隐匿在东北,似乎有了合理性。

但在扒姐看来,如果所有犯罪片都去东北拍,其实是种刻板偏见和创作偷懒,是在过度消费东北的阵痛。

所以,扒姐很想看到一个破局者。

这人叫耿军。

他拍出了另一种审美趣味的东北电影。

想解读这部电影,就要从男主角徐东说起。

影片有两条叙事线并行,每条都由他引起。

第一条线,跟复仇相关。

谁知,马千里为了要回工程款,竟然把狗煮成盘中餐,来招待追账公司的人。

徐东知道真相后悲痛欲绝,独自开启复仇之旅。

第二条线,跟小三相关。

小护士青春靓丽,主动热情,徐东招架不住,屡屡就范。

一天,美玲发现了小护士的存在,决定请她吃鸿门宴,了结此事。

生活巨变、中年危机、情感背叛。

不过,这些命题,跟片名《东北虎》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导演想说的是,这片里所有人都像被困在笼子里的东北虎。

仔细想想,老虎在野生环境下,是凶猛霸气的。

一旦关起来成为观赏动物,它的天性无处释放,慢慢打磨成漠然、麻木的模样。

这片的主人公也是一样。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很多困境,有的是生活、情感造成的,有的则是环境造成的。

也就是说,围住东北虎的那堵墙,也就是东北本身。

说到这里,感觉这片好像还在消费东北。

其实不然。

首先,影片没有架空犯罪环境,反而尽量贴近东北底层生活。

男主角徐东,是个打着两份工的东北普通男性。这在东北来说是常态,所以观众看到他的工作日常,会有天然的代入感和可信度。

而徐东在复仇的过程中,牵扯出来许多小人物,也都足够真实。

比如,那个杀掉徐东爱狗的马千里。他那总是赔钱、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的生意模式,放在东北似乎就有了合理性。

你甚至,对这些东北小人物的自私自利,都恨不起来。因为,他们也在这个大环境下挣扎着,被无力感吞噬。

人跟城市一样,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其次,它在捕捉东北人荒诞的喜感。

提到东北幽默,人们第一反应都是赵本山、小沈阳之类的小品。

比如,徐东找马千里的那场戏,就足够荒诞。

导演直接安排二人在警察局门口相见。

为了缓解痛失爱狗的悲痛心情,徐东让对方下跪道歉。见到情况不对劲,马千里随即使出几个小伎俩,反而让徐东也一起下跪。

两个人在警察局门口的荒诞行为,就像东北话讽刺人的那句“虎”。

第三,这片拍的是鹤岗。

扒姐为啥非要提鹤岗呢?

因为,之前的东北片基本都在长春、哈尔滨、沈阳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开拍。像鹤岗这种小地方,几乎无人问津。

但耿军不想重蹈覆辙。

从小在鹤岗长大的他,认为这里才有更接地气的东北群像和东北面貌。

那么影片里的鹤岗,跟其他东北城市,有什么差别呢?

就业选择更少,生活节奏更慢,但烦人屁事却一点都不少。

这种反差感,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的东北现实。

最后,扒姐想称赞一下导演对东北的态度。

片中有句反复出现台词,叫“伤感没意思。”

这句话很妙,有两层隐喻效果。

第二层隐喻,是在鼓励东北年轻人要积极上进,不能被环境击败,更不能只沉浸在伤感里,回忆过去的荣光,这很没意思。

一语双关的态度,在当下的银幕上非常罕见。

它体现的是,导演骨子里的格局和腔调。

就像片中角色说的,“活着多好,挺过今天,未来会更好。”

说一个沉重的事实。

可这是为啥呢?

扒姐想来想去,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它挑战了观众固有的观影习惯。

还是那句话,东北文化里的小品段子和犯罪电影,已经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烙印了。

一旦有东北基因的电影上映,就很容易带着小品/犯罪片的预期去看。

但观众看完片之后,会发现事实跟预期有反差,这片压根就不是挠胳肢窝笑的低俗喜剧。

这种反差感,是导致豆瓣低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耿军强烈的个人风格。

耿军之前算半个地下导演。

啥意思呢?

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社会隐喻和风格化的表达手法。也因此,他的片子从未公映过。

之前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轻松 愉快》,比《东北虎》狠多了。

无论是对男女情感的调侃,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讽,都像把刀子一样戳中问题核心,尺度让人咋舌。

这部《东北虎》是他第一部院线电影。

在符号隐喻和主题表达上,已经温和很多了。

但不变的,还是他独有的影像风格。

他片子节奏特慢,人物反应也慢,这会让看惯了商业电影的观众很不适应。

比如,一句正常的对白,他会让演员停顿好几秒,再说出来。

这种留白和停顿,是他追求的效果。

因为在他看来,东北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

东北冬天太冷了,人们在室外聊天,做不到伶牙俐齿的反应程度。

有时候气温太冷,要先回屋里缓一缓,才能续上之前的聊天。

与此同时,小地方的聊天内容,也并非每句都很有意思,所以人们也会出现偶尔停顿,想想怎么接茬/转换话题的情况。

除此之外。

耿军还喜欢,放大演员在某个段落的情感反应,并用特写、慢放等拍摄手法,加以强调突出影片的荒诞基调。

这种风格,对当下短视频喂养的观众来说,会形成一种间离感。

短视频有3秒法则,靠爆炸的信息和紧密的节奏来取胜。

而《东北虎》跟它截然相反。

它需要来去发现,去琢磨,去观察,去回味。

说白了,《东北虎》市场遇冷,还是因为跟主流审美风向的差异。

它明明有男主复仇的犯罪片基因,但也没往《白日焰火》的方向靠拢。

耿军还是想拍一部,他眼中的东北底层状态。

他不想撒狗血,也不想走老路,因为伤感实在没啥意思。

扒姐也希望,观众能沉下心来,去品位它的用心。

因为这种带有个人风格和实验性质的东北电影,实在太少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