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我为什么怀念陈佩斯和赵本山?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206

又到一岁春节已至,提到春晚,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

但是那些最经典的小品,一定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绕开的集体回忆:

《主角与配角》《吃面条 》(陈佩斯)

《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赵丽蓉)

《卖拐》三部曲、白云黑土系列(赵本山)

这些精彩的作品,和春晚一样,早就成为了春节的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深深的烙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基因中。

甚至,春晚之于春节,恰似小品之于春晚。

而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小品喜剧”是最早从春晚上被“发明”并“流行”起来的一个崭新艺术门类。

那么“小品"到底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这门艺术又经历了如何坎坷的发展?

那些经典的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带你扒下行业底裤,露出各种乱七八糟真相的名侦探牛腩。

今天,我们将一起掀开春晚的底裤,去探寻那些最经典的春晚小品还有它们背后的精彩故事。

1

1984年,接到春晚邀请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兴冲冲赶到剧组宾馆里,正在焦头烂额地创作一期非常特殊的喜剧节目:小品《吃面条》。

那时候的晚会,大家根本没见过小品。

1983年首届春晚,严顺开老师一人贡献了三个节目《逛厂甸》《弹钢琴》《阿Q的独白》,这种短剧算是小品启蒙。

但是陈佩斯和朱时茂想做的,不止于此。

他们希望创作出一种更具戏剧张力,更完整的表演形式,于是俩人在宾馆里激情四射,摸着石头过河,剧本也是删了改、改了删,但始终没能通过剧组的审核。

当年还有头发的陈佩斯,年轻气盛,决定不再受这个鸟气,于是,直接润了。

剧组没办法,只能去两人的老东家八一厂“摇人”,好说歹说又把两人劝回了宾馆,继续激情四射。

结果,功夫不负苦心人,这次他们反复修改出来的东西,又被驳回修改。

小陈,当时脑子一热,不气盛能叫年轻人嘛?

于是他又一次跑路了。

这种脚底抹油的事儿,小陈前前后后一共干了三回。

这也说明了,伟大的作品,都是鸽出来的。

直到一次剧组安排他们试演,被观众们强烈的反响触动,剧本最终才算定下来。

至此,春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吃面条》就此诞生了。

但这种在当时看来过于“新鲜逗乐”的表演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心里都没底。

大年三十晚上,总导演黄一鹤最终下定决心,咬咬牙,顶着压力让他们上场。

事实证明,导演没有看走眼。

当天晚上,陈佩斯拿着空碗吃起了面条,留下了早期人类驯服空气的无实物吃播珍贵影像。

《吃面条》表演大获成功,这种短小精悍,却糅合了一系列喜剧元素的新节目在春晚的舞台上,找到了“自立门户”的机会。

从此,“小品”这个崭新的艺术门类,开始同春晚一起,在我们的流行文化中扎根生长起来。

火遍全国的两人搭档,也成了春晚舞台上的常客,贡献了一系列经典的作品。

在小品《拍电影》中,陈佩斯为了圆演员梦,在大冬天穿着单衣拍摄夏天的戏,还被泼了一身“水”,强悍演绎“无实物擤鼻涕”:

在《烤羊肉串》和《胡椒面》他的无实物吃串儿和喝馄饨,触动无数观众的馋虫和笑点。

但此时,尚在萌芽时期的小品,整体还稍显粗糙,陈佩斯作品的巅峰,还得看1990年他和朱时茂合作的《主角与配角》。

在这部小品里不仅有众多金句和名场面:

还有各种巧妙的包袱和极其紧凑的剧情及矛盾冲突。

从开头分配角色时,第一个矛盾出现:

一个“又”字就让包袱抖了出来,剧情进入小高潮。

屡次演配角的陈佩斯心里不服,开始疯狂抢戏,这才有了后来那句金句:

今天再看,仍然毫不过时。

陈老师也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想杀一个人眼神是藏不住的”:

喜剧效果十足。

密集的包袱,夸张又精准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一环扣一环的矛盾冲突,都让陈佩斯和朱时茂再一次封神。

