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对比姜昆《欢乐方言》和岳云鹏《年三十的歌》,如何理智评价-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
2022年央视春晚上,姜昆戴志诚合说了一段相声《欢乐方言》,从除夕之夜开始,网络上有一波人开始针对性批判这个节目,还有很多极端的人甚至直接将节目评价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各种非理智的评论充斥网络,让人感到震惊之余又觉得匪夷所思。
本文要谈的是,如何理智评价春晚上的相声。
一、如何评价《欢乐方言》
如果让笔者用10分制给姜昆戴志诚的《欢乐方言》打分的话,7分也许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换成文字来说就是中规中矩。
客观来说,姜昆戴志诚选择这段相声上春晚并不是很讨巧,最大原因可能是时间紧迫,来不及准备新作品,毕竟除了创作和排练外还有审查和彩排环节,而姜昆戴志诚上春晚的事情在元旦前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大概率是春晚第一次彩排前不久才敲定的,想上新作品,时间不允许。
如果单纯从相声艺术角度评价,《欢乐方言》是一段很完整的相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姜昆戴志诚的表现也很顺畅,配合非常默契,算是一段比较优秀的相声作品。
优秀的相声为何用“中规中矩”评价呢?因为相声行业讲究“把点开春”,不同场合说不同风格的相声,如果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相声迷,《欢乐方言》的打分也许可以达到8分以上。
但是,这一次的舞台是春晚,面对的人群更广泛更复杂,《欢乐方言》在这样的场合下就会显得有些“温”,不火爆,不热闹,对普通观众缺乏吸引力。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有的大学教授吐槽:讲专业课的时候,台下很多学生昏昏欲睡,一旦说起离婚的前妻,全都精神了,要是再来点劈腿和出轨,隔壁班的都能挤进来听。总结起来就是,越不专业受众越广。
《欢乐方言》的路子太正,自然不太容易热闹起来,这是作品风格所限,不是作品水平的问题。
其实,这种正路子但效果“温”的相声在春晚历史上比比皆是,而且都是相声大师和名家的节目。
1983年春晚上侯宝林郭全宝的《戏剧杂谈》(播放录像),全段都在讲京剧几大流派的唱法区别,对于戏迷来说是饕餮盛宴,对于大部分不是戏迷的观众来说还不如《欢乐方言》容易理解呢。
马三立在1985年春晚上的《大乐特乐》,采用的是传统茶馆相声的路子,放在天津茶馆说绝对没问题,在春晚上别说逗乐了,很多观众还表示听不清,论演出效果也不如《欢乐方言》。
侯耀文石富宽1992年春晚上的《小站联欢会》,用的是他们铁路系统宣传慰问相声的路子,很正很完整,侯耀文一人分饰几角也很到位,但也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等等吧,其他一些非相声名家的正路子相声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春晚历史上简直是车载斗量,这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春晚的特点。
所以,你如果批评姜昆戴志诚选择上春晚的作品有问题,那还是比较客观的。你如果批评姜昆戴志诚不会说相声,那证明你纯属无理取闹。如果你说《欢乐方言》不叫相声,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二、对比《年三十的歌》
据说,姜昆戴志诚的相声表演结束后,“怀念岳云鹏春晚相声”上了热搜,也不知道是谁传的,反正笔者是没发现这个热搜在哪儿。
不过,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岳云鹏在2021年春晚上的《年三十的歌》,因为《欢乐方言》和《年三十的歌》确实有很强对比性。
如果从相声艺术角度评价,《年三十的歌》是一段不能算及格的相声,虽然和《欢乐方言》一样改编自传统相声套路,但《年三十的歌》结构很松散,节奏不稳,平铺直叙,岳云鹏的表现太过于随意,没必要的零碎太多,频繁在台上“洒狗血”,如果不是孙越经验丰富捧得及时,这节目就完了。这段相声的水平和他们第一次合作上春晚时的《我忍不了》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让相声爱好者从相声角度给《年三十的歌》打分的话,这段相声最多3-4分,甚至于,这都不应该叫相声,而是应该叫热场小曲。
