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导演林超贤:每一个人都要逼到极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153

去好莱坞拍片“挥斥方遒”,恐怕是不少导演的梦想,不过林超贤却对此表现得有些谨慎。身为“魔鬼导演”的他担心自己拍摄时的“魔鬼”方式,会被严苛的好莱坞合约束缚住,“虽然他们说可以按照我的方式,一切都听我的。但是你知道,他们的合同是非常严格的,而我是‘魔鬼导演’嘛,合同上要求一二三,我总会要一二三四五六。”

谦逊的林超贤导演内心很是激情澎湃,正因如此,他才拍出了《激战》《破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凭借《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林超贤在内地成为“最卖座和受欢迎的香港导演”之一,其中《红海行动》让他拿下百花奖、华表奖、金鸡奖最佳导演,成就中国电影三大奖最佳导演的大满贯。

被一群人感动,因为他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林超贤说,最初接触到海上救捞的题材是在5年以前,那时候他还没有拍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当时,有人给他看了一段救捞人员在海上救助遇险人员的真实视频片段,短短几分钟的影像,却深深感动了林超贤。那个片段让他感受到了水的无情,救捞人员的牺牲:“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大风大浪,都是真实存在的,救捞人员面对那么强大的自然力量,随时都可能献出生命,这是让我觉得很敬佩也很震撼的。几秒之间,他们可能救捞成功,也有可能付出自己的生命。”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海上救捞人员工作中秉持的信念,这种面对死亡的极致表现显然深深打动了热血的林超贤。从那时起,《紧急救援》的故事就已经烙印在他心里,但由于资金、技术、故事以及档期等原因,拍摄《紧急救援》的条件一直不成熟。不过,这几年来,林超贤一直在写《紧急救援》的剧本,写过好几个版本,甚至有的已经做好了分镜头,但因为他自己不满意而被pass。

不能接受“假”,拍电影一直是从“真”这个理念出发

不仅失事坠海的飞机要用真正的空客客机实拍,超巨型吊机钢架坠落的段落也是实拍完成。《紧急救援》剧组使用了很多大型机具,由于现场组合困难且需要多架机器联合运作,通常只在铁路桥梁建设抢修的过程中才会用到,一般电影干脆都用特效来制作,偏偏林超贤导演选择实拍:“我拍电影一直是从‘真’这个理念出发,我拍了几十年电影,我很清楚怎么样去以假乱真,运用电影镜头的剪接……如果大家都这么去做,我也这么去做,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就没有什么挑战性。我很享受拍电影的是,你不知道做一件事情成不成功,但是,你想到了一个办法最终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就是享受。”

虽然大家都说电影是运用镜头的剪接以假乱真,但林超贤认为,演员在电影中给出的反应是因为有些事情他们真的感受到、或真的无法预料,才会有“真”的质感。这就是林超贤“魔鬼导演”的另一个特点——演员必须要亲自上阵。

因此,和林超贤之前作品一样,《紧急救援》中所有的戏,都是演员充分训练后亲自上场,没有替身帮忙,“在现场我们都是实拍,火是真的,水是真的,水下下潜的深度也会尽量维持在和真实一样的情况。”

每一个英雄,背后都藏着恐惧

但是,这不意味着林超贤可以轻松,面对如此大的成本投入,面对华语电影未曾涉及的题材,林超贤坦承自己也“恐惧”,不过说完他笑了:“就像这部电影里说的‘每一个英雄,背后都藏着恐惧’,我们的这种恐惧倒是与电影本身很吻合。”

林超贤说最恐惧的就是拍水,“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经验以外,我们没拍过水里的戏,水真的是控制不到的。当时不害怕,拍完才知道。”

众所周知,林超贤在拍片时总是“身先士卒”,自己冲到危险的前线,也激励着演员们忘掉危险。拍《紧急救援》也不例外,林超贤说演员很艰苦,冒很大风险,他不希望自己坐在监视器后面,抓着麦讲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只让演员卖命,我也要和他们在一起,感受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我立即就可以判断或者改变一些方法。有一场戏是在一场巨浪底下,我就自己掌机,我想让演员感受到我们一起在前线。”

拍这场三四十尺的水底戏时,水温只有七摄氏度左右,林超贤说:“真的拍到发抖,我就和他们一起,我拿着一部机器和他们一起潜下去。我完全没有学过潜水,很多年前去玩过一次,这次可以说是第二次。演员有过潜水训练,针对这场戏的训练也有,拍一场戏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的演习,但我是没有演习的。我当时恐惧得不得了,最恐惧的是在那里等,演员要迟一点才能过来,我要先处理好一些东西。等的时候是最害怕的,因为想很多。我一直都看着表,想着氧气在哪里,当恐惧来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放大那个恐惧感,我控制不住手都在抖,抓着机器也在抖。”

不想停留在安全区,知难而上才是良策

林超贤的拍片过程,就像是打游戏闯关,一关难过一关,《红海行动》比《湄公河行动》难,《紧急救援》又比《红海行动》难。

林超贤表示,《紧急救援》是完全没有经验可参考的,“一旦向前就回不了头了,所有事情都要有所准备,也要对这么大的投资负责,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逼到极致。每一场救援戏份都是大制作,几分钟可能是别人一整部戏的制作成本,有一个环节有问题,整场戏就垮了。所以,每一样都必须做好,经过这么多人的付出,有一些做得不好,其他人的付出就白费了,是好大的牺牲。”

之所以如此“折磨”自己,林超贤说因为不想呆在舒适区,让他怕的不是拍电影挑战多、难度大,怕的是没有拍摄的动力,觉得不再刺激:“我拍了这么多年电影,类型片拍得很多,我对电影有一种情结。以前技术水准不够,特效达不到水平时,要想怎么能完成一部电影,现在特效好了,让很多电影有了拍摄的可能性,我觉得每次都有挑战,这是非常享受的过程。我怕自己停留在安全区,一直拍自己很熟悉的东西。”

拍了这么多部大片,是否还有可能再回头拍中小成本的电影,林超贤沉吟了一下说:“我并不想把自己定位为每次都要拍大制作的导演,但是,我确实爱拍动作戏,觉得动作是我的能量。这次拍《紧急救援》学了很多特效,觉得很有趣,和动作片可以更好结合。这样想来,我觉得以后再回到几千万元制作成本的戏,可能会觉得不过瘾。”

《激战》之后的《破风》,以及近来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林超贤的作品都是越发励志、能量满满,林超贤表示这和自己的心态也有关:“对导演而言,拍的每部电影都是呈现他的人生阶段,每个电影都代表自己,应该有我一些人生观在里面。”

林超贤喜欢骑车上坡的感觉,因为那时候是与内心的“魔鬼”作斗争的时候,“‘魔鬼’总会告诉你,你已经精疲力尽了,需要休息。前方看似没有尽头,如果你放弃了就会前功尽弃,而如果你战胜了‘魔鬼’,那么你就征服了自己的内心。这种‘斗争’与拍电影极为相似,电影没有尽头,且困难重重,但知难而上才是良策,拍摄不同题材、各种风格和挑战的电影,会让我热血沸腾。”

THE END
*
*
*
*