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国产纪录片电影《棒!少年》,输在起跑线的贫穷少年娃,逆天改命-大家好,我是来自k星球的k小猫,一个严肃有趣的电影交友社区。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部2022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片:《棒!少年》
棒!少年(2020)在第14届FTRST青年电影展上,斩获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奖。
2020年12月上映至今,在豆瓣获得了8.5分的高分,在K星球的四维度评分中也都超过4.0(总分5),其中故事项最高:4.7分。
不少人认为,这当之无愧是2020年最好的国产纪录片。
它以剧情片式的一波三折记录了北京郊区的一处棒球基地里,一群贫困少年学习棒球的经历,展示了人在困境中的努力与成长。
但也因为放弃了对某些问题的追问,使它带来的感动多于思考。
输在起跑线的少年
能逆天改命吗?
贫困少年之所以会和被视为“中产运动”的棒球结缘,源于中国棒球队前队长孙岭峰发起的“强棒天使”公益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寻找父母双亡或者家庭极度贫困、事实上无人抚养的“事实孤儿”,在征求责任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接到北京学习棒球,担负他们的教育与生活,免费将他们抚养到18岁成人。
这些孩子大多数从小就承受着贫困和家庭破碎的双重痛苦。例如《棒!少年》里的两名主要人物,马虎和小双。
马虎父亲的酒后家暴致使母亲在马虎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在外地烤羊肉串为生,马虎在宁夏老家和奶奶相依为命。
师爷在训话:应该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被罚站的马虎在角落嘀咕:我就是个流浪狗
小双的父亲在小双出生前因酗酒引发的脑溢血去世,母亲在生下小双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后离家出走。
梁正双
小双本来要被送人,但因为出生时发育不良被退了回来,由二伯抚养到了9岁,二伯年近六旬,罹患癌症。
孙岭峰寻访小双时,小双二伯根本不知道棒球是什么,只是把孙岭峰拉到一边问了两个问题。
“管饭吗?”
“管。”
“管学习吗?”
“管。”
“带走。”
这些监护人这样做并非无情,而是现实所迫,孩子的处境已经不能更差,“强棒天使”计划反倒是这群孩子既定命运的一次转机。
在四川山区,孙岭峰遇见一个背着柴火上学的姑娘那一次原定带回2个队员,他带回了18个孩子
在孙岭峰的设想里,这些孩子将来“即使不能打职业棒球,也能凭借棒球特长进入大学,最不济也可以留在自己的棒球公司工作”,总之有机会走出赤贫的山沟,在城市里自食其力。
一边是没有希望的生活,一边是通过棒球改变命运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背景,《棒!少年》着重讲述了“刺头”马虎的进队与成长,以及球队为赴美比赛做准备这两件事。
动漫既视感
在第一件事上,我们能看到马虎真实可信的成长。
他就像少年漫里的刺头主角。因为亲情缺失而喜欢在同龄人中出风头图表现,想和人交朋友却不得其法,最后逐渐在教练的关心和集体生活中学会了如何待人,在领悟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后开始专心练球。
进队时,一个球也打不中的马虎进队时,一个球也打不中的马虎
对青春期人际交往的关注、对原生家庭的反思,这些青春片最重要的元素本片都有所涉及。
然而铺垫了一整部电影的赴美比赛,最终以寥寥数笔和1:11大败的比分草草收场。这一段的主角是心思细腻、之前数度被教练批评球风保守的小双。
梁正双
因为球队主力投手超龄不能上场,小双带伤上阵完成了比赛。其实和世界顶级的少年棒球队比赛,输了很正常,美国之旅更像是一趟开眼看世界的旅程。
但小双赛后却失声痛哭,面对马虎“以后机会多的是”的安慰,小双决绝地说出“机会只有一次!你知道这次比赛有多难得吗?”
