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重温《饮食男女》:它并非温情脉脉的家庭片,而是犀利的人性展示-
李安说:“我觉得,经常是家中最聪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里的虚伪,却又在家庭面临解体时承担起一切,二女儿就是这样的角色。”
我是家里的大女儿,不知道在我的人生剧本里,我是不是这样的角色。
没看之前,一直以为是《饮食男女》美食片,结果是家庭片。
在描述家庭情感上,我一直相信李安。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反转,看似最不可能的老大和老三,反而第一个离开。反正老二和父亲和解坚守到最后。最后老爹给的反转也给刺激。不过一切都在各自的情感模型框架了,三女儿争夺父爱,包括女儿同学失去父亲渴望父爱。
正是因为种种的诱因,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我有件事要宣布……”在每周日晚的家庭聚餐上,从家宁到家珍,再到老朱,都以这句开头语宣布了自己的离开,而看上去最可能离开的家倩最后却一个人独守在老宅中。诠释的道理可能和《东京物语》相似,即使最亲近的家人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家倩为了陪老朱放弃去阿姆斯特丹的机会,却没想到老朱并不需要女儿的陪伴,他需要的是一个伴侣。
在照顾三个女儿的过程中,老朱逐渐丧失味觉,在离开女儿和新伴侣生活后,味觉又恢复,正是想说明拥有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或许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互相支持,而非单方面的付出、照顾。
大姐和二姐洗盘子的时候,争论着你不懂爸,你不懂我,那你又了解我么,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很了解对方,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可能只是自己的假想罢了。
追求自由的尽头是什么呢,不结婚吗?
一家人其乐融融自然幸福,可也许是因为大家对爱情的期待得太高,不愿迈入。那就等待吧,那就孤独吧,反正要背负的是义无反顾的孤独与决然。
令人诧异的结局
每个结局都令人很诧异,特别是朱爸宣布和锦荣在一起的时候,令人震惊了!
梁伯母直接倒地,家珍染了头发,做出了很大改变,和教练结了婚,让教练入了基督,但是之前家倩知道她的故事是沿用锦凤的故事编出来的,家倩也没有拆穿。家宁嫁给了富二代,生活还不错,家倩原先和雷蒙是没有关系的,后面他结婚,还想和家倩维持这种关系,这种人没有家庭的担当。
故事虽然看似平淡,但真的很打动人。
mark几个最打动我的时刻:老朱第一次去学校给珊珊送饭,不知道为何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老朱和好友喝醉了在走廊里一边勾肩搭背一边嬉笑怒骂;老朱的好朋友在病床上和家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忆她小时候做菜的事情;老朱的好朋友在厨房里退休然后没了呼吸;老朱和家倩两个人一起吃饭,老朱味觉恢复,握着手说“女儿啊”。
写完这一段,似乎明白了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
好像这也是少见的父爱戏份这么多的电影,展现了传统的中国父亲那种内敛的爱。当然爱情也在里面占了不少比重,虽然讲得也不错,每个人都很立体,但并不太打动我,三姐妹的故事都有涉及但故事的切换也并不突兀,可以说是很好的讲了这个故事。
饮食之道和男女关系向来都是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爱情也许会在柴米油盐中消磨殆尽,但亲情永远不会。
片中共有四次团圆饭,前三次是难抑激动的三个女儿向愁眉苦脸的父亲宣布搬出房子的消息,最后一次是兴高采烈的父亲向目瞪口呆的亲友宣布自己的婚事。
片中有三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一是顶级大厨朱伯竟然没有味觉,二是朱伯想娶的女人居然不是梁阿婆而是她女儿,三是最叛逆不孝的女儿最终成为了最能理解父亲并陪在他身边的孩子。
影片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平淡中展示出的强大力量
最后一幕,老朱握着老二的手,电影戛然而止,心中的震撼莫名而起。
白色的电脑、黑色的大哥大、30年前的电影,还是远在台湾,场景确实很熟悉。故事平常却不平淡,用饭局串起了一个个场景,一个养了三个女儿的老头儿,看着女儿一个个离开,最后回归孤独。
用一个长辈的视角来看这一切,是多么的无助和悲凉。
星辰大海或许只属于少部分人,而家长里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平常的故事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李安确实功力深厚。
老大和老三都是面懵心精,可以自谋出路。家倩最恋父最没安全感,可是老朱忙着追嫩妻笼络继女,根本不过问家倩,任她被渣男骗。真的觉得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人人都自私,以前自以为特亲近的人突然及其冷淡疏离就像当胸给人一刀一样,恐怕只有经历的过的人才会懂。
不是温情脉脉的家庭片,是犀利的人性展示。
伦理、性和家庭关系的冲突,在我看来李安不是在反传统,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李安式的解读和重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
正如电影名所言:饮食男女。
虽然剧情一再让人意外,但生活本身有时候比电影还要精彩。大家都找到了好的归宿吗?
不过是继续普通生活罢了。细水长流里的温情永远有看头,柴米油盐的日常又何尝不自有滋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让人喜欢之处了,当时只道是寻常。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