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敢给章子怡一巴掌,鲜少露面一直称皇,54岁的她凭什么?-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6(不闲聊)
文 | 伊姐(周桂伊)李艾修
不久前,成龙到《中国女排》剧组探班的花絮小视频流出。
原本没什么,但人群中有一个身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所有视线。
郎平教练的饰演者,巩俐。
不少网友惊呼:姿态怎么能那么像?简直郎平本平。
服化道上的润色,姑且不谈。
亮点在于,哪怕摄影机黑屏,巩俐自然状态下的肢体神态,依然保持着对郎平极高的复刻度——微微驼背、柔顺短发、略八字脚、笑则爽朗憨傻。
眼尖的网友,甚至看出了巩俐时刻拿着一支笔,这属于郎平的经典动作之一。
巩俐
郎平本尊
这说明什么?
说明巩俐在拍摄期间完全沉浸在电影角色的状态中,即便摄影机关闭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实际上,巩俐接戏后,就开始练排球,因为是要演教练,她每个位置都练。
每天还会在球场边观摩比赛、观察郎平教练的一言一行,做笔记,将相关的各种细节,一点一点加到自己身上。
网传,她自从接了《中国女排》,就把一个排球时刻带在身边,因为“你要跟它生活在一起”,巩俐是在用“催眠上身”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表演。
巩俐的成就无需赘言,最官方的表达,她是世界影史上第二位,主演的电影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也是首位担任这三大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早已功成名就,但现年54的她依然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这证明了什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时间回到三十年前,曾经的巩俐,也是一名刚刚成为演员的纯新人。
处女作《红高粱》所取得的影史成就,也无须赘述。
相比如今仅仅拍戏被晒黑、手指不小心豁了一个小口,都能成为部分演员po照,证明努力、敬业的生态圈,
曾经的巩俐,才是真的在用所有精神力,去理解角色、塑造角色、成为角色。
巩俐成长于小康家庭,经历不同造成的气质、形象和《红高粱》中的九儿其实有较大出入。
她呢,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和剧组人一起下地,种了两百亩高粱。
片中有个九儿挑水情节,巩俐之前从没挑过水,为了演好,她以最本真的方法去揣摩——
花两个月时间体验生活、入戏,挑水挑到把肩膀皮磨破,她就换一边继续挑。
这在电影里就一两个镜头,几秒钟的事情。
巩俐在意到多细,她说:桶里有水没水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请参照部分影视剧中单手拎大号行李箱的情节,瞬间一口老血吐出来),一定要装满水挑。
巩俐出道之初所领会的入戏方法,也是后来她一以贯之的技法。
拍《秋菊打官司》,需要塑造西北农妇形象。
到了片场,巩俐直接换了一套棉袄,跟着当地农村妇女一起干活。这一干,就是数十天。
据说当地老乡,根本没有发现巩俐是名电影演员。
她演活了那个一举一动都无不透露着,没什么文化,但性格倔强执拗、认死理的秋菊。
这个角色也让巩俐拿下了第一座国际A类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影后奖杯。
拍《艺伎回忆录》时,有个许多人知道的幕后细节,巩俐为了片中一幕不过几秒钟的玩折扇镜头,在戏外每天抛上千次折扇,持续练了五个月之久。
到最后,日本人都由衷佩服:这真的是最优秀的艺伎,花一辈子才练出的功夫。
如果没有这样的专业打底,她怎么呈现角色的高傲?那是所有精准的嫉妒、阴郁、无情、狠厉交相喷薄的情绪的支撑啊。
没有这样的专业打底,她哪有底气,去做在《卧虎藏龙》里如此凌厉、拥有巨大欲望和能量的章子怡的领路人?
敢给章子怡一巴掌,而没人觉得气场上不妥的,整个华人圈,只有巩俐吧?
巩俐这样的执着,从青春时代便可窥见。1983年,她高考落榜,但她没放弃,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继续考。
两年后,她报考中央戏剧学院,高考分依然差了11分。但她身上蕴含的天赋被老师发掘,她被特批入学。
回忆起这段经历,她说:“那时候什么都不怕,没有困难,也不会成长。”
记得梁朝伟演《一代宗师》,也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练那么久咏春?其实演员本身是不是高手这一点,我们在电影院里并不一定能完全看到。
言下之意便是,何必那么大费周章,吃力又不讨好。
梁朝伟的回答,发人深省。
“观众看不看得见不关我的事,但如果我仅凭文字,而不经过那个过程,是无法知道那些宗师的感受的。
必须要透过长时间的训练,从体能和意志上去体验、接近。
为什么练功会像是佛学、禅修一样?
为什么李小龙会讲道家的思想?
怎样可以在打架的时候没有欲望、情绪?
