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戈登·威利斯:他是“阴影王子”,也是品味大师-
科波拉的《教父》和伍迪·艾伦的《曼哈顿》有什么共通处?
戈登·威利斯
戈登·威利斯凭借五部作品上榜,成为作品被提及最多的摄影师之一。
(戈登·威利斯入选榜单的五部作品)
可就是这样一号影响好莱坞电影摄影美学的人物,常年被学院忽视,个人终其一生未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破坏规则的东岸人
新好莱坞怎么个新法?
除了受欧洲新电影的影响实景拍摄、解放摄影机外,一批从东岸纽约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投身好莱坞,给老牌制片厂带来不小冲击。
戈登是一个极简主义者。
然后,他的影像变为冲击波,冲刷着电影法则。
早年的经典好莱坞时期,制片厂觉得观众是来看明星的,明星的脸是卖钱的保证,用亮光点亮,用柔光强调是基本配置。
威利斯好的艺术直觉,令伍迪·艾伦也称赞不已。
拍《安妮·霍尔》时,他教伍迪·艾伦演员在镜头外的超好效果。人物进出画面,声音一直停留在画面内,反而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威利斯其实是把伍迪·艾伦许多相当做作的想法,用镜头做了适宜的表达。
威利斯是注重整体性的摄影师,他用镜头作画。这边多几点星光,那里少几个灰度,他所做的事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没什么两样。
深邃的阴影与优雅的黑白
他的许多拍摄方式被后辈摄影师视为范例,常被沿用。
(父亲维托的葬礼上,阴影渐浮迈克尔的脸)
如此对一个人物的必然选择被推广至整个影片的人物摄影思路当中。但凡细致看过影片便会发觉,维托的儿子迈克尔从开始亮度较高的一张量,到常陷入半面阴影乃至最后成为新教父后整个人处于阴影的思路,外化了角色心路的转变历程。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同样如此。
这种阴影氛围的形成是基于威利斯使用了低影调、大光比的摄影手段。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控的技术活。因为影调的黑不是单纯的黑而已,还要黑的有层次。一个画面里包罗了明暗层次、虚实对比以及色彩的色相明暗关系等。
如果不深谙其中门道,选用低照度摄影和曝光不足的胶片拍摄,是死路一条。
威利斯将曝光不足上升为艺术,也被同行冠上了“阴影王子”的称号。
但威利斯本人不这么认为。
他是对“视觉相对性”感兴趣,从暗到明的过程。他不会只给你看阴影里压迫人心的勾当,同时他会让你感受柯里昂家族办婚礼的明媚光亮。
(《教父2》里Magic Hour)
《教父2》里,讲述维托年轻故事时为了做出怀旧质感,威利斯选择在太阳低垂发出金色光芒的黄昏前拍摄,为画面带来一种温暖的琥珀色。
此后,这个“Magic Hour”泛滥成灾。但凡故事发生在二战前,相似的影调无所不在。但威利斯本人是不相信有什么方程、公式可以套用的。
没有一个片子是因为视觉角度做到了就能赢了的。美术指导、服装、镜头结构、灯光配合、滤镜都必须正确,才会有一个镜头的正确。
所以,当他在《曼哈顿》用黑白拍出纽约的繁华与孤单,美丽与优雅时,你就会明白是没有一个词能简单概括威利斯的摄影风格的。
一个简单的全景式构图和人物开灯的动作便延展了纵向空间的深度,甚至暗示了男主人与小女友截然不同的性格。
(《曼哈顿》)
一场天文馆戏里,简约的黑白,干净的布景将两个人之间的暧昧情愫传达出来,特别地浪漫。
看不到反而比看到了更让观众心潮澎湃。罗杰·艾伯特盛赞这种浪漫似“他们在群星间、月亮上漫步”。
(《曼哈顿》)
而下图则是电影史上最浪漫的镜头之一。威利斯和伍迪·艾伦全剧组在曼哈顿桥等到早上五点钟,等到路灯渐熄,天光将至的时刻,拍出了黑白影像中被忽视的优雅。
(《曼哈顿》)
结语
戈登·威利斯说,他的工作不是重塑现实,而是呈现现实。
摄影简约,细节细腻并有着油画般的质感,以及他超强的艺术直觉,继延续了古典美学又对其做出了超越。
-END-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