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如果遇到17岁的自己,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208

大家好,我是凹叔。

刘同的《我在未来等你》首场看片会,竟然把凹叔这个糙汉子看哭了。那正是我们的青春。

凹叔印象最深的是,之前大热的影片《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也亲临现场,为《我在未来等你》站台,现场还播放了李光洁“流浪地球”版的预告片。

在观影会的最后,刘同与四位主演一起放飞了写着彼此心愿的纸飞机。

从观影会开始到结束,片方连环释出了剧照、MV视频、剪辑版电视剧片段等丰富物料,诚意满满。该剧讲述了一个37岁的自己对话17岁的自己双视角青春的故事,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青春和成长的烦恼与遗憾。虽然还没有看完整部剧,但凹叔已经能感受到这其中青春成长的真谛,也唤起了凹叔自己的青春回忆。

如果你觉得追剧需要等待的时间太久,那不如就先看一看刘同的原著小说,凹叔今天就从书的角度来为大家讲一讲《我在未来等你》,缓解一下大家迫不及待想一窥到底的心情。

一场不开挂的穿越

《我在未来等你》讲述的是:37岁的大学老师郝回归,对自己的人生现状十分不满,却无力做出改变,但就是在这样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稀里糊涂地穿越了,他没有如常规的穿越剧一样变成过去的自己,而是“遇见”了17岁的自己,那时候的他还没有改名字,叫做刘大志,并且还误打误撞地成为了刘大志的高中班主任。

有别于同类的小说,刘同并没有给穿越回来的主角开挂。

回到过去的郝回归也想过要用最直接改变刘大志的人生,直接告诉17岁的自己刘大志未来的事情,但这个任务却变得异常艰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刘大志根本就不相信郝回归描述的一切。

于是,郝回归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现在的自己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年少的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慢慢被这群17岁的年轻人影响,最终与自己和解。

不过,17岁的少年即便相信了来自未来自己的话,想要改变依然艰难。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依然会拖延会懒惰,我们又怎么能苛求17岁的自己做到一切呢。小说用一个个小冲突来达成改变刘大志的目标,在游戏厅打拳皇,运动会跑5000米,公开课安排作弊这一个个小桥段里,刘大志有了改变的动力,故事也因此更加真实,真实的就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岁月。

17岁的少年们天真幼稚,可他们同样真诚热血,就像小说里的刘大志,因为小狗被毒死,敢去主任车上泼油漆,就像小说里的陈桐,为了保护刘大志不再受处分,自己默默担下罪名。所以我们才会渴盼着回到青春的那段时光,所以刘同才会借郝回归之口说:“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长大后的我们。”

郝回归成了自己人生的旁观者、自己命运选择路口的导师,可是,不选那条你认为错误的路,以后的路就是对的么?不经历那些弯路和挫折,难道就真的是更好的人生了么?

在自我改变自我的这条路上,过去的刘大志和未来的郝回归都只是初级学徒,谁也无法凌驾于另一个自己之上去改变自己,他们的人生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改变自己的,不是未来或者过去的那个自己,而是原本内心里的自我。

正是因为这场不开挂的穿越,才有了郝回归的觉醒与刘大志的改变。刘同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能够把握依然只是现在。

或许这本小说正是未来的自己送来的礼物,他在未来等待着,等着今天的你成为未来更好的自己。

你会看到年少的自己

刘同能写出一本好看的小说并不奇怪,但令凹叔叹服的是,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立体饱满,有头有尾,不再少年时再写少年,却如同置身其中般的真实。

首先说说刘大志。

刘大志是个典型的大男孩,他遇到困难喜欢逃避,喜欢用卖萌耍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跟郝回归单挑游戏输了,他能当场下跪拜师,许多时候还有点阿Q精神。

他虽然平时吊儿郎当,但无论是报名长跑拼第一名,还是偷偷打短工给微笑买礼物,都能看出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能够在成长中慢慢意识到“每一个人的人生困境,都是由一个本质问题引起的”,因此,当他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他就能很认真地一直向前走。这是刘大志的热血之处。

陈小武,则是一个逆袭的典型。

他家境不好、学习不好、长得也不好。但是这些原生缺陷和外力压迫并没有击垮他,相反,会让他有一种更强烈的修补自我、逆势生长的意志,不错过任何一个人生的转变契机。

校运会的长跑比赛让他学会了坚持;跟同伴在学校一起推销豆芽让他学会了变通;父亲病倒之后,不得已退学专职卖豆芽撑起整个家,更是让他不得不迅速成长。在小说中,他的性格由懦弱变得坚毅,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最终如愿收获了事业和爱情。这是陈小武热血的地方。

