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怼大导演、批评名演员,太不体面!但他是一个讲真话的孤独者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9   浏览次数:152

年度狠人。

一位老演员,最近频上热搜。

不靠演技,不靠作品。

靠一张嘴。

怼演员、怼导演、怼节目。

与郭敬明一战,堪成年度第一骂战。

对。

李诚儒。

敢说敢怼,不分场合,不看咖位。

只要有他不爽的地方,绝不忍着。

本来在娱乐圈有这么一位毒舌,Sir应该感到欣喜。

有。

李诚儒的锋利,是Sir一直以来希望看到的。

但同时,Sir也看到这锋利背后。

属于我们,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

李诚儒是谁?

我们早该认识他——

他是人艺老演员,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董行佶的入室弟子。

86版《西游记》的场记兼剧务。

英达、王朔,到处问:这孙子哪找的?

李诚儒的毒舌是全方位的。

走红毯时,模仿了一段他在《大腕》的台词。

句句扎心。

有讽刺演员的——

戏不好没关系

文戏咱们找文替,武戏咱们找文替

实在需要自己说词的

有批判市场的——

所以我们成功投资人

找什么演员

都找流量最大的,不找戏好的

当然。

还是没放过郭敬明——

就是他的瘦弱的身躯

和他不太美丽的声音

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但在此之前我是真不知道

他是一个知名的导演

乍一听,人身攻击?

并不。

声音、身材,留下印象。

意味着,这么多期节目录下来——

你的作品,没给我留下印象。

这是骂人不带脏字啊。

最可恨是,骂完还要给你一口糖吃。

最后一期,李诚儒避开正面突击,打了个蛇形刁手:

“我的一个老朋友特意让我转达,说未来的导演,将有郭敬明的一席之地”。

要和解的意思?

呵呵。

还没等你高兴起来,马上接一句:

但这只是我朋友的意思啊

被李诚儒骂过的人里,郭敬明算好的。

毕竟早习惯了被骂。

但对于年轻演员,可没那么好消化。

其他导演对他们,都客气、温柔。

“你们在刚刚的表演中尽力了吗?”

李少红,顾左右而言它:

表扬助演演员,说只有她才有投入感情。

李诚儒早看破这种隔靴搔痒。

拿起麦就是一通怼。

第一点,台词功底:

听不清

是演员的大忌

练过十几年的台词吗

练过一年、两年、三年吗

一针见血。

台上被怼的鲜肉,只能怯怯地摇头。

骂起来不分人。

李少红指导的《大明宫词》,他也骂。

△ 知乎评分7.9,国剧中的经典

还是在说台词。

对方淡淡回一句:不是。

寒暄?点到为止?

不可能的。

转过头继续自己的点评:

多小的声音

字字都能让人听清楚

.......

在激动的时候

没有听到哽咽

许多人说,这不就是在年轻演员面前倚老卖老嘛。

不。

老演员,他一样骂。

《我就是演员》,段博文和宋芸桦出演的电影片段《绿茶》。

李诚儒一样挑出毛病。

都是细节。

他说段博文,有个动作让人出戏:

被勒之后的喘气,不能向后仰,而是得向前,把这口气儿给顺过来。

还有许多偶像演员的通病——

捋头发。

因为日常生活里,很少人会注意鼻涕是不是要流下来,头发乱不乱。

他绝不是随口说说。

香港娱乐圈都知道一个段子:

当年刘德华拍杜琪峰监制的《天若有情》,一连被杜导骂了好几次。

就因为刘德华每次摘下摩托车头盔,都要习惯性地弄一下头发,NG了数次。

杜琪峰忍不了,当场飙脏话:

生活,就是靠细节搭建起来的。

即便是唐国强这一辈的老戏骨,只要被李诚儒抓住失误,照说不误。

唐国强扮演的李鸿章,搀扶一个妓女。

该怎么搀?

现代戏看生活,古装戏看身份。

整个身子蹲下搀?