输了比赛的小双,哭得站不起来
后来,小双因为输球的打击和家庭原因回到老家。二伯想让他归队,但小双说什么也不愿意,边摔东西边对二伯哭喊:你就是想逼死我。
小双和二伯吵了一架
影片最后还是结束在小双笑着向二伯招手,喊出“二伯,你不能丢下我”的画面,张震岳等人励志的片尾曲《再见Hip-Hop》响起,仿佛归队的希望仍在,改变命运的通道仍未关闭。
电影就这么在观众的感动和祝福中落下了帷幕。
“叫板命运”
然后呢
然而对我来说,《棒!少年》最大的问题是它让人在看完之后没有问题,它生动地叙述了一个故事,但也仅此而已。
从片名《棒!少年》、到“叫板命运”的宣传语再到观影感受,都能感受到导演想塑造一种热血和励志感。
《棒!少年》剧照
但我们回过头审视时会发现,这种励志仅仅来自“一群贫困的孩子在通过棒球改变命运”的背景,我们不知道这些少年在现实中处于什么位置、未来将会怎样。
影片并没有引导我们这样思考。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一个人高考本来只能考300分,经过怎样的努力提高到了350,超越了自己,这算励志。如果只是用一种煽情的方式展示这个人“正在学习”而硬要说励志,这就有些奇怪。
小双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不是在真空中打球的人,他在具体的困境里做着具体的抗争。
在美国输球是一次和现实的正面遭遇,带伤出战是他寡言背后的坚韧。输球后说出“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他比马虎更懂现实的残酷。不加修饰的“你就是要逼死我”,让我瞬间记起在身处别无选择却难以克服的困境时,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无助和逃避。
小双和村口的大树
小双在被二伯送走时抱着柱子不肯走,在纪录片里不愿意回球队,在当下时间里最终归队。他的身体发育已经落后于同龄人,只能跟低一级年龄段的队友一起训练,将来在职业比赛打球的可能性很小。
小双的梦想是改善生活还是打棒球,抑或是两者现在已然重合?遗憾的是,在《棒!少年》里我们看不到球员自身对打球一事的完整想法。
如何尊重纪录片的拍摄对象的主体性,其中有很多学问,并不是让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么简单。
《杀马特我爱你》的导演李一凡以前在拍乡村纪录片时,朋友曾建议他把摄像机交给村民,让他们自己拍。结果长期受主流叙事浸淫的村民拍出来的画面和《新闻联播》里的乡村并无太大差别。
同样,如果只是问棒球少年“你对基地生活满不满意?”那结果一定是满意,因为这比山里的生活幸福多了。如果在他们吃苦受挫时问他们想不想回家,结果很可能是想回家。
然而不能因为拍摄对象思想不成熟,就让他们在影片中沉默。
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他们对打棒球一事的真实感受?孙岭峰为孩子们设想的职业规划在现实中的进展和可行性?如果最终不能从事棒球,他们的出路是什么?
这是一些孩子可以不想,但导演不能不想的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不代表否定“强棒天使”计划。事实上,在查找了大量相关报道资料后,我仍然认为“强棒天使”计划是一个持续性存疑、但对孩子利大于弊的项目。
孙岭峰本人在采访里也曾说最初启动计划有点脑子一热,没有考虑那么多。因为棒球运动在国内尚难盈利,“强棒天使”虽然经过数轮融资,资金时常处在断裂边缘。
但他不辞辛劳地支持这个计划推行了5年,从来没有考虑让接出来的孩子再度辍学回家的选项。
我认为这是一个偏执但敢于担当的人,他创立和维持“强棒天使”的经历可能才是整件事里最谈得上“励志”的,不过导演也没有深挖这条线索。
“强棒天使”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孙岭峰遭遇家庭变故的时候
电影《棒!少年》和“强棒天使”计划没有保持任何距离,导演对这件事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或“完全赞同”。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宣传价值:让人们知道了在北京郊区的某个训练基地里,有“强棒天使”这样一件好事正在进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对于这部电影,你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来k星球分享你的观影感受,并给它打分吧。故事、演技、美术、BGM,多维度评分,治愈你的打分纠结症!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