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这匹2022“春运档”的潜力黑马只卖不到40万,问题出在哪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21   浏览次数:219

元旦到农历春节之间的这段时间,被业内人士称作“春运档”。这个档期往往蛰伏着一些具有隐藏商业价值的“黑马”,比如去年的《大红包》,在前期卖相不佳、导演路人缘崩盘的情况下仍旧取得了2.25亿的成绩,并紧接开启了续集的企划。近几年来这个小型档期内出现的种种逆袭现象,让影视产业观察产生了持续的兴趣,试图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制胜法门。

在今年的春运档里,有一部影片的存在值得引起关注。它以独立制作、崭新概念讲述了一场隐藏于普通人视线中的刀光剑影,题材新颖,物料精致,并在映前观影中收获了来自观众的赞誉。这部影片名叫《独家头条》,还曾在去年上线过一部前传,勾勒出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预期应是能够在春运档市场拥有一席之地。但等到真正上映,它所取得的票房成绩,目前却只有不到40万。

在7号首映新片的票房榜中,《独家头条》排行倒数第四,其上映17天以来的报收总票房,仅仅相当于元旦档票房冠军《穿过寒冬拥抱你》开画当日平均4分钟内的进账。虽然该片在上映次周起,随着宣传热度的爬升,上座率有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排片的限制,显然票房成绩上已经大势已去。

如此巨大的落差,让《独家头条》在开年一众国产小成本电影中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样本。我们试图找出它的症结,并给未来选择相近档期的创作者、独立影片、发行机构带来警示。

档期不佳,宣发滞后,虽有亮点仍无力回天

今年的1月7日看上去有着十足的诱惑力,因为它是整个1月份的电影市场唯一一个没有知名IP、大牌明星新片参与进来的周末,看上去似乎给一些影片留出了发挥的空间。诸如《魔法满屋》、《最初的梦想》这样的进口批片,以及类似《带你去见我妈》、《冰上时刻》、《独家头条》这样的小成本制作,纷纷栖身于此。这代表着目前业内不少片方默认的定档策略,面对关注度较低的项目,出于对自身体量、流量、质量的不自信,他们会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档期亮相,避免与大片的舆论浪潮正面碰撞的同时,说不定还能通过适当的手段运作,实现以小搏大的逆袭神话。

但超水平发挥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具体到今年的“春运档”,可以用“无人生还”加以形容。就1月7日这个周末来分析,《独家头条》显然是走入了“关注度陷阱”之中。经过元旦档4部影片的消耗,观众一周后的观影热情已经有所退却,能够引领破圈的强势之作并未现身,所以大概率不会将看电影作为时段性的首选消闲方式。再加这一档口刚好伏于元旦与春节两个大型假日中间,20-35岁的上班族极有可能趁着周末时间处理元旦积压的工作,并开始处理年关事务,为即将到来的除夕做准备,造成核心票仓群体的流失。

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7号当天的收盘票房为8368.5万元,同比31号上周五的大盘缩水了近6倍,即便在第二天有所上扬,达到破亿水平,但对于《独家头条》来说也已经于事无补。由于前一天的惨淡表现,它已经被绝大多数的排片经理所弃,跌出了数据统计的表单之中。

如果说档期的选择给《独家头条》带来的是先天性不足,那么宣发的滞后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2月30日,《独家头条》发布预告片,31日宣布定档,同步释出官方剧照和海报,意味着营销方给影片的映前铺垫仅仅预留了7天时间。事实上,无论是预告片中充满张力的剪辑手法,还是首款海报中将手机泡在冰里的意象,在行业内都是较高的物料水平,并引起过网友的讨论,但其传播渠道铺设的规划甚至短于一些网络电影的营销排期,使得观众的好奇心无法转化成持续的观影期待。

1月5日,影片官方平台发布系列的角色海报。平心而论,海报的设计水平虽然达不到顶尖美感的程度,却也能够通过角色的表情暗示,传递出个体不同的命运走向。尤其是油画质感与人像的结合,形成了类似于剧本杀身份卡的质地,与影片强打的“职场悬疑”题材标签形成联动,还为特色的剧本杀爱好者人群专场观影提供视觉链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片上映前十城“剧本杀专场”主题观影的策划也很有趣,从《扬名立万》等多部与剧本杀联动并取得不错反馈的影片案例来看,剧本杀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审美潮流,与片中情节结合,跟能激发他们的自主表达。但相比起常规至少提前一周时间的超前观影惯例,营销方显然没有为热度的维护留出足够的时间,之后的两天时间内也未能将首批观众的反馈发酵成有效声量,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部本可以在前期获得高度讨论和关注的新片,直到上映都没有激起一丝水花。