不。

不符合身份。

就算有求于她,也不该放低自己中堂大人的身份。

怼完演员,导演也没放过。

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一是说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也就是畅销书之类耳耳。

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

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什么大意思。

反而用这种小情小调,用最简单的方式,煽动观众们的泪点。

这种随意就能赚吆喝的方式,太廉价。

第二次,是陈凯歌和三个年轻演员翻拍的《仙剑》。

掐头去尾取当间,来了一段李逍遥的三角恋爱,剧本前言不搭后语,人物逻辑混乱,按照郭敬明的话来说,不够自洽。

撇开这些演技不说。

故事就已经非常让人费解。

这都是什么东西

看到没。

李诚儒的怼,不是在做身份,也不是在抬高自己。

都怼在痛处。

有细节,有内容,有干货。

但。

有人关心吗?

抱歉。

节目播出,骂战升级。

李诚儒怎么做?

白马非马

诡辩的只有郭敬明吗?

绝不止。

有说他倚老卖老,有说他不了解青年文化,说他没有情商……

还有人觉得,他就是不配:

(你)自己算个什么东西呢

现状就是如此——

没人关心他骂得对不对,只关心他配不配。

李诚儒,你凭什么骂人?

他本人不屑解释,Sir今天想吃力不讨好一回。

替李诚儒解释一番。

为什么他总揪台词?

他吃过台词的苦。

小时候,李诚儒总爱去人艺看话剧,迷上当时一位话剧演员,董行佶老师。

后来他有幸拜师,第一节课,李诚儒早早背熟两篇散文。

开口——

只念7字,就被打断。

“停!‘在朝鲜’三个字,你没念出感情,没有现场感,只是一句口号。”

李诚儒懵了。

他的第一节表演课,共持续三个半小时。

教了什么?

就仨字:“在朝鲜”。

至此以后。

李诚儒上董行佶老师的台词课,一练就是十年。

从拼音开始重学。

抠发音,揪吐音成句,再把每一个字念得清晰,干净。

为什么他爱抠细节?

他磨过每一个最微小的戏份。

也是在董行佶的课上,演的郭小川《秋歌》。

老师对他只有一个要求:

在那个情景里,你就得是那个人。

但要做到这个要求,必须反复琢磨每一个动作。

该举哪只手,该迈哪条腿,不能错——

他如果是肝癌

你就应该捂着右边腹部慢慢走上去

你这时候不是演员

你是郭小川

他一定要骂吗?

不一定。

李诚儒练表演,只是业余爱好。

后来,他赶上好时候下海经商,赚翻了。

用他的话说——

但钱来的快,去的也快。

马未都评价李诚儒说:“早年见过钱,晚年见过钱的不一样,(李诚儒)他是早年见过钱的,这辈子基本上知道什么叫做风雨。”

身无分文,他下定决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行业。

当演员。

而且,格外珍惜。

凭借之前在演艺圈留下的名声,他接到了冯小刚的戏。

但他还是早早来到剧组,工作人员二话没说,给他拿来一长串台词。

三个要求:

背下来,一镜到底,演个精神病。

李诚儒马上设计好了自己的角色:

精神病,说话逻辑错乱,不能停顿,不能想。

于是,站在剧组门口的大树下,花三个小时把整段台词背了下来。

效果?

都看到了,《大腕》里最广为流传的一段:

事后他回忆:

可这一场,他一条就过。

但以上这些,并没有人关心。

不信?

我们来看看,那些被他骂的人的反应。

Sir就说两个人。

第一,郭敬明。

第一次被李诚儒骂,他怎么接?

发挥诡辩技巧,拉起“正确”大旗,义正言辞地回一句: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但请允许他存在

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

但请允许别人对他的喜欢

但对于自己被骂的作品?

只字未提。

第二次,节目盛典上。

李诚儒借朋友之口,“夸”了一顿郭敬明。

他什么反应?

马上起身,双手合十鞠躬。

???

你确定人家是在夸你吗?

不管,接了再说。

大度、体面。

相反毒舌的李诚儒,却成了小肚鸡肠。

第二个,陆川。

《我就是演员》里,李诚儒用了袁世海批评自己徒弟的典故,怼了陆川。

陆川听着李诚儒的这一通含沙射影,也算是整明白了。

但他同样没有回怼。

反而,连忙拿起话筒说:赖我,赖我。

袁世海对着自己徒弟领来的学徒说

不赖,不赖

不赖你啊

Sir看这个镜头时,感受到了深深的讽刺意味。

郭敬明和陆川的大度,背后是什么?

