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狙击手》是张艺谋大胆的尝试,他对国产影片的顽疾来了一次狙击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204

张艺谋的《狙击手》对上大制作的《水门桥》,在春节档还未来临之前,就已经让人为国师捏了一把汗。果不其然,在大制作的商业片面前,《狙击手》在票房上几乎没有活路,上映9天的时间也不过拿到了3.3亿的票房,对比《水门桥》的近30亿,整整十倍的差距。

从票房表现上就能看出,如今商业大片依然更符合观众的喜好,不过,与这种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品的口碑,《狙击手》是今年春节档的口碑之最,拿到了7.7的高评分。从品质的角度来看,《狙击手》依然胜得好不费力。

这部作品的整体质量看起来能够与张艺谋执导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画等号,甚至从影片做减法的角度来看,在没有强劲阵容的情况之下,还能够被观众广泛认可,也直接说明了张艺谋宝刀未老,征服观众的依然是品质。

主动求变,四招引爆高潮

《狙击手》这部作品原名《最冷的枪》,从片名来看,后者自然是能够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的空间,也与作品的主题相契合。而张艺谋以往对自己作品的命名,也都会选择类似后者这样带有一定文艺气息的名字。

但从《狙击手》能够看出张艺谋在主动求变,不同于他首次执导谍战片,对题材的青涩,《狙击手》是张艺谋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彻底抛开了他的商业大片制作模式,反而回归到了作品最开始的模样,直接,纯粹,但却能够通过内容真正把控住观众。

做到这一点,张艺谋一共用了四招,成功引爆高潮。

第一,单一场景反复升级。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冷枪冷炮运动,这场运动的特点是高密度,低强度。中美两军的狙击手进行直接对抗,因此无论是场景或是战斗形势等都是较为单一的。

在这种单一的场景之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张艺谋便使用了sketch喜剧的方式,给单一场景进行反复的升级,双方的对垒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被强化的点。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决中,更换战术,并用欺骗敌人的方式,让每一次战士们在战术设计中取得胜利,也让观众开始期待接下来这些狙击手们将会利用怎样的方式歼灭敌人。

sketch手法让原本叙事较为平静的《狙击手》平添了更多的看点,在这种小场景之下的战争戏,也依然可以做到内容形式的丰富。

第二,巧妙利用小角色,撑起大背景。冷枪冷炮运动同样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但它不同于长津湖战役等有着较高背景上的知名度,甚至很多观众都不知道还有这项运动。《长津湖》可以利用整体的环境凸显大背景,毕竟这一次战役光是零下40度的低温以及被冻死的冰雕连就极具代表性。

但《狙击手》中缺乏这种环境和实际的特色,因此影片巧妙地利用小角色来撑起了大背景,在影片中可以随意穿梭的是一个朝鲜的小孩,在中美对决的紧张情况之下,小孩子却活到了最后。单单是他的国籍,本身就能够撑起抗美援朝的大背景。

这就让《狙击手》不是一部架空背景的作品,而是一部真正扎根于实际,甚至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影片,影片所讲的故事便多了一份真实感。

第三,设计麦高芬人物。虽然《狙击手》这部影片采用了sketch和小角色,为影片建造起了一个框架,但是却并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狙击手》依然需要一个契机式的人物向下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张艺谋便借鉴了希区柯克的麦高芬手法,加入了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影片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亮亮,他的身上有情报但是却中弹了,因此中美两军都在想方设法的争夺亮亮。尽管这一人物的戏份不多,但却并不影响他的关键性,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直接牵动着观众的心。毕竟我方营救成功意味着情报不被泄露,但一旦人物落到了敌方的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也正是这一人物的加入,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更加紧张刺激,生怕一枪失利,就会将情报送入敌人的手中。

第四,去繁就简,追求简单的极致。《狙击手》的风格与张艺谋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单单是没有强劲阵容,这一点就不像是张艺谋的风格。即便《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尝试的谍战片,也有张译,于和伟,秦海璐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但偏偏《狙击手》除了张译的短暂客串,章宇担任主角之一之外,其他的演员皆是新人,甚至干净的如同一张白纸。但张艺谋追求的恰恰是这样的效果,他在尽可能地去繁就简,追求一部战争片简单的极致。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士们本就如同这些新人演员一样,他们的面孔各异,但是却不见得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和记忆点。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在与敌人对决时奋勇杀敌,这些普通面孔的英雄也同样是值得大家铭记的。

《狙击手》给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观影之后记住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它不同于一些大制作的战争片,到最后让观众记住的是某一位演员在影片中饰演的某个角色。《狙击手》真正做到了人皆出彩,而张艺谋的这次突破,也真正让一部作品做到了看点集中在故事和人物本身,回归到了电影最开始的样子。

狙击国产片顽疾,张艺谋亲自下场“治病”

毋庸置疑,张艺谋的这部《狙击手》对国产影片的顽疾来了一次狙击,但这一次也是张艺谋亲自下场“治病”。

从2000年的《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启了商业大片的时代,全明星阵容再加上庞大的人海战术,而张艺谋开启新模式的同时也赚的盆满钵满。但张艺谋的这次尝试弊端也很快显露,口碑一降再降,这显然不是张艺谋想要的。

然而,当张艺谋尝试转型拍现实题材的作品时,这种商业大片的制作模式却像病毒一样在国产电影市场上泛滥,后续推出了不少同质化的作品。甚至直到今天,这种商业片的模式依然在推行,各类题材均可以请来明星大腕做噱头,观众也乐此不疲地买账。

张艺谋的《狙击手》对于如今的国产电影来说是一剂药方,它是彻底的反商业大片的制作形式,一来没有刺激性的大场面,二来没有肉眼可见的烧钱投资,同时也不再要求那么多的明星大腕,选角也不过是从作品以及人物设定本身出发。

国产电影的顽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从张艺谋开始的,但如今的张艺谋,在不断寻求转型的过程中,也在根治这种因他而起的“病”。

尽管目前看来《狙击手》这部作品并没有成为2000年的《英雄》,但它却成为了国产电影的新标杆。只要品质上过硬,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自然能够助力作品拿下更高的票房。只不过对于如今依然青睐刺激性大场面的观众来说,接受《狙击手》这样的作品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狙击手》却让我们看到了张艺谋的决心,也真正让我们明白一部好的电影并不单单是要有强劲的演员阵容和一部更比一部高的投资,内容上的出彩才是真正的关键。因为它历久弥新,可以反复回味,即便在当下并不是最亮眼的金子,久而久之,也依然是可以被拿出来品评的经典。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