(素材来自《独家头条》发布的宣传物料)

针对影片高度紧张的情节设计、以及层出不穷的解谜氛围来看,选择在抖音形成爆款短视频,紧抓下沉受众的策略是可行的,其官抖在1月12日发布的一条议题设置短视频在短短24小时内就获得了1200多条留言和上映两周后1.4亿的总话题量也证明了影片确实具有强传播属性,其问题仍旧在于投放的时效性。上映两天前,《独家头条》才在抖音上发布第一条短视频,这无疑暴露出物料排期的不合理。上映两天后,《独家头条》突破单日播放量才刚刚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了定档以来的峰值,总量不满4000万。然而决定新片生死的首周末已过,在信息传播的延后性和排片量的影响下,早已无法转化成有效票房。或许有潜在观众在刷到视频的时候会被影片内容所吸引,产生观影兴趣,却也无法在身边找到合适的场次。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好的内容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档期的选择、宣发的节奏,都愈加重要。《独家头条》市场表现的失败,为电影从业者,尤其是中小成本影片的营销敲响了警钟。

不是好电影,却是一部“好剧” ,是否跑错了赛道?

那么《独家头条》这部电影质量到底如何呢?我们赶在全北京最后一场排映的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

客观来说,影片整体的质量是可以给到及格分的。看得出片子的成本并不高,很多场景相对简单,卡司阵容也没有特别有名的明星,不过完成度尚可,在创意性和主体性上更是弥补了中国类型片中关于“娱乐至死”讨论的空白。

某知名男星被爆出轨,JTV《娱乐头条》节目组和所有媒体一起,立即投入了对这一热点事件的调查挖掘中,真相扑朔迷离,幕后另有隐情,成员们不但要努力呈现人心的真相,更要面对来自电视台内外的重重阻力.......

可以说影片具备很强的话题与噱头,尤其在“全民吃瓜”的当下,如何理智地面对纷纭的评论,坚持自己内心的看法,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三部曲的规划也展现了创作者的野心,一部电影的体量确实无法完整呈现一个记者或团队的成长,他想讲述的不仅仅是娱乐性事件,而是时代洪流下媒体人环境的改变。

新人演员表演虽然青涩,但是和人物的个性比较贴近。比如余佳淼饰演的任杏,电影中人物设计确实就是一个有几分执拗、生涩的“愣头青”形象,这让一个有过多年表演经验的成熟演员来演明显不合适。再比如制片周道、摄像大伟等人物,也都有一些很可爱的小细节,如果真的找知名影星来演,可能反倒失去了这个影片在表演层面的韵味。

不过作为院线电影来说,《独家头条》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一是没有大场面和精致的镜头,观众买票走进影院,肯定优先是想看更具视觉效果冲击的电影,这一点走纯叙事向的《独家头条》并不符合;二是影片叙事专注写实,既不谈恋爱,也没有特别浓烈的情绪,而如今“强情绪”是中国电影的一剂猛药,获得高票房与高关注度的影片概莫如是,《独家头条》明显不符合这个特征;三是节奏过快,与前作关联比较多,如女主母亲的过往经历、电视台之前人际关系的形成等等,如果没看过第一部的部分国内观众,容易对许多情节点摸不着头脑,离场感比较差。

在观看过程中,影视产业观察觉得这部电影的剧集质感比较浓厚,甚至有一种由系列剧剪辑而来的感觉,如果做成网剧可能更合适。首先题材很合适,聚焦一个大的行业,电影的时长与容量还是有点小了,如《幕后之王》等题材相近剧集尚且需要四五十集的体量,更何况是一个像《独家头条》这样线索如此庞杂的故事;其次是郑嘉颖、徐洁儿等主演出演电视剧更多,可能平时经常看剧的观众对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如果放到剧集赛道,这样的阵容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再次是因为影片涉及到大量的闪回、伏笔与过往呼应,电影当中如果放太多这样的内容,可能会令观影门槛过高,解读不透,但剧集则不会,越是悬疑性强,越是有呼应,越能引发观众追下去的欲望。