敷衍。

好像除了李诚儒,大家都默契地达成一个共识:

这只是节目效果,没人跟你认真掰扯。

这情景,太熟悉了。

热播的《庆余年》,主角范闲对抗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滕梓荆死时,大家怎么说?

——“死的只是个护卫。”

说这话的。

有君王,有谋臣,但也不乏他的朋友、父亲、甚至心上人。

这是个什么世界?

无论君临天下的帝王,或是挣扎求生的小人物,都一致认定。

死的,只是个护卫(而已)。

如果没有范闲的出现,没有他笃定的坚持。

可以想象,没有人会反驳哪怕一句:

护卫,就该死吗?

是啊。

能避则避,能接就接。

为什么要反驳。

反正,对“我”又没有影响。

范闲的境地,某种程度就是李诚儒的境地。

甚至,李诚儒并没有范闲的天生超能力。

李诚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Sir只看到了一点——

热搜。

说难听点,他只是这桌一团和气、心照不宣的聚会里,那个笨拙的吉祥物。

这就是Sir说的孤独。

当我们把讲真话,当成毒舌、噱头,和营造冲突的素材。

同时。

代表我们默认了——

虚伪,是大多数人的体面。

李诚儒真的是诚心怼人吗?

《我就是演员》里,杨坤扮演冯小刚的《老炮儿》,开场第一个采访就是他。

出口也是火药十足。

我怎么可能看好他呢?

一个有名的歌手

现在来挑战我们演员

......

你把我们演员看得也太容易了

杨坤演完,他同样没有“反转”。

有一说一:

我不能夸你好

夸你演得好我有点眛良心

要不然咱们全国影视演员

都没饭吃了

他不是要一棍子打死。

后半段的点评,他在鼓励杨坤:

这不是怼,不是毒舌。

而是对职业的尊重。

在点评那些跨界“演员”时,Sir注意到一个细节。

他总会先问职业:

你是个歌手对不对?

不仅是演员。

而是对所有职业精神,匠心态度的尊重。

但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别误会。

Sir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觉得李诚儒的“骂”,有多正确。

但错就错在。

没有人愿意为了捍卫真相,捍卫作品,捍卫热爱,去放弃自己的体面。

是王家卫与李安的商业互吹:

李安说王家卫,戴个墨镜,拉一堆明星,没写完剧本就开拍,结果把所有奖都拿了……

惺惺相惜,很美好。

问题是,只有惺惺相惜呢?

更何况当下,真正能配上“惺”的,又有几个?

相比王家卫与李安,Sir更喜欢另外两个导演的故事。

王晶与许鞍华。

当年许鞍华拍完《客途秋恨》,王晶第一个跳出来骂,言辞讽刺:

“谁会爱看胖胖的老女人的故事呢?”。

许鞍华很生气。

一向温和的她,在公开场合直接回话:

“我认为王晶拍戏态度不端正。”

爱搞事的香港媒体,第二天直接发出头条标题:

《开战!许鞍华放话要揍王晶》

后来呢。

许鞍华在报纸上看到王晶一段采访,他说自己最佩服的香港导演是吴宇森和许鞍华。

而王晶在许鞍华最困难的时候,自己掏钱,投资她的新片《天水围的日与夜》。

两人互掐是真的。

两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真的。

王晶的鞭策,也逼出许鞍华的诚恳。

良药往往苦口;

忠言必定逆耳。

而我们当下的演艺圈,都太甜、太顺了。

Sir前不久才看到一则新闻。

各位大导,被困在这个华语电影圈竞争最残酷的档期,必定各为其主。

但他们聊了什么?

言和。

Sir也没办法苛责这些导演们。

场面话,总是要说的。

但如果只有场面话呢?

前两天Sir重看《让子弹飞》,有一句台词特别适合今天说。

张牧之与汤师爷讲自己外号,“张麻子”的由来:

- 当时正碰上军阀混战,天下混战

我只得浪迹江湖,落草为寇

牧之,也被叫成了“麻子”

- 可惜啊!多好的一个“牧”字

- 人们不愿意相信

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

人们特别愿意相信

他的脸上,应该tm长着麻子

李诚儒的孤独,也是“牧之”们的孤独。

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牧之。

但久而久之。

当我们继续让那些挺身而出的牧之们,心灰意冷。

迎接我们的。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