陈佩斯把一个铆足心思想往上蹦却又没能力兜住的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

当时表演的时候还出现了一点小意外——朱时茂背三八盒子枪时带子“啪”一下断了,但这个道具后面还得用到,给他吓出一身冷汗。

他只能边表演边往上系,好在轮到陈佩斯背枪时带子终于给系上了。

而且由于带子系短了,陈佩斯背到了腋下显得更加滑稽,节目效果反而更好了。

经常出演甲乙丙丁这种小人物的陈佩斯,对于喜剧中的人有着足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呈现的人物才显得愈发刻骨、动人。

很难说开启一个时代的陈佩斯和朱时茂,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但是,此后的年代,成为了小品精品作的井喷期,陈佩斯之后,赵丽蓉、冯巩、赵本山开始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品这门艺术开始百花齐放。

2

同样是1990年,来自辽宁铁岭的赵本山开始在春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初次亮相就和黄晓娟“相起了亲”:

靠着“低头、收肩、脚尖蹭地”的小动作和有些显老的长相,30来岁的赵本山愣是把一个50多岁的蔫儿吧唧小老头给演活了。

这种蔫坏的表演风格也让赵本山迅速俘获了一批迷弟迷妹,还拿下了当时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

只是那时候的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舞台,他一登就是二十多年,自此成了春晚的钉子户。

而本山时代的辉煌,还得从赵本山和范伟的搭伙讲起。

从1995年开始,不管是扒下饭局底裤的《牛大叔“提干”》,还是揭露农村现实的《三鞭子》和《红高粱模特队》,都能明显感受到,赵本山的小品,变了。

题材一改过去的温馨,变得辛辣且现实。

幽默诙谐的同时又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讽刺。

这么看,赵老师才是勇扒底裤第一人。

2001年,小品《卖拐》更是把这种辉煌推上了顶峰。

在《卖拐》里,赵老师把一个坑人的奸商嘴脸演得惟妙惟肖,“欲擒故纵”和“无中生有”的套路属实是给他玩明白了。

这种“荒诞又真实”的情节,恰恰是本山卖拐系列小品里最吸引人的点。

由于太过经典,《卖拐》后来还拿下了春晚小品类节目一等奖。

里面的经典台词数不胜数:

从“忽悠瘸了”到“要啥自行车”,再到“走两步,没病走两步”等等,直到今天还能在很多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看到它们的影子。

此后的白云黑土系列,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

这段时期,小品在春晚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渐渐变成了春晚的一个象征符号。

这个每年在0点档的压轴男人,成为了很多人熬夜过年的动力。

果然,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这是属于赵本山的黄金年代,也是属于小品的黄金年代。

3

春晚三十多载, 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从1983年到2021年,春晚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它也渐渐变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在这39年间,它见证了舞台由小到大,观众从少变多。

那一年,刘晓庆站上春晚舞台,成为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一袭红衣在周围蓝灰色调的衣服中显得分外惹眼;

那一年,李谷一在春晚的舞台上连唱六首歌,后来的那首《难忘今宵》也成为了一年又一年春晚的背景音。

那一年,马季在舞台上卖起了“宇宙牌香烟”,赢得了满堂彩。

在当时那个小小的“会客厅”里,诞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演员走动的时候还能看到旁边一个个扛着录像机的工作人员。

简陋但温馨。

从那时起,家人团聚的日子,就总是少不了电视里的笑声,有了他们,除夕的长夜和风雪也显得分外和蔼,似乎有了一份别样的念想和期盼。

那个欲望简单的时代,大家连笑点都低的可爱。

可是长大后,一切都得复杂了起来,一切都在离开,那些曾经为我们制造笑声的人一个个地离开,我们也离开了故乡。

疫情时代,无数游子漂泊在外,不知道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又是一个回不去的春节。

这期内容,也是希望能提醒一下大家,无论身处何方,也要记得回去翻看一下这些回忆。

这些笑声不仅仅是笑声,也藏着我们的亲人和过去。

“昨天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