相声社开始正式表演前都会赠送给现场观众一段或几段小曲,比如《发四喜》之类的,目的是带动现场气氛,热热场。像开心麻花的话剧开场前也会让演员带动现场观众做游戏还抽奖,其实都是一个套路。这些开场表演都是免费赠送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值钱。
岳云鹏的《年三十的歌》在表演内容上确实更像是开场小曲,也确实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气氛以及电视机前岳云鹏粉丝们的情绪,这是显而易见的,也达到了作品的目的。
因此,如果只论相声艺术,《年三十的歌》说严重点干脆啥都不是,就是个不值钱的开场小曲。如果加上现场效果,《年三十的歌》还是有一定现实作用的,不能轻易否定。
所以,你如果评价岳云鹏孙越的《年三十的歌》不叫相声,证明你是个严谨的相声迷。你如果评价《年三十的歌》虽然一般但起码效果不错,证明你是一个客观理智的观众。你如果评价《年三十的歌》才是真正的相声,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三、如何理智评价
有位网友提出一个设想很有意思,假设姜昆戴志诚说的是《年三十的歌》,岳云鹏孙越说的是《欢乐方言》,网络上会如何评价呢?恐怕到时候就会出现“姜昆只会洒狗血不会说相声”和“岳云鹏相声功底深厚”这样的评论了。
笔者相信这个设想的可能性,因为很多人不能理智评价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双标严重。
像《欢乐方言》这样正路子的相声在春晚历史上有很多,为什么一些人只盯住姜昆呢?
马老71岁登上央视春晚,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岁数大了,年纪不饶人。姜昆72岁重回春晚,就必须和三十多岁的同行和自己比?
同台晚会上,卢鑫玉浩的《像不像》也是老段子,两人表现很紧,台风很闹腾,综合相比还不如《欢乐方言》,为什么一些人只盯着姜昆呢?
同理,2013年春晚上的《败家子》也是老段子集锦,两位演员的表现和卢鑫玉浩差不多,节奏纷乱口风拘谨,论节目质量和效果也不如《欢乐方言》,为什么一些人从来不提这个失败的作品呢?
双标的一面是不理智不客观,另一面则是对人不对事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在粉圈里几乎是司空见惯的。
于是,粉圈的反智、低幼、排外、极端等特点就带来了很多片面、偏激和双标的评论。甚至于,你说句公道话都不行,给《欢乐方言》下个“中规中矩不温不火”的评价都会被一帮人追着骂,这很不正常!
如果那些非理智甚至极端的评论背后还存在着不甘寂寞居心叵测的煽动行为,那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
有人说,只要是观众喜欢的相声,就是好相声。这句话看似有理却是最无理。
首先,有人喜欢正路子的相声,有人喜欢洒狗血的相声。有人喜欢正宗京剧,有些喜欢比基尼京剧。有人喜欢文艺电影,有人喜欢商业电影。一句话,众口难调,不要拿个人的好恶去代表所有人。
其次,央视春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播出,春晚当然需要多元化的节目,但其中正路子正能量的作品肯定要占据大多数,这是春晚的性质和平台性质决定的。
有些相声虽然现场效果好,但在电视机前的效果不一定好,粉丝感觉很满意的节目,非粉丝群体看起来反而很尬,这也是往年春晚流量化作品太多导致被广泛吐槽的原因。
最关键一条,春晚在一定意义上也相当于全国文艺领域一年来的总结和汇报大会,而文艺战线的社会责任是带领广大观众的审美和品位往上走,追求更高的文化和格调,央视和春晚不可能自降层次去迎合粉圈以及一些低级的娱乐需求。
网络时代,娱乐早已经实现多元化,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满足自己的娱乐和追星需求,想追爱豆就去关注他的动态,想尬吹爱豆就去他的粉丝群,春晚不能只为粉圈开堂会。
所以,评价春晚和评价春晚节目,不应该站在个人喜恶上,只要能跳出个体的局限,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做出理智的评价。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