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177

“个则味道,覅忒灵哦!”

几乎每个看过《爱情神话》的观众,在走出影院后都会达成相同的共识。如果你想了解上海这座城市,想了解上海的市井男女,《爱情神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浓郁的本土气息和生活流的现实写照也让《爱情神话》一跃成为了2021年末“黑马电影”。除了一众主创的用心之外,全沪语的本土方言也着实为影片大大增色了不少。

事实上近几年的电影市场,方言电影是越来越多了。光是今年贺岁档前后就有多部方言电影上映,除了全沪语版的《爱情神话》和潮汕方言的小体量影片《带你去见我爸妈》之外,抗疫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国产动画《雄狮少年》、港片《反贪风暴》也为了满足本土观众的需求,后续分别推出了武汉话版本、粤语版本。

由此可见,方言电影逐渐受到主流市场的热捧,下面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当国产片开始“方言化”的背后,都有哪些遍布规律可循?又是否真能助力票房呢?

方言电影的语系和类型

结合近十年的方言电影语系,一般来说,院线电影常用的汉语方言通常是东北话、北京话、上海话、山西话、粤语、闽南语以及云贵川方言。

方言因为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因而也是地域文化的缩影,创作者在类型片的题材选择上往往也会与方言相关联,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定的创作逻辑。

北京话多用于商业片。90年代末,以冯小刚、葛优、王朔为主的“老炮儿”开创了贺岁片的巅峰先河。以冯小刚电影为例,他擅长用京味十足的调侃自我开刷,无论是早期的《没完没了》《手机》《非诚勿扰》,还是后来的《私人订制》《老炮儿》等商业电影,他都习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释放北京特色的烟火气息。

东北话和云贵川地区方言多用于喜剧片。21世纪初,以赵本山为首的《刘老根》系列红遍大江南北,东北喜剧片也靠东北方言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东北话口音重、包袱多,这是普通话难以具备的天然笑点,“赵本山”效应日渐式微后,是开心麻花扛起了东北喜剧这块招牌;而云贵川方言是近几年才开始被广泛运用到喜剧片中的,这类喜剧大多偏现实主义题材,例如《火锅英雄》《追凶者也》《无名之辈》等等,如果说北方喜剧展现的是传统喜剧风韵,那么南方喜剧更多的是以黑色幽默为主。

上海话最常出现在小资文艺类电影。鉴于上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沪语电影也会潜移默化地讲究“小资做派”,例如2016年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刻画了民国时期的一系列爱恨情仇,也反映了上海的文化与讲究。再到如今的《爱情神话》,也同样展现了理想中的上海风情。

山西话更多的遍布在艺术型电影。其中就以贾樟柯导演为代表,贾樟柯的电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不管是汾阳话、大同话,还是太原话,山西话是他电影中的通用语言,也正是这一个个来自山西小县城的人物,构成了“贾樟柯电影宇宙”,例如《小武》《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等。

粤语则是港片的“母家”。港片通常分为原声港片和国语版本,早年间内地一般只发行国语版本,不过近几年由于大陆市场对粤语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原声港片也开始在内地同步上映,这次的《反贪风暴5》就是例子。

除此之外,近几年闽南语电影也有全面进攻大陆市场之势,主要以小成本电影为主,代表作有《血观音》《大佛普拉斯》等。去年上映的爱情片《当男人恋爱时》原本在内地只发行了国语版本,后来在大众的强烈呼吁下,片方才又发行了原版的闽南语版本。

方言的魅力在于有些风土人情和文化是普通话所不能概括的,因而方言电影也从小众逐渐走向了主流,时间线拉到近两年的电影市场,不仅使用的方言种类更加丰富,方言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也更广泛,除了常见的喜剧片之外,犯罪、家庭、历史等各类主题几乎全都能找到。

方言电影的添彩和添堵

方言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追捧,不仅仅在于它自带的一些外在加成,还有它对于电影情节的真实性、地域风采还原上的重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曾说,“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方言具有烟火气,生动而鲜活的,它所带来的戏剧效果,不像普通话那么单薄,更契合电影里小人物的生活底色,也更易击中观众的内心深处,产生极强的共鸣。“方言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增强现实主义,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

例如《收益人》中,大鹏饰演的底层人物吴海,平日里生活不修边幅,当重庆方言中特有的表达词汇“婆娘”“干代驾”“晓得”等从他口中蹦出时,观众都会为之会心一笑,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再比如《无名之辈》中,任素汐饰演的瘫痪女子马嘉祺在两个劫匪找上家门时,操着一口西南方言,骂起人来一分钟不带重样,这样富有张力的表演,如果把对白换成了普通话来呈现,恐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方言为电影的添砖加瓦,也促成了电影背后的商业价值。2006年,《疯狂的石头》用350多万的制作成本,换回了2500多万的票房;2017年,5000万成本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斩获2.82亿票房;2018年,投资成本仅3000万的《无名之辈》狂揽7.94亿的票房……

而从票房上看,方言电影也更容易受到方言区观众的喜爱。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爱情神话》上海的票房占比位列第一,贡献了票房的四成左右。无独有偶,同样以上海为背景、有着大量上海话对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上海拿下了1900万元总票房,票房占比达16%,几乎是上海平时票房占比的3倍。

方言区观众对本地区的方言电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文化认同感,而非方言地区的观众往往也会基于猎奇与趣味,对很少涉猎的方言电影展现出极大兴趣,从而使得方言电影在其他方言地区同样受到欢迎。

在这两种心理的驱动下,方言电影也获得了一定的资本助推,文艺电影推广发行机构“后窗放映”发起人高达表示:这几年讲方言的电影数量在增多,与地方投资出品方也有很大关系,说明各地电影势力在培育和孵化。

但当方言电影逐渐成为影视行业重要创作形式之后,随之放大的却是方言电影的滥用问题,一味用方言迎合观众,却不兼顾内容的适配度,锦上添花反而成了等而下之。

例如《被光抓走的人》,为了更接地气地呈现人物和故事,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方言演绎。但从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来看,即使脱离宜昌地域设定,故事依旧成立;而一众主演也基本没有湖北本土演员,并不地道的方言反而使观众容易产生割裂感。

与此同时,方言电影也存在着一定的观影局限性。由于商业电影要面向大众群体的特质,大篇幅方言甚至全片方言反而会降低方言特色带来的吸引力。对于非方言地区的观众来说,“看电影还需要看字幕”成为了他们的观影难题,较大的文化差异性也让他们难以代入其中,比如全程采用潮汕对白的《爸,我一定行的》,尽管在珠三角的票房达到了4706.6万,却并没能“吸粉”到珠三角之外的地方。

由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是否所有影片都适合与方言进行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要把电影品质放在第一位,一部电影能否赢得观众喜爱,能否收获好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作品的内容。

近期资讯速览:

1、总台网络春晚定档1月25日

近期,各平台春晚安排渐次出炉,其中2022总台网络春晚正式定档1月25日播出。奥运冠军吴敏霞、网文作家“爱潜水的乌贼”、眼科医生陶勇、电竞战队EDG、总台记者王冰冰分别录制祝福视频,官宣加盟。卫视方面,湖南卫视春晚定档1月26日

2、阿里文娱退出优酷

1月19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阿里巴巴文化娱乐有限公司退出股东,新增股东上海全土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