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豆瓣9.4,今年最佳华语剧来了!-最近,一部台剧火了——
《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是公视联合HBO制作的一部剧。
一共十集,目前已经放出两集。
而HBO大家都熟,顶级美剧制造机。
主创阵容非常豪华。
编剧吕蒔媛,曾获两届金钟奖最佳编剧,写出过大热电影《谁先爱上他的》。
事业转向大陆后,也有过《倚天屠龙记》、《大汉天子》等经典。
男主吴慷仁,金钟视帝,「好剧信号灯」。
其他一众配角,如温昇豪、周采诗、曾沛慈等,也都是可以拥有姓名的存在。
这样的卡司加持,直接搞出了这部大爆款。
豆瓣9.4分,傲视今年所有华语剧。
剧集一开场,便剑拔弩张。
最高法终审宣布:维持二审时对李晓明的死刑判决。
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走出法庭接受采访。
遭受害人家属当众泼粪抗议。
一时间,网路上群情激愤。
这些愤怒大都指向李晓明与王赦。
“这家伙(李晓明)还没死,我们要花多少纳税钱养他?!”
“大快人心!”
这些愤怒有情可原。
李晓明的确罪无可赦。
这两年内,关于此案的一切,风起云涌未曾停止。
前文提到的王赦,这两年一直在为李晓明辩护。
他曾就职于全台第二的大律师。
后来,成为了一个人权律师,为了自己的理念与坚持:
就算该死的人,他们也该有跟任何人一样的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王赦想找出李晓明杀人背后,真正的原因。
网络上对此,有着各种解读。
一:李晓明是一个喜爱“杀戮游戏”的天生杀人狂。
二:李晓明杀人,是因为家庭带来的童年阴影。
但王赦知道,一只是网民的猎奇想象,二只是网民对此案的简单归因。
而只有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真正解决此案带来的伤害,才能真正做到善后和预防。
这很难,但他知道,杀了李晓明远非万事大吉。
但李晓明一直对此案三缄其口,他的父母更是消失许久。
他想借助对方的力量,去联络李晓明父母。
然后,看看李晓明在于父母的生离死别之际,能否透出心声。
面对这个请求,刘昭国犹豫纠结了很久。
他不关心李晓明死刑与否,也不关心这个案件带来的社会影响。
刘昭国痛失幼子,心伤尚未痊愈。
但最后,他同意了这个请求。
为了一个真相。
到底,李晓明为何杀人?
品味新闻的主管是宋乔安。
两年前,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此后性情大变。
原本她就是工作狂,如今更是工作到疯魔。
宋乔安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对待下属。
刘昭国很看不上品味新闻台。
在他眼里,这里就是个流量至上的地方。
但宋乔安不为所动。
他们已经到了离婚的边缘。
原因很难讲清。
两年前的事件发生后,宋乔安陷入悲痛,不能自拔,每天饮酒度日。
对于另外一个女儿,更是缺乏照顾,连生日都能忘记。
但宋乔安的一句反问,便让他哑口无言:
“一直外遇的爸爸很健康吗?”
受害者的家庭,就这样分崩离析。
生活里一地透血的鸡毛。
宋乔安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
助理去医院生小孩后,她需要一个新助理。
但台里无人敢应,除了一位新来的实习生——李大芝。
李大芝平日总是寡言少语,非常低调。
杀人案,总是流弊深远。
无论是对受害者家庭,还是对犯罪者的家庭。
当年,她还叫李晓文。
两年前,父母带着她准备在受害者的追悼会上道歉。
可临了,父亲退缩了。
看着甚至是儿童的受害者,看一屋子悲痛欲绝的家属,他做不到。
他无法面对,更无法道歉。
他只能弯下腰向空气挥舞着拳头。
他不知道儿子为何杀人,他毫无头绪。
但他知道,这里面有自己的错。
父亲开始整日酗酒,吵着要把家里的面店卖掉,赔偿给受害者家属。
母亲拦下了,你这样做,往后我们怎么活?
