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今年春节档全军覆没?大年初二就断崖式下跌,高票价无异杀鸡取卵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92

导读:大年初二票房出现断崖式下跌,靠涨价补回来的票房,能挽回尊严?

今年的春节档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大年初二,电影票房出现断崖式下跌,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统计,截止到2月2日晚21点,初二报收9亿多,环比初一下降33.2%,同比去年初二下降28.3%,创下春节档初二最大跌幅。排在前几名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比初一下降33.2%,《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下降5.3%,《四海》下降56.2%,《熊出没·重返地球》下降9.2%,《奇迹·笨小孩》下降50.4%,《狙击手》下降39.5%。

几乎全军覆没。

跟票房下滑对比,票价反而逐年上升。2018年春节档平均票价是38元,2019年平均票价是42元,2021年平均票价是43元,今年平均票价已突破60元。

《水门桥》的票价最为明显,热门城市的热门场次的票价甚至逼近了两百块钱,即便普通场次的票价也在一百元以上。重点城市的其他电影票价,一百元以上的情况随处可见。一百多块钱看一场电影,显然不符合目前国内的环境。

总体来看,今年春节档影片平均票价已达到同期美国院线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有网友表示,电影不是必需品,嫌票价高可以不买,问题来了,嫌贵可以不看,这种逻辑正确吗?

一部足够出色的电影,你定两百元的价格,观众觉得值,那么就是合理的。一部烂片,你定不到十元的价格,观众觉得浪费时间,自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重点不在于票价多少,而在于一部电影是否值这么多钱。

总票房断崖式下跌,平均票价却断崖式上升,这符合市场规律,却不利于电影市场健康运转,很显然,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很显然,票价飙升是被动的,跟总票房亏损有直接关系。

就在春节档创下初二最大跌幅后,许多影院纷纷调整价位,前两天的票房太低,依靠涨价补回来。

票价是电影院定的,上座率不足,电影院无法回本,就会在票价上做工夫,涨票价,以此来弥补亏空。

另一方面,票价越高,上座率就越低,高票价将一部分观众挡在了影院门外,开始恶性循环。

造成今年春节档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两方面,一是电影本身不行,二是大环境。

首先是疫情,这是外部主要因素。前两年也有疫情,电影票房依然坚挺,而如今疫情来临已经两年多了,人们逐渐习惯了伴随疫情的生活节奏,电影这种休闲模式的地位开始产生动摇。

能不去看就不去看,人们宁愿选择更加保险的娱乐方式,跟家人一起打牌,或者其他线上休闲方式。

再一个就是人们手里的闲钱不多了,如果说前两年这种现象还不明显,那么经过这两年的低迷时光,也该到节点了。再加上高票价,更没有观众肯买账了。

其次是电影本身。

春节档的这几部热门电影,虽然宣传很卖力,题材也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类型的片子,拍来拍去就是这几个人。

开心麻花、主旋律、以喜剧为由头的亲情戏……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大概已没有什么惊喜。

所以有网友抱怨,为何不引进国外的电影,最起码能增加选择性,也可以让院线保本,其中原因,大概可以猜得到,就不提了。

当下的电影市场,从里到外透露着一股“杀鸡取卵”的味道。

最大的恶果在后面,铁杆电影迷不会因为高票价就不去看电影,但这部分观众相当固定,大部分观众都是模棱两可的,用他们身上的钱来弥补市场亏空,盘算打得很好,但高估了观众的钱包,也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流失的观众可能不是一时的,往大了说可能会影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走势。

事实证明,观众依然占据主导位置,电影票房不是靠营销出来的,而是靠观众口碑积累下来的。

《战狼》的问世将中国电影拉到空中楼阁。

吴京自己都没想到,这部电影能卖这么多票房。他看待问题很敏锐,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多票房,需要好好补补课。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电影,需要好好补补课,希望中国电影人也能更加可能看待现状,不要竭泽而渔,更不要杀鸡取卵。

截至2月3日中午,2022年春节档新片总票房突破30亿,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票房略有回升,希望所有电影从业者能记吃记打,记住这次教训。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