至于叮当,天真、活波、花痴,却一点都不物质。

她交朋友更在乎对方是否有一颗真心,无论是反抗母亲的门第之见,还是鼓励几度欲打退堂鼓的陈小武,都是她这样一个邻家乖乖女的一腔真诚热血。

微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母亲撇下父亲和她是她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但她从来不在父亲面前提起。她想出国留学,想做国际新闻记者,只为了能靠自己的努力,硬挺地站在母亲的面前问一句,当初为什么要抛下自己和父亲。她对于未来没有太多的迷茫,因为家庭的变故早就让她在心底里预设了明确的目标。

最后说到陈桐,他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一个学神级校草,他总是用看穿一切的目光审视身边的人和事。他总是把想法和计划默默放在心里,从来不屑于向别人解释说明,也不指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

他骨子里的倔劲儿其实是来自于内心强烈“个体意识”,他偏要从人人看好的理科班转到无人问津的文科班,他不想成为姐姐的复制品,也不想成为大家给他贴的标签上的固化人设,即使再好,他都不要,他要做自己,做“陈桐”。

青春最热血的地方恰恰在于,在不被看好、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为了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这在这群17岁的主人公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对于过来人,《我在未来等你》就像是重启了一段青春之旅,你会从这些少年的身上瞥到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朋友们;对于赶路人,这本书所写的正是他们当下所要跋涉的成长之路。

刘同的回望

《我在未来等你》这部小说,在刘同的创作新路历程上,其实与他之前的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是互相影响,贯穿始终的。

刘同说: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我20岁到30岁的日记节选,当时看到以前写的那些日记,有些丢脸,因为那些日记都是过去写给自己看的,一个人叨叨叨,过了十年再看,觉得幼稚,无聊,碎碎念,也觉得矫情做作。我记得当时就跟出版社老师说,有些写得不好的能不能去掉,然后她说:“你可以去掉,但不代表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那句话对我的震撼特别大——对哦,以前我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不愿意承认,只是因为现在可能变得更成熟了。如果我能把这种长大后的心情都写在以前的每篇日记后面,会怎样?

调整了一个心态,再去看之前的日记,觉得以前的自己幼稚也可爱,单纯也莽撞,对未来充满希望,很多当时的艰难也不过只是一个后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后来,《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了,这种多年后自己与从前自己对话的方式,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与感慨。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面前真的坐着十年前的自己,我会说什么,他会听吗?我陪着他,他的成长会不会更好一些?所以那时起,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成年后的自己因为某种机缘回到了过去,和自己面对面相处了一年。

刘同回望过去那些年走过的路,望见了许多人生的坎。他曾经因为作品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而落泪,因为辞职考研前途未卜而迷茫,因为换了新工作遭受上司莫名嫌弃而沮丧。当时的他只能默然地忍受着,选择孤独和坚韧。尽管早已时过境迁,现在的他却也常常会想:如果能回到过去陪伴那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的心情是否会好一些?

于是,就有了《我在未来等你》。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选择“审视自我”这个创造路径往往带有一些风险性。这其中的难点在于他是否能够真正地将自己不堪回首的一面剖析在读者面前,也在于他是否有胆量将自己结痂的伤疤揭下,唤起有同样经历读者的共鸣。

庆幸的是在《我在未来等你》这本书中刘同做到了,原因则在于他对于青春的定位,他不愿意将青春变为伤痕文学的沃土,相反他认为青春有它固有的可爱之处,尤其是他选择用“当下”的心情看待从前的自己,跟从前的自己做个对话后,这种特质便尤为明显。

虽然这是一本回忆过去的书,但是这本书的指针却指向了未来。与其困顿于过去迷茫,不如一路往前闯;与其困顿于过去的孤独,不如自己去成为一个有力的中心点,最终在坚持下,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在小说中,17岁的刘大志遇到了37岁的郝回归,于是两个自己产生了羁绊。但37并不是成熟的终点,他终将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如果37岁的郝回归也能够遇到未来的自己,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刘同说,他想要遇到未来42岁的自己,因为他觉得那时的自己肯定状态特别好,也特别优秀(凹叔批注:自信的男人果真可爱)。

刘同说,他想对42岁的自己说:

“喂,42岁的刘同,不要以为你现在感觉特别好,如果不是我现在每天去跑步运动,你早就胖成鬼了。还有,如果不是我现在每天加班,努力工作,你也不会有那么好的生活。所以请你保持这种状态,不要成为败家子,我希望我们的80岁能过得很不错。”

是啊,期待未来会更好,《我在未来等你》,真的很值得期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渣狸;本文编辑:渣狸;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