母亲带着一家人跑到了偏僻的小镇。
在那里,父亲依旧整日酗酒;而李晓文则像滩烂泥一样,每天在床上生无可恋。
还好,家里有母亲。
而母亲,总是父亲坚韧。
然后拉她去了户籍处,改了名字——李大芝。
母亲又递给了她一笔钱:
“你以后出门就是父母车祸死了,哥哥也死了,家里就你一个人。”
“家里要死,死三个人就够了,不能让你也葬在这里。”
于是,李大芝改头换面来到电视台,准备重拾自己的新闻理想——
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
彼时,她还不知道对面的主管,就是哥哥放下罪案的受害者家属。
而主管宋乔安,对李大芝的新闻理想,依旧不以为意。
她问对方,敢不敢踏进现实的世界。
现实的新闻世界。
那是什么样的?
正如刘昭国对品味新闻台的嘲讽,品味台是一个流量至上的地方。
要够快,够劲爆。
要先把观众的眼球,吸引到电视上。
然后,才有人看你深刻的剖析与关怀。
但这边,宋乔安也要顶住上级的压力。
为什么,我们输给了快讯台?
为什么,我们发新闻比快讯台慢?
新闻在快速与准确之间,很难平衡。
而宋乔安,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
她懂哪条新闻,应该放在头条播放;什么样的标题,能够抓到眼球。
但播放前,要去求证新闻的准确性。
这是她作为新闻人的原则。
当然,原则不仅如此。
这天,一个幼儿园疑似发生了绑架案。
嫌疑人抱着一个黑包,闯进幼儿园,园中还有一个班级的小孩子。
现场瞬间一片混乱。
原因呢?
幼儿园附近有一个精神病康复中心。
而各大电视台,开始播送这一新闻。
标题很夸张。
北市幼儿园惊传精神病患挟持幼童!
但宋乔安一直没有让台里直播。
一是孩子们的安全,还没得到保证。
二是不确定园内情况,无法认定闯入者信息。
她找来一个精神病医生,做了访问。
医生说,伤人罪案里,只有5%是精神病人;并且,其中只有极少数,会攻击陌生人。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抑或,能洗清自己“罪责”的。
于是,所有的罪犯都被打上了“变态”以及“精神病”的标签。
总之,犯罪的,不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实际上呢?
那个冲进幼儿园的凶徒,只是一个电影导演。
他最近拍片受阻,精神恍惚。
闯进幼儿园,只是为了拍片。
当孩子出来,父母开始关心: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吓死了吧?
而孩子平静地摇摇头,说到:没有。
但,谁信呢?
贴标签就好了。
“精神病中很多有伤人杀人倾向!别让社会上有精神病流动!”
“不愿与精神病为邻!民众反弹声浪大!”
殊不知,我们与恶的距离,没有“精神病”与“普通人”那么远。
目前,主犯郑捷已被执行死刑。
在剧中,他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
他很平常。
对自己的律师王赦,他也是爱答不理。
他只是平静,平静求死。
当然,他该死。
与此同时,她写了一本书——《谜一样的孩子》。
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欲盖弥彰。
开篇,她便说道:“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对啊。
我的孩子明明生活在一个正常家庭,他被爱他的家人和朋友包围着,跟他亲近的人都觉得一切安好。
那么,他到底为什么犯下如此罪恶?
所以,普通人离恶,到底有多远呢?
梁文道在《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里,有这样一个结论:
你离杀人只差一个「暴力合理化」的理由而已。
而贴标签,是其中最简单的理由。
社会事件发生,给罪犯贴上标签,把“合理的暴力”,指向标签的群体。
然后,高举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这样的事情,略见不鲜。
正如一条豆瓣短评所言:
「我们与恶的距离,只差一个平庸的转身。」
---------------------------------------------------------------------------------------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