这样看来,《独家头条》可能称不上一部好电影,但却是一部有潜质的“好剧”,不由得让人怀疑,这电影是不是跑错了赛道?以剧集的形式来呈现也许更加合适。

独立导演的困局,更需要引路人

颇具创新性的《独家头条》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影视产业观察根据之前网上发布的一些主创采访中了解到,这个项目前期研发的阶段就是以七集网络迷你剧的形式来创作剧本的,特意埋伏了许多关于情节与人物的微妙转折点,更适宜网络平台用户的追剧习惯。等到剧本成型之后才被告知,《独家头条》对于国有媒体职场的笔触之锋已经触碰到了空前收紧的审查红线,不符合电视剧和网剧的立项门槛。无奈之下,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有机会面世,编剧兼导演周文武贝只能曲线救国,将剧本改编成三部电影,并拍出来两部谋求登上院线。

这恰好印证了影视产业观察的猜测,可惜现在说再多也于事无补,剧集的故事通过改编转为院线电影,之前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这完全是“自毁长城,”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故事就这样被过度自信的青年导演浪费掉了,硬闯敏感题材的执拗,过度信任宣发机构的能力,影片核心类型定位的失策,这些都暴露出创作者的任性和把控市场能力的不足。

其实在影视产业观察看来,院转网其实也是《独家头条》一个不错的选择。2021全年共有64部网络电影分账票房突破千万,也诞生了不少口碑良好的佳作,网络电影的精品化模式愈加成熟。《独家头条》系列放到院线可能优势不足,但是放到网络电影领域,却有可能突出重围。一是有着与老百姓切实相关的话题性与噱头,适合下沉城市的观众观影;二是有着票房号召力不强,但极有情怀感的郑嘉颖等演员;三是由于人物复杂、线索繁多,更适合在网络端反复观看,正好可以弥补节奏太快的短板。

在前作《独家头条:初露锋芒》面向普通观众的放映活动中,不少人表示全程被跌宕起伏的事件以及类似悬疑探案的刺激感所吸引,但对于片中所呈现的娱乐圈职场生态不甚了解,共鸣感较弱。而一些业内人士普遍反应,仿佛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环境的缩影,影片对于职场现实的还原比较到位。

影视产业观察在此大胆复盘,如果《独家头条》可以先将最新上映的第二部以网络电影的方式进行上线播映,为整个系列奠定扎实的类型风格及认知基础,为后续布局留下悬念,主推新人娱记涉险调查热度新闻的视角,拥抱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待取得一定的关注度及话题度之后,再将由黄觉、黄龄等主演的第一部即前传投放到院线,可能会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总的来看,《独家头条》系列是很可惜的作品。不过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这样的“惨剧”并非个例,《独家头条》是因为极强的类型与话题性可以被我们关注到,但还有更多中小成本独立影片彻底石沉大海。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因为口碑不佳,比如同档期的《冰上时刻》、《一江春水》等青年导演影片,都有着较好的口碑反馈,但走向市场同样惨淡,可见好的作品也需要更专业的制片人、更用心的宣发团队来予以把控、加持。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观众们已经没有耐心去寻觅那些巷子里的好酒,或是等待酒香的发酵,好的作品值得更好的推手。

具体以周文武贝为代表的主创团队来说,其实之前他们也拍过几部高概念、强创新的科幻题材片与灾难片,虽然口碑平平,但对于类型片领域的探索经验却是弥足珍贵的。接下来可以考虑发挥自己的所长,在不触碰审查红线的情况下,继续尝试拍摄一些节奏明快、概念突破的精品网络剧集。比如近两年大热的爱奇艺“迷雾剧场”,当中许多剧集的导演也都是从广告、网络电影转型过来,可能这样的舞台,才是更适合他们展现能力的地方。

看人难,认清自己更难,希望今天的文章,能为更多的青年电影人带来一些启示,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好的作品不淹没在市场的茫茫浩波中,可以被更多观众看到。

— THE END —

作者 | 22

主编 | 彭侃

排版 | 李可欣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