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1   浏览次数:191

2022年虎年除夕,人们再次看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破壁”与“出圈”。亿万观众观看的央视春晚上,舞蹈史诗《只此青绿》成为整台节目的爆点,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被观众赞为“绝美”“美哭了”的这个节目,迅速上了热搜,引燃了一波网络刷屏和转发潮。

这一幕,和去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出圈,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是用舞蹈讲述文物的故事,同样是创意迭现,同样是通过不缺关注度的春晚平台。

如果说,《唐宫夜宴》的成功是偶然,《只此青绿》的“复制”成功,似乎证明了:持续“出圈”的这股文博热,已经掌握了流量密码。

如出一辙:从古代文物

到现代舞蹈的艺术转化

《只此青绿》

舞台上,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时,“惊艳、古风”几乎是所有观众的共同感受。再往下看,感动随之而来。

舞蹈《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18岁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由于时间限制,央视春晚上呈现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片段,表达的是画中群山层峦叠嶂的意境。《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被抽离出来,抽象成舞台上的女性人物形象。当舞者们呈现不同的造型和体态变化时,是在模拟山峦的层峦叠嶂。

舞蹈的细节,也高度还原了这种象征意义。舞者高耸的头饰,就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可以想象成山间瀑布。可以说,《只此青绿》为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

女主“青绿”舞者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又如山间瀑布。

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此青绿》之所以出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其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只此青绿》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舞剧很自然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诗剧和图画,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只此青绿》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艺术转化,实现了气脉上的贯通。”

这种艺术审美的成功“转化”,也和去年出圈的《唐宫夜宴》有相似之处。舞蹈《唐宫夜宴》讲述了博物馆里唐俑造型的一群唐朝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14名舞蹈演员穿着的连体舞衣里面塞着海绵,嘴里含着棉花,只为体现唐俑的丰腴形象。她们眼角的月牙形妆容,也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斜红妆”。观众仿佛看到一群真正的唐俑,在舞台上“复活”。

《唐宫夜宴》的舞者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斜红妆”

无论是《只此青绿》还是《唐宫夜宴》,不少观众发出了类似的感喟:“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也不乏观众直呼:“请春晚按这样的节目标准卷起来。”

不约而同: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唐宫夜宴》去年出圈,《只此青绿》今年紧随其上。看上去,似乎是一次前者的启发和借鉴。实则是一次“不约而同”。

3年前,《只此青绿》就已启动。《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2019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打算创作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创作团队考虑过《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但最后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因为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和舞蹈有共通之处。”

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总编导周莉亚、韩真曾透露,该剧仅前期创作就耗时一年多,创排用了5个月,团队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座谈交流。最终,用时近1年8个月,《只此青绿》正式搬上舞台。

《只此青绿》

而在登陆虎年春晚之前,《只此青绿》就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自2021年8月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只此青绿》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的小红书社交平台上,不少粉丝留言询问自己所在的城市何时有《只此青绿》的演出。

更难得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舞蹈进行修改和调整。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从新意十足的创意,到精雕细琢的前期创作,再到演出后的不断调整,《只此青绿》最终迎来了春晚。名画《千里江山图》在舞台上别样展开,也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高峰体验。

有观众评价:“看完节目居然老泪纵横,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苍劲厚重的古琴和刚柔并济的舞蹈把《千里江山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回到九百多年前,见到十八岁的王希孟正在奋笔创作。”

再回到《唐宫夜宴》。唐俑少女的赴宴路上,在少女们活泼娇俏又不失诙谐的打闹中,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

《唐宫夜宴》中也融入了《千里江山图》的元素。

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现代艺术团队不约而同地从古代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并形成规模效应,也足见一次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文化自信:面向新的一百年寻根与创新

这种复兴,借由舞动的“唐俑”、“青绿”,也一次次点燃观众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凭什么文化自信?就凭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观众汤楠看完《只此青绿》后,这样评价,“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此青绿》主演孟庆旸这样诠释自己的“青绿”一角。“一个纯写意的角色,就像《千里江山图》一种青绿颜色的气魄,演绎的时候需要打开想象力。这个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一种东西,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一种岁月,一种大气,也是代表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面。”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自创意诞生那一刻起,《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次有益尝试。《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成功,也是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的诠释范本。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2021年,中国考古学迎来诞生100年。2022年,站在新的100年之际,文博热不断以各种方式“破壁”。无论是集《唐宫夜宴》,还是《只此青绿》,火出圈的,不仅是对国宝、国风、国潮的挖掘,也是面向新的一百年,从故土出发的寻根与创新之旅。

观众有理由期待, 下一个《唐宫夜宴》 或者《只此青绿》的到来!

来源:上观新闻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