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从被激烈批评到满载盛誉,奥运会总导演张艺谋凭什么?-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第一个节目短裙旗袍少女舞蹈,你相信吗?
它的导演是张艺谋。因为这8分钟,张艺谋收到了如潮恶评,张艺谋说因为雅典的八分钟,自己在所谓圈里头一片骂声。很多人在网络上发声,呼吁千万不要让张艺谋当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了。
于是2005年,北京奥组委启动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的全球征集活动。一开始,张艺谋本想不参加了。但在身边人的鼓励下,他决定重振旗鼓,用心准备。近5个月的时间,奥组委收到409件应征作品,崔健团队、陈凯歌团队、李安团队等等。最终得分最高的是最后一天提交的张艺谋的作品,总导演还是落到他的头上。
当他再度获得这份责任,表面上他云淡风轻,但在心中张艺谋暗暗咬起了一口劲,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雅典8分钟的评价,张艺谋深刻消化了人们批判他的“旧”,所以接下来,他要狠抓一个点,那就是创新。张艺谋提到这次一定要创新,不是概念有多新,是只要展现人们没见过的才是新鲜,绝不能像老套的联欢晚会,绝不能用陈旧的艺术形式。
在一场面向全球的盛大晚会上,传统的开场节目一定要用鼓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但张艺谋坚决不用鼓,因为老套!张继刚导演想到用扇子,张艺谋说力量不够,陈维亚导演想到用枪,但却有点耀武扬威,灯笼和旗帜通通被张艺谋否决。那段时间,几乎是团队一提想法,张艺谋立刻否定,似乎什么都不够好。
大家都困了倦了,甚至有人怒了。一位导演向媒体吐槽:张艺谋今天说千万不要用鼓,千万不要用灯笼,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带有偏狭,对于一个民族精神整体亮相的时候,你就排斥这个民族最重要的典型化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硬的说完,张继刚又去跟张艺谋软磨,但张艺谋也温和地表示自己绝不妥协。
张艺谋拿出自己20年前拍的广告,告诉大家何谓老套。就这样团队的苦思冥想持续了一个月,直到张艺谋把目光投向了古代乐器“柷”。相传柷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它不是鼓,但能打出鼓的气势。唯一的问题是它是镂空的,张艺谋想在上面蒙上一层鼓皮,却遭来了史学家顾问的反对,这样的二度创作不尊重史实。
于是张艺谋转向第二种乐器缶,这是一种盛行于春秋战国的陶制乐器,奏乐法已经失传,这就给了张艺谋创新的空间。他找来一位专家,希望对方设计一个鼓皮,需求是50%鼓声,50%青铜声。第一个样品出来了,张艺谋说三成可以有金石之声。第二个样品出来,张艺谋要求鼓声少一点。下一个样品张艺谋认为青铜的比例少,做出来就像100%的钟。他们做了近百个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研制,终于确定了缶的设计。可怎么敲?
敲法失传,那就自创。团队找来编导孙育鹏,请他设计击缶的动作。传统打鼓手法不要,抛棒打法不要,太极打法不要,孙育鹏带着数百名战士设计、排练、推翻、再设计、再排练、再推翻,周而复始,直到他失去自信。孙育鹏扛住了这份重压,转机很快来到。几天后他找到了一种“刀削面打法”,独特好看有气势,每个导演看了都喜欢,招牌动作终于定了。
可光打不够,还要能看。团队设计了一个装置,让缶面被击打时能够发光。光发光还不够,还要用光玩出花样,光有花样还不够,还要让击缶者吟唱,就这样一个谁也没见过的节目《击缶而歌》诞生了。
2008年8月8日7点58分,一圈焰火从鸟巢顶部燃过炸到日晷处,焰火通过日晷的反射凭空呼向鸟巢的角落,激活了第一个光点,光点渐渐扩散覆盖阴影,燃爆了全场观众,呼喊声震耳欲聋。
到了7点59分,击缶的光点神奇地展现出了数字,以往的倒计时都是屏幕展现,而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竟靠人击打乐器展现,这个创意震惊了所有人。随着每一个十秒的倒数,人们心中的紧张和激动翻腾起来,呼声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十秒,所有人一起倒数。
这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第一个节目,新意、震撼、深度,不必多说。当年的日本NHK电视台转播北京奥运会的解说员当场看了都忍不住赞叹,记得在找开场乐器时,团队质疑张艺谋要求太高太多太过,他回答了这么一句话:越往上越难,就是考大家,当所有的手段用完的时候,这个设计不就出来了。
一次妥协就是次次妥协,这只是一个节目,接下来的每一个节目张艺谋都立下了这样的标准,他吃下了批评,扛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艺术的考验,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开始称呼他“国师”。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