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华为手机 金鸡百花电影节手机电影的全民创作时代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1   浏览次数:165

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28日晚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为期三天,届时将评选出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共计20个奖项,最终获奖名单将在30日晚的颁奖典礼上揭晓。

此届电影节举办期间将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活动,包括金鸡奖提名者表彰仪式、电影艺术家走红毯仪式、金鸡奖颁奖典礼暨电影节闭幕式以及多项影展活动。

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

在这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格外引人注目。在评委会、电影和互联网等各方代表的见证中,主持人梁植揭晓了37部入围作品中,摘得六大荣誉的8部影片。

一部手机电影的诞生

在12月25日,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手机版宣传片《Dreamland梦境之地》中,就解锁了拍摄电影的“新姿势“。影片讲述了一位青年导演,意外闯入电影人的梦境的奇遇,也向大家展示了,手机也能拍出大制作。

整部影片由华为P50系列全程拍摄,可以看到,画面清晰流畅、色彩高度还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不禁让人感叹,如今的手机已经能拍摄如此高质量的作品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拍摄前期筹备阶段,创作者可以使用华为MatePadPro M-Pencil手写笔搭档,绘制分镜脚本,随时记录创作灵感。画好后可通过鸿蒙多屏协同将画面同步到华为MateBook中,合成完整的分镜脚本,整个过程非常方便,省去了来回传导素材的麻烦。

在拍摄过程中,华为P50系列带来的原色引擎技术可以更真实的还原拍摄氛围,拍下清晰、细节丰富的成像画面,实现所见即所得;而且,华为P50系列还带来了全焦段4K视频拍摄体验,6400万像素的潜望式长焦镜头、最大能够实现200倍的变焦范围,使得拍摄远近景物皆清晰;同时,运用鸿蒙操作系统独创的多机位模式,可以突破单设备拍摄的限制,实现不同设备的互相切换,让创作者可以用一部手机作为拍摄主力机,而其他不同机位的手机配合拍摄,一次性拍出特写、中景、全景等多角度画面,手机画面无线投屏到华为MateView上,显示器就变成监看器,导演可实时查看素材和及时调整拍摄画面。

后期创作阶段,即可通过鸿蒙的多屏协同,将拍好的素材一键拖拽到电脑,让素材整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华为MatePadPro可以当做华为MateBook的无线扩展屏,使用MateBook强大的性能快速剪辑并配合MatePad浏览素材,就可以实现边看边剪、更方便的体验……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日益强大的影像拍摄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区别于繁重的传统器材,手机拍摄的过程会轻松很多,同时效率也会提升,让创作者更加专注地创作。

可以看到,如今华为已经深入到电影拍摄的全过程,也为手机拍摄电影打开了新的空间。华为P50系列作为主摄工具,带来的“计算光学”和“原色引擎”两大黑科技,让一部手机就能拍出电影大片,也推动手机电影时代加速到来。

“手机电影的全民创作时代正在到来”

华为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是在首届的基础上,打造的新时代手机影像创作者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发掘他们运用手机进行影像创作的力量,探索手机影像创作的新空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对手机影像创作的支持下,共同助力华语电影繁荣发展,走向世界。

华为消费者BG副总裁李昌竹在本年度的华为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的表彰活动中也表示,“华为启动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的初衷是希望以技术创新赋予手机电影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持续提升手机影像性能的同时,为创作者打造出上手就会用的影像制作协同系统——华为鸿蒙移动影像系统,帮助创作者打造移动化的小型剧组,轻量化执行,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的创作手法,拓展创作边界,让更多热爱电影的人开启创作之路。”

手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动态影像创作的界限,赋予了大众新的表达能力。这是属于时代的新影像,手机电影的全民创作时代正在到来。

一方面,得力于华为为首的手机厂商的积极推动,让手机影像有了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手机如今已然成为大众观看视频、电影等的主要渠道和习惯。那么用手机拍摄电影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这其中,华为的影像技术功不可没。例如,华为P系列的定位就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从技术角度来看,手机影像技术已经可以达到手机电影创作工具便捷化、简单化以及对画面质量的高要求,让每一个人都可随心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创作灵感,不受以往影像创作设备、成本和空间的掣肘,拿起手机就能“用科技去推动艺术的表达“。

正是华为等厂商的推动,催化拍摄工具的变革,让手机电影的全民创作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明年华为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新一届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也已经开启,正式面向全球的创作者征集手机电影作品,这将为电影行业带来更多惊喜。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