我不去练,没有办法体会到。”
到了《归来》,巩俐的演技开始体现出于角色交融的本能,那种演技和阅历混合后的无意识。
她精准传递了一个时代下被强行裹挟,饱受风霜磨难的女性的苦涩、痛楚。
个人印象最深的,正是巩俐贯穿全片的眼神,你能看见那种不聚焦的空洞,而这种空洞又是服务于角色本身心路历程的。
等到了老年,她的眼神中反而又有了神采,这种神采谈不上经历过大是大非之后的大彻大悟,而仅仅是一种小人物垂暮时,对一抹幸福的追忆与缅怀。
这种如此微妙而深刻的对人性的诠释,没有阅历和某种厚重支撑,真的达不到。
彼此成就过的张艺谋曾评价巩俐是“天赐的演员。”
但我们也读过《伤仲永》的故事,明白
天赋论的背后,从来就是死磕、硬拼,而非灵光一闪。
直到今天,每接一个剧本,巩俐都会用几个月时间去分析、揣摩、进入角色。
“我做不到今天接了剧本,下周就能演,我真的不行。我一定要一点一点过戏,要问导演很多问题,弄明白来龙去脉,然后再回去琢磨,想完了还要跟导演再谈,翻来覆去好几次。”
所以演郎平,她就必须做到精通排球,熟知郎平教练真人的状态。
今年底,她主演的《兰心大剧院》也将上映,角色是名特工。
为了演好,她同样一点一点地去修炼特工相应的技能。
仅仅开枪标准,她就训练了几十天。
据说,相关的镜头被剪了不少。
但于巩俐而言,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个镜头要不要无所谓,但你(观众)可以看到她(在方方面面)是一个专业的枪手。”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巩俐的成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克制和清醒。
以她的地位,如果单纯为了利益,完全可以选择入驻当下遍地开花的真人秀、综艺去躺着拿钱。
借用被某综开天价邀请的某导演的话来说:那简直就是送钱。
巩俐呢,你更多看见的是她在角色上的不设限,而非名利场上你争我夺的喧嚣。
她还拒绝过代表世界级名利的好莱坞伸出的橄榄枝。
拒绝的原因非常简单:“人物简单了。”
不自觉地,又反衬了部分流量小花争破头抢一个好莱坞巨制镜头的行为。
她说,如果找不到人物的故事感、层次感,是没有欲望去表演,去体验那个角色的生活的。
她对于表演的态度是:喜欢拍戏的过程,至于会不会轰动(能引来多少注目),那不是我的事儿(并不重要)。
多嘴提一下,近几年,毫无作品,却靠赖着不走、假摔、露点博出位的“毯星”。
巩俐作为获得戛纳三分钟清场待遇的女皇级演员,对红毯的态度,依然值得宣扬。
“对我来说,如果我有十部电影比赛,我肯定会走十次红毯;但如果我没有电影参赛,我走这么多次的话,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脑子有毛病。”
细数演员中珍惜羽毛的演技派、戏骨,你会发现,他们有鲜明的共性——
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信念感,对角色的敬畏感。
未曾有过科班经历,但演技有口皆碑的周迅,这两年邀请诸多实力派演员做过一档综艺《表演者言》。
这样的一批人,开诚布公地分享经验,为后辈提供了一条可以效仿前行,且有所成就的路。
随手举个例子,黄渤。
黄渤拍《斗牛》时为了能表现出与牛的亲密,每次休息,就尽可能多和牛待在一起,没事儿就倚在牛旁边,培养感情。
拍《亲爱的》,他又把人物原型资料反反复复地看,去找人物内心的活动,然后转为自己表演的依据。
《亲爱的》中,他将孩子被拐,苦苦寻找三年,好不容易找到了,却“相见不相识”的悲情外放得让观众揪心,大获好评。
外界一致好评,黄渤却自觉:
自己的表现,仅仅是真实人物心路历程的万分之一。
《表演者言》里一句又一句金句,更值得深思。
周迅言:“你可以有物质,但不能被物质打扰。”
闫妮言:“演员第一知觉是感受,首先感受,然后理解,继而表达。”
秦海璐言:“信念感对于演员来讲是最重要的。”
奚美娟言:“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是有温度的。”
蒋雯丽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这些道理,其实相信任何一名从业者都懂。
只是有些人将精力投放到了经营市场、人设上面,选择性忽略掉了身为演员的门槛,更卸下了身为演员的基本素养。
这里如果一人放一张图,二十张其实都算少。
在这个喧嚣的名利场,太多人有太多抱怨,却很少有人像巩俐那样,有着岩羊一步步从悬崖侧面,爬到山顶的决绝和坚忍。她享受炙热名利,却因为内心的某种寡淡,保持着平衡。
某个意义,巩俐诠释了这个圈子的,无欲,则刚。
最后,还是用巩俐的一席话作为